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高校的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硬件设施,是高校进行教学与训练、开展大型活动及各种集会的场所。高校体育场馆通常规格齐全、设施完备、档次较高,但是在教学之余,各类场馆的使用率偏低。与此同时,学校为保证场馆的正常使用,长期承担着场馆的维护、消防设施的配备、保洁及水电费等多项支出。这些费用给学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体育场馆如何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发挥其硬件优势,降低学校的投入;如何在传统的内部使用与市场化运作之间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如何处理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如何使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等,都成为目前体育场馆管理改革中有待研究的课题。
大学城是高校相对密集的区域,多为新建校区,距市区较远。河南省郑州市大学城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城区,分别坐落于郑州市区的四环附近,城区之间距离较远。每个城区均有多个高校的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可以为周边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健身服务,弥补了单个高校体育场馆的不足。郑州东、西两大学城的发展规模比较大,由近二十所高校组成,这两座大学城的体育场馆设施比较齐全,不仅能够承担多种健身、教学及训练任务,而且能满足不同层次锻炼者的多种需求。因此,很多健身者更愿意到大学城里进行健身运动。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城内各高校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除用于正常教学和训练外,相当一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节假日和寒暑假时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高校有数量较多的专业健身指导教师,这是大学城体育场馆特有的人才优势。他们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及专业教育,部分教师还考取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健美操指导员等级证书等,足以满足社区体育爱好者的指导需求。虽然,各个高校指导教师的专业分布并不均衡,但整体结构趋于合理。因此,笔者认为树立“人才资源共享”、“场馆资源互补”的理念,能有效提高大学城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使高校体育场馆逐步“社会化”,实现体育场馆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大学城体育场馆的资产优化和增值。
1.《全民健身条例》为体育场馆产业化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开放运动设施和场地。高校体育场馆除了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内部师生健身需要以外,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把体育场馆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一部分,来满足社会其他成员的需要。”这就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依据。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运动健身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健身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渴望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愉悦身心,体育消费群体日渐扩大。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健身场地1.04平方米(日本人均健身场地约19平方米),全国各类学校的运动场馆占全部运动场馆总量的65.5%,而对外开放的社会利用率却仅为29.2%。根据我们对大学城周边居民的问卷调查,制约居民健身的诸多因素中,运动场馆设施位列第一。
高校不仅拥有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设施,还拥有一支以体育教师为主体、专业技能过硬、指导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他们能够为锻炼者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避免盲目锻炼的伤害,在运动的同时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在开展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中,高校已成为开展社区体育运动和终身健康教育的基地。所以,高校有义务开放运动场馆,以构建社区良好的健身氛围,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全民健身作贡献。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有很高的要求。如何打破体育课堂的时空限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国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其俱乐部教学模式和相应的场馆设施管理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必将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进程。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能够使学校看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自觉为社会和国家的体育健身、体育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使高校体育场馆服务社会的职能得到更全面的发挥。
2.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丰富的客源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她的体育教育功能不仅是指开放的体育场馆设施,还包括进行体育锻炼的方面的宣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现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能够很好地满足大众体育锻炼的需求,高校的体育教育功能也能够广泛地向社会传播。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单纯追求物质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精神的满足和身体的健康成为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理念指导下,体育运动成为一种时尚,它不仅能给予人们强健的体魄,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娱乐需求。然而,城市社区的体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市内公共体育资源也不能满足整个城市的社会需要。便利的交通和汽车时代的到来,缩小了地域空间,使人们到城市边缘的大学城去健身成为可能,这就为大学城体育场馆的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群众基础。因此,城市周边大学城的体育场馆资源的优势与价值开始凸显。以上因素的存在为大学城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丰富的客源保障。
3.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学校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社会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不足和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维护费用的不足,为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与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高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导致校内场馆、设施不能及时维修与保养,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与训练和其大众健身服务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学之余无偿开放的田径场和足球场会人满为患;而较高档次的室内场馆却整日关闭。个别场馆即使能够短期出租,但整体利用率偏低。《全民健身条例》中指出:“学校可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的优点在于互利双赢。场馆的社会化为社区民众提供了健身的竞赛场所,民众的消费为学校带来一些经济效益,减少了学校场馆设施方面的维持费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还可以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学与训练中,只要能做好社会化的管理,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有效的产业化经营,盘活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实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以体养体,使高校体育场馆的投入、管理与使用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各大学城体育场馆及设施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基本目的是满足学校教学、训练、比赛与学生日常的锻炼需求。在保证其完成基本任务的前提下,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将它推向社会,通过规范的管理和经营,满足周边人群的健身需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只有把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场馆的功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1.明确经营目的,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大学城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经营以互惠互利为目的。首先是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为体育爱好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是通过产业化经营增加学校收入,达到双赢。另外,产业化经营中各类风险的存在是正常的,但是这些风险也不是无法面对的。只要管理者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提前做好各种风险的防范预案,这些风险都是可以化解的。经营者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其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正视风险、勇于承担,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加强场馆制度建设,规范经营
校内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与经营,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因此,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体现出现代化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避免或降低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各种风险。制度的管理对象是所有使用场地的健身人员,通过对场馆规章制度的宣传,能够使各类健身爱好者了解场馆的各种规章制度,从而减少在锻炼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学校教育功能以外的社会职能,具体工作包括制定财务制度、市场开拓、制定开放时间、师资配备、场馆维修,等等。因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统一筹划场馆产业化经营的各项事务。此外还应建立明确的监督制度,对场馆设施的使用、管理和经营进行相应的约束、指导、检查和监督。
3.完善管理机制,处理好两大矛盾
产业化经营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好的经营服务理念:服务学校、服务社会。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过程中必然存在两个矛盾,即学校正常教学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和开放过程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经营管理时,管理者要对校内场馆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开放时间和开放场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做到既不影响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正常健身,又能为社区群众提供锻炼场所。与此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力扩大其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良好的促进功能。体育场馆的管理机制不能简单地套用原本学校体育场馆传统的管理方法,应根据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各种关系,及时做好机制的转变与升级。这就要求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完善,管理者要善于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4.安全第一,健康发展
大学城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意味着消费群体比较广泛,社会人员可以自由出入各大学校园进行锻炼,这将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如: 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锻炼者自身的安全、校内财产和环境安全,等等。因此,必须对外来锻炼者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相关的场馆使用安全条例,在场馆显著位置张贴告示,或通过广播将校园内可能发生的人身、财产及健身安全等问题予以提示。同时,学校要定期对场馆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树立安全意识,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人。作为场馆设施管理人员则应定期对场馆和健身器械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并做好工作记录,确保各项工作的绝对安全。
目前河南省大学城体育场馆的闲置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场馆经营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而高校每年必须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场馆设施的维护,加重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因此,大学城体育场馆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推向市场,实行产业化经营,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必然。在国内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和全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转变经营管理模式,突破政府对高等院校体育投入的单一渠道,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大学城各高校应立足大学城经济发展和各高校的实际,借鉴和汲取国外高校体育场馆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经验,探索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将高校体育场馆逐步推向市场。在服务好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竞赛及学生健康身体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邦晖.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张超慧.论体育经营风险与风险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26-28.
[3]吕赟,徐长红.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风险规避与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1):285-286.
[4]张林虎.重庆市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1):6-7.
[5]袁绍辉.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2):47-48.
[6]王永红.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可行性研究[N].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