□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魏彬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信仰危机的探析与思考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魏彬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他们,其信仰危机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信仰现实状况、特点及其信仰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以使他们能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专业层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当今的一些大学生中,有些学生的信仰危机日益凸显,而高职院校一些学生的信仰状况更令人担忧。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成因、重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反思高职院校学生的信仰危机。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精神生活。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信仰在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健全道德规范体系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共同的社会信仰是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精神联系的纽带。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笔者对商丘科技职业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和商丘师范学院三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4份,其中男生占63%,女生占37%;大一占34%,大二占54%,大三占12%;共青团员占92%,中共党员占4%,其他占4%。
从大学生申请入党的动机来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65%,认为入党光荣的占23%,将入党视为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好处的占10%,而受父母、同学影响的占2%。
从大学生是否应该有信仰的问题来看,认为应该有信仰的占81%,无所谓的占19%;而问及有关信仰什么的问题时,回答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57%,崇尚金钱的占29%,仰慕资本主义的占7%,信仰其他宗教的占8%。
在问及导致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时,认为教育不当的占28%,政府原因的占4%,大学生自身原因的占29%,社会原因的占38%。
又据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2]
从以上两则调查报告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程度比较明显,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而且出现了深层次的信仰危机多状态共显的态势。具体来看,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突出的表现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的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理念(如奉献精神、助人为乐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的学生缺少精神追求,缺乏远大理想,一心只想些具体而实在的现实问题,淡化甚至放弃精神上的信仰与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
尽管信仰的本身有非理性之说,但科学的信仰强调一切非理性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3]从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的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仍有不少当代大学生感到“说不清楚”。“跟着感觉走”,以感觉取代思考。而实践表明,信仰一旦处于漂浮的状态,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就会颠倒,崇尚非理性就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对于一部分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非常明显,这就会导致人生信念取向被市场取向所代替,自主性的选择被潮流的选择所代替。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伴随市场经济的繁荣,激活了大学生感性的物质需求,加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电台等多种高科技形式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蛊惑与传播,不断影响或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让涉世不深、思维发展尚不成熟、看问题不甚全面的大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与张扬,有些人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浪漫和自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深受大学生的热捧,而我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等则遭到冷遇。一些大学生对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产生了怀疑,导致有些学生在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或挫折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悲观失望,在思想上丧失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正确的信仰出现了盲区,甚至一度陷入空虚和迷茫的精神状态中。
部分大学生自身认识模糊是造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所动摇的直接原因。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心理,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信仰危机。[4]
一是教学方法单一古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理论脱离了实际,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亲和力。信仰教育的目标未能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未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使之偏离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二是有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教师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使得一些学生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大量人类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增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等。但与此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乘机而入,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此同时,需要再就业人数的增加、社会保障的完善、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尤其是腐败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来控制世界各国外,还企图利用其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抛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情况也会使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它集中体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方式和基本信念。正如张玲在《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一书中所言:“我们的所知决定我们的所感。我们的所感决定我们的所行。”[5]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些学生有梦想、有追求、勇往直前,而有些学生却整天感到碌碌无为、感到空虚,整天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更没有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认知方式的不同。为此,第一,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正面宣传,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认知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的认知方式越来越成熟,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来全面看待问题。例如,当前大学生面对最严峻、棘手的问题——就业,我们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认识到这一严峻的就业形势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从乐观的角度把这一切看成是对自己的考验,相信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所能学到的,将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和应对策略。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控和经济不断回暖,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大学生必定是走得最稳健的一代。第二,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完善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于个别的学生要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仅靠知识的普及是不够的,而要善于通过个别心理辅导来帮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信仰。
(1)建立一支高素质、高修养并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他们前进的引路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人文精神的修养,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放在工作首位,不被市场经济现实腐朽的东西所迷惑。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感染、影响学生。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在教育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形式应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高校德育回归生活。
信仰是人的“知”的方面,实践是人的“行”的方面,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早就有人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在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仍然要坚持这一基本思路,坚持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两者统一起来,通过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正确性,进而达到进一步坚定学生信仰的作用。
信仰教育除了传统的灌输方式之外,还应注意利用高科技手段,采取分层次的教育手段和方式。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以渗透引导为主,以说教灌输为辅,让当代大学生感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组织的关怀。二是教育要分层次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重实效。将信仰教育与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是加快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信仰教育除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手段外,更要充分运用高速发展的网络,建立网上信仰教育和宣传阵地,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网络,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信仰教育。要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观,拓展思想教育的领域。[6]
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协调作用的事业,大学生信仰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某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各项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利于培养合格大学生为己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社会形成合力,从而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取得实效创造相应的环境氛围。首先,舆论宣传要不间断,要持之以恒,抓住一切可以激起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事件来对其进行教育。实践表明,正确而有力的舆论宣传能够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劲头,对于强化大学生的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对曾经发生的藏独事件、新疆打砸抢烧事件、5·12汶川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等等。这些都可以透过媒体的报道,让大学生了解事情的原委,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其次,要进一步清除社会的腐败现象,严惩腐败分子,努力净化社会的环境,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于海清.对中国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5-28.
[3]刘浩,任允敏.当代中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4.
[4]卢黎歌,王成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7-8.
[5]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王涛.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45-46.
G641
项目名称: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学生信仰危机研究)。项目号:[2010]-JKGHAG-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