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支撑研究

2011-02-19 18:0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企业

秦 健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为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河南经济工作的主旋律。然而,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要求相比,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还有差距。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未来五年,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显得更为迫切。

一、科技对转变河南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机理

经济发展方式是为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方法、模式、手段和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保障发展的方法、模式、手段和措施能够更加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经济发展的方向、过程和结果,在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同时,更符合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路径方向看,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是加快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科技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也是这四个方面强化并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

1.科技支撑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作为一种比较优势和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结论。在过去50年里,发达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与制造业系统,经济增长有50%以上来源于创新及产业化发展。这一指标法国为 76%,德国为 78%,英国为73%,日本为55%。美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科研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有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新。因此这些国家越来越重视依靠创新及其产业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河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跻身新兴工业大省行列,三次产业结构尽管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但还不够合理,集中表现为:二、三产业比重不够高,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3个百分点。同时在三次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层次低、加工链条短和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农业中传统农业比重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中现代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3.8%;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提高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科技支撑对河南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河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如人均耕地占有量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同时由于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以来,河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再靠过去那种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已难以为继。因此,为了保障河南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建立节约集约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科技支撑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转变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河南是人口大省,财政穷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更为迫切,任务更为艰巨。尤其是河南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使命,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公共安全、自然灾害预防、农民脱贫致富、人口健康等重大民生问题,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民生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二、目前河南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开始了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2009年末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 90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65万人;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21个,省重点实验室62个。全年共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42项;申请专利19 590件,授权专利11 428件,分别增长6.4%和25.1%;签订技术合同3 915份,成交金额26.38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两千亿元大关,产业规模总量在中部六省居于首位。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实现河南省零的突破,科技进步对河南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不断增强。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要求相比,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河南在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还有差距,仍存在一些问题。

1.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2009年,河南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49亿元,虽然比上年增长20.1%,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8%,仍低于全国1.62%的平均水平。其中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和北京、广东等国内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较多的省市相比,差距非常大。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9个百分点。

2.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

目前,河南省自主创新产出还处于较低水平,缺乏核心技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尚未成为创新主体。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技术研发机构,没有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9年企业专利申请量仅占全省的28.8%。二是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其科技投入也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实验技术开发等外围技术层次上,难以较大规模投资到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战略的高技术研究,这就使河南的大部分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能力也较差。三是河南促进创新主体集成开放、产学研互动的机制尚未形成。近几年来,尽管中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但这些指标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四是基础薄弱。基础研究是新知识、新发明产生和创造的源泉,是保障该地区科技长期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础。2007年,河南省用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仅占全部研发费用的0.47%,远低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导致了河南省无力在科研前沿领域有所作为。

3.创新型人才资源供给不足

近年来,河南科技人才总量虽然显著增长,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22.65万人,人才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人才密度低、人才资源层次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分布不平衡等问题。目前长期在河南工作的两院院士只有15人,而周边省份山东、湖北、河北、陕西专职工作的院士分别是40人、70人、25人和40人。从产业分布看,河南省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分布格局,而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为0.5∶24.3∶75.2,呈现“三、二、一”的格局。而且即使是人才相对集中的第三产业,其分布也不尽合理,大部分聚集在文教卫生行业,一些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等领域,实际投入生产研究及开发活动的人才比较少,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缺乏。由于高素质人才紧缺,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制约了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4.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1)政策与法律体系建设落后。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等,对促进科技创新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与河南省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目前的政策与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不太完备。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且立法内容不完备;二是政策执行不到位,影响了政策法规的实效;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知识产权、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2)科技创新及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虽然河南省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但因人员、经费、场所和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河南省公共创新平台、公共信息服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工业设计平台、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人才和机构明显缺乏;直接面向科技创业型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检索和查新服务、工业设计与制造、科技项目申报服务、风险投资机构服务等一整套的服务机构还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咨询机构、检测机构、业务代理机构、服务机构等还有待培育和发展。

