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学习中的感觉①

2011-02-19 17:56王金宝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头腔歌唱者高音

王金宝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人们常说,声乐很难学。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比如:在声乐课上,老师会要求学生打开喉咙,竖起管子,追求面罩,整体歌唱。又如气沉丹田,吹响鼻子,用鼻梁歌唱。把声音唱在气息上,要有流动感、拱顶感、管子感,等等。一般认为,歌唱是一门全凭感觉表演的艺术。其实不然,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讲,声音的“感觉”是非常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视觉上讲,歌唱状态通过训练是可以调控的;从听觉上讲,声音是可以模仿的。把发声状态和音响效果具体化是因为歌唱技术训练的需要,这个具体化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试想如果没有具体的感觉标志,我们就不可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操作和调控。

一、关于打开喉咙竖起管子的感觉

为什么要打开喉咙歌唱,怎样才能打开喉咙,一直是许多声乐学习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因为只有找到喉咙打开的感觉歌唱,才能唱出真正的美声,这是美声唱法区别于其它唱法的根本准则。

喉咙是连接胸腔和头腔共鸣的重要关隘,喉咙的开与不开,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贯通和整体共鸣的效果。喉咙真正打开了,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即喉咙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成了全部口腔的一个部分,歌唱者觉得发出的声音已从口腔移到了喉咙的最底部。把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连通为一体,这样才能唱出浑厚圆润的美声。喉咙打不开,声音尖细不通,音量小而不圆,失去了美声的特征,影响了艺术表现。怎样才能找到打开喉咙歌唱的感觉呢?现介绍3种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喉咙打开管子竖起的最佳感觉。

1.哈欠状:如同人们日常生活时打哈欠一样,张大嘴巴吸气,气沉喉开,口、咽、鼻腔扩张,喉管变粗,喉头下降,保持用这种感觉讲话和发声。这就是喉咙打开的最佳感觉。

2.喷嚏状:扩鼻张嘴,打喷嚏还没打出来的酝酿阶段,和打哈欠的感觉非常相似,保持用这种感觉讲话和发声。这也是喉咙打开的最佳感觉。

3.受到惊吓时的状态:一个人突然受到惊吓的程度愈严重,他的嘴会张得愈大,喉咽腔打得愈开,气吸得更深。保持用这种感觉讲话和发声,也可以体会到喉咙打开的最佳感觉。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做到这3个动作并不难,谁都会做,许多教师、学生可能早就知道或者听说过,但会做这三个动作不等于你会用,也不等于喉咙就真正打开了,关键在于保持用这三个动作造成的打开状态歌唱。只有喉咙打开,喉头下放,喉管竖起,气息通畅了,才能进行有效的整体歌唱。在现实声乐教学中,我们要求整体歌唱是一种全身积极放松的状态,肌肉放松,喉咙打开,喉头处于下放挡气的发声状态。舌头平放,软腭轻轻上提,气息在腰腹肌有力的控制下扩张与回缩,整体共鸣整体歌唱,才能展示出美声唱法雄浑贯通不同凡响的音响效果。

二、关于声音大小的感觉

声音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我们既不欣赏哼哼唧唧没有音量的歌唱,也不认为声音越大越好。声音大小主要是与气息和共鸣有关。

1.与气息的关系。歌唱的呼吸是一种下意识的强力呼吸,声音的轻重(也就是声音大小)与气息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人在大声呼喊时,由于气息深而足,冲击声带的力量大,是硬激起状态,音量就大,如果是一般说话,无需大量的气息,声带处于软激起状态,声音相对就小。因为人声不能与乐器相比,是不可能发出太大的声音的。歌唱时,如果想表现大声的效果,那么,可以采取音量对比的办法,来表现大声的效果。如果从头到尾都唱大声,听的人就不会感觉到大声了,这就是人声在音量方面的局限。气息控制协调平衡与否,对声音轻重大小的作用很明显。张大嘴巴吸气(深呼吸),横隔膜下降,气息在腹肌、腰肌有控制的支点上歌唱,这样声音灵活流畅又有支持,圆润轻松又富有弹性。气息节省而有控制,歌唱者能用最小的气息获得较大的声音效果,这些协调是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之间的一种平衡的控制。只有轻松、自如地歌唱才能省力、持久。从弱渐强的快速音阶练习,可以培养声音的自由和柔韧性。我们在用快速音阶作练习时,一要快,二要连贯,三要能使上劲。要集中精力去体会,去感觉各个发声器官在音量大小时的位置和状态。然后坚持练习,待状态稳定,就能自如理想地控制音量大小了。

2.与共鸣的关系。人的身体是一个大共鸣箱,声音从声带发出后通过胸腔,口咽腔,鼻腔,头腔的震动产生混响。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声音太小单薄,没音量,必定是整体共鸣差,特别是胸腔共鸣用得不好,没有胸腔的支持,没有胸腔共鸣的声音肯定是很单薄的。找胸腔共鸣的感觉要求练习者抬头挺胸,头抬至平视线为宜,下巴与胸腔,脖颈与脊椎正好形成前后两条直立线,然后发长音“啊”,并用手快速拍打自己胸腔部位,会明显地感受到胸腔的共鸣与振动,要求其从唱低音到高音均用同样的方法唱出,使每个声音都具有胸声的色彩,才能让整体的共鸣带来音量的增加。通过这些练习,能使歌唱者获得均匀的气息和正确的控制能力,它有助于歌唱器官整体协调配合,使声音能大能小,强弱自如,通畅圆润,结实洪亮。

