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作东 (江苏省东海实验中学)
本世纪初启动的这场课程教学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有效教学”已成为当今中国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师生互动”是一线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正是基于这种互动概念的渗透,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明显变化:老师们都开始了向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互动课堂为目标的努力,教师的职能正由幕前渐渐退居幕后。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互动课堂的构建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课堂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什么样的互动才是有效的?这也是许多教师在课前课后反复琢磨并不断探究的话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创设。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朱成祥《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报上曾有这样一段话:“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由此不难看出,课堂效果首先是教学任务的完成 (就是学生要获得多少知识,掌握哪些技能,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这是以全班同学为考察对象的,需要通过小组成员,乃至全班同学的协作互助来实现,不能仅由个别同学的展示来替代。其次,高效课堂应当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收益的课堂,如果说为了这一节课,老师和同学们需要安排几节甚至是几天时间排演、奔忙的话,那么这节课不能算是高效的,甚至是无实效的。第三,高效课堂的学习成果应该生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展示什么、怎样展示,应当由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确定,而非老师的幕后操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获得充分交流与互动的机会,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走向互动。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课堂上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教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感情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
在质疑中实现多向互动。教师会经常在课堂上问:“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学生回答:“明白了。”可是学生是否真的明白呢?表象上看是师生互动,实质上有些学生并非真正理解,而是随声附和。还有,当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经常通过“同意吗”这一设问进行介入和引导,从而把学生引向简单的思维,学生只要做个简单的选择:同意或不同意。这样的设问、引导根本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教师应该创造民主的氛围,要让学生感受到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换言之,就是要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能使互动由单向变为双向。教师要鼓动学生大胆提问,随时提问,释放出学生的学习智慧。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解,还要有足够的勇气,敢于承担一定的错误。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争议中发挥多元互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早已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实际上师生互动的深入性更应体现于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交流,即生生互动。教师可以故意采用有较大歧义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位教师讲到《囚绿记》一文的最后,有一位学生忽然说:“老师,陆蠡固然爱绿,但他的这种爱是自私的。”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烈争论,教师更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们讨论,从同学们的争议中概括出:作者爱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情感,其实是这些反常举止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作者彼时彼处的心境和处境,既进一步阐释了文本的主题,又引领同学们越过功利价值的思路,从微观的文本出发,感受到《囚绿记》一文更是陆蠡对心灵印痕的一次真实回忆。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就要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