5.科技发展的协作机制不够协调

科技发展协作机制是联结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等环节的内在激励机制,是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桥梁。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沟通产学研之间信息,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的组织协调,促进经济、科技的互动发展。目前,河南省的科技发展协作机制不够协调,产学研之间合作的能动性、自主性欠缺,主要表现在:企业和企业家缺乏创新动力,对大学、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缺乏热情和市场眼光,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成果转化率非常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河南民营企业发展滞后,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科研机构对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缺乏相应的融资、经营渠道。

三、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科技创新是一项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性的活动,由于科技创新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创新主体在没有足够大的激励和足够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创新。所以需要政府加强对科技创新需求的引导和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形成更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1)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导向、资金支持、人才激励、目标考核、知识产权保护等综合措施,消除阻碍科技进步的体制因素,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注重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与支撑。虽然技术创新的成功依赖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加强创新、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所以政府应主动地承担起建设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的责任,通过组织并规范技术创新服务中介,来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

(3)营造适宜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美国建国以来就有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失败后从头再干的传统。美国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摇篮,主要在于其崇尚竞争、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广泛宣传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创新、关心创新、保护创新、支持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积极倡导鼓励冒险、敢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业文化,进一步形成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2.加强产学研结合,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现代科技发展200年的历史表明,重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几乎都是企业所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目前河南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产业持续创新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快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支撑、以科技中介服务为桥梁、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从基础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技术创新能力。

(1)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的关键。为此,首先要综合运用政策、资金、金融、服务等多项措施,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围绕河南企业科技发展需求,在有条件的大企业、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加强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载体的行业技术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提升行业整体的产业化规模和水平。第三,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和利益机制,有效利用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等资源,并大力倡导“校企联盟”,协调联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企业服务,达到双赢的效果。

(2)发挥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开放型研究开发体系,重点建设若干创新型科研机构,构筑高水平科研基地。一方面引导河南省内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学生实习、培训基地,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助的产学研联合体;另一方面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帮助和支持,落实科技人员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落实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较高水平的产学研基地,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和奖励。

3.注重科技载体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

(1)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的集成和开放,鼓励以企业为主的联合研究所、研究院创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形成河南省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源;加快在重点高校、研究院所创建面向产业服务的公共实验室和技术设计中心,使之成为服务与提升河南省优势产业的科技支柱力量。

(2)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科技园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引导创新资源向各类园区聚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

(3)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以国家“863”软件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为依托,完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平台、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平台。

4.增加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科技投入是一种公共战略性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入,不能只局限于当前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局和长远发展,要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一是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提高研发投入比重,才能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加大财政引导性投入。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幅。要调整资金投向,优化税收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关键环节、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支持。

三是创造条件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是一种新型的以支持创新、创造、创业为主要目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创业投资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壮大。

四是继续加大各方融资。对符合河南省产业导向、技术层次高的企业创新团队和科技项目要积极争取;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企业,鼓励改制上市,争取资金。

5.注重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培养人才是关键。科技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技术、项目的活载体。

(1)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建立符合河南实际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河南现有的各类研究院所、高等院校、职技校等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继续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引才渠道,推行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引才引智。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引进和吸纳各类科技型人才,通过海外学子创业周、人才洽谈会及出国招商洽谈会等活动和形式,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当前,尤其要加快引进海外科技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及国内领军创业型及复合型人才。要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评审专家资格审查和诚信考核制度,打破地区、部门、行业间的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2)优化科技人才结构。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高层次人才定向培养基地,每年选送一两批高层次人才脱产进修;着力抓好企业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不断提升企业管理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以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重点,以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培育产业,造就一支符合河南产业特点,能驾驭市场经济规律,懂得现代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1]杜 伟.提升支撑广西经济跨越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25(3):12 -15.

[2]张玉明,徐蓓蓓,等.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J].科学与管理,2006,(5):30-32.

[3]伍长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企业
企业
人才云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