三、关于声音亮暗的感觉

声音亮的好还是暗的好?什么是科学的,合理的,好听的声音?似乎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明亮的好,有的人说是暗淡的好。甚至还有人说民族唱法是靠前明亮的,美声唱法是靠后灰暗的。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一个好听的声音不单纯是全部的亮音或全部的暗音,应该是结实的圆润的,有骨有肉的,有亮又有暗的。如同宇宙一样有太阳就有月亮,有白天就有黑夜。应该说声音的基本走向是靠前的,竖立的,歌唱的口型既需要垂直线也需要水平线。声音的暗与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亮与暗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如中国人喜欢明亮水灵的声音,西洋人欣赏浑厚圆润的音色。歌唱者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客观分析鉴别自己的声音。在老师示范和讲解中反复比较,清楚识别“打开”与“撑开”,“竖立”与“白声”,“关闭”与“紧闭”,“放下喉头”与“压迫喉头”,“靠前”与“靠后”,明亮与暗淡,气息的“保持”与“僵持”等感觉的不同。正确运用面罩与头腔共鸣,扩大和美化自己的声音。只有科学的用好头腔共鸣,自如调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得到高位置、金属般穿透力的声音。

声音浓淡与亮暗主要体现在咽腔、鼻腔、头腔、口腔、喉咽腔、喉腔、胸腔的灵活运用上。唱低音不能只用到胸腔共鸣,中音不能只用口腔共鸣,只有把声音的亮与暗具体化,理智地分析、认识,歌唱者才能获得更高的歌唱技巧,更全面的腔体共鸣与更科学的歌唱方法。对于声音靠后,暗沙,没有音色的人,用双唇打“嘟音”的感觉,练习带有“哎”、“依”音的练声曲,用“三尖”即唇尖、齿尖、舌尖咬字,吹响鼻子,追求面罩的感觉,对声音靠前明亮非常有效果。能在鼻咽腔、鼻腔得到共鸣并通过头部的腔体共振后发出的声音就会显得集中明亮而富有金属性。对于声音尖细刺耳,缺少柔和圆润的人,特别强调打开喉咙,竖起管子,气沉丹田,整体歌唱。练声中多采用“噢”、“呜”字音的练习曲,会很快改善歌唱状态,改变音质音色,使其声音圆润、通畅、宽广。这些都是调整声音明暗的最佳方法。

四、关于唱高音的感觉

在诸多的声乐声部中,男高音无疑是最有艺术魅力的,也是最难学的。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男高音通常都会遇到高音难解决的问题,有人把男高音称作是“难高音”,尤其是唱到a2,甚至是g2以后的音域便很难突破。教师和学生都希望尽快地摘取完美声音的果实,超极限地追求高音,增强音量。往往正是这种心理,造成歌唱者学习和老师教学的困难。这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急于求成,不能超出能力所及,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整体歌唱状态及头腔共鸣的训练时必须记住,男高音发声时喉咙必须打开,喉头必须下放稳定,后咽壁挺立,气息深沉坚定。否则,即便是硬挣上去了,也毫无价值。基础发声技能训练是歌唱技术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没有共鸣的头声是柔弱无力的,没有音质的共鸣是空洞的,没有高音的歌唱是不完美的。强烈穿透力的高位置“头声”和辉煌灿烂的高音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所有歌唱家梦寐以求的。唱高音,主要依赖于头腔共鸣。头腔共鸣包括鼻腔、鼻咽腔和鼻窦等。正确的鼻腔共鸣,既有吹响鼻子的感觉,面罩的感觉,使歌唱者的高音解决变得较为容易,同时,以下几点感觉也很重要。

1.想到它。在发高音之前,首先要想到它的形状。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先想好再唱,在演唱高音之前心理及身体内部的状态已经做好了唱高音的准备,也就是说要先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正确的条件反射,然后让这些概念、条件反射自动地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发声器官进行发声和歌唱。

2.喊出来。要有勇气,要敢于唱高音。有人说,唱高音是6分技术4分胆,有一定道理。有的人本来就有高音,但越学越不敢唱了,恐惧了,怕这怕那,反而没有高音了。唱高音的时候不要害怕,借鉴京剧的喊嗓训练,用向远处呼喊的感觉唱,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人在向远处呼喊时不由自主深吸气,大张嘴不知不觉间高音轻轻松松就喊上去了。这是解决高音恐惧感的良药。

综上所述,声乐学习中的感觉非常奇妙,课上唱好了,老师会说,今天你的感觉对了;学生会说,我也感觉特别好。如果没唱好,学生会说,今天的感觉不行。感觉由学习开始时的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经老师强化训练、指导和学生刻苦练习后就变得有形和可调控了。感觉已成了歌唱技术的代名词。

猜你喜欢
头腔歌唱者高音
早春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歌唱的基本素养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初探歌唱者演唱中的技术转换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
头腔共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