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说起批改作文,很多语文老师都感到颇伤脑筋,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我们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怎样改变这种现象,让习作批改真正起到该有的作用呢?我想还是应该从评语入手,改善习作评价语言,让评语蕴涵丰富,努力创设多元评价,使孩子爱上作文。
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美国教育家杰丝◦雷耳也曾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赏识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是学生进取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在习作评改中不妨多些蕴涵赏识的评语,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在赞扬中自信,在赞扬中自省,在赞扬中发展。
比如,在教初一年级时,我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同学的习作:“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深刻的文字,真了不起!”只是这样一句充满赏识的真心赞扬,就激发了孩子习作的全部热情。自此之后,这个孩子的习作一直非常出色,并曾在全国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秘密心事,上网经历等。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例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留级生,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觉得我是个中考失败者……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用一句“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在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与之平等交流,而不是以权威面孔与学生对立或否定学生,这样只会挫伤他们的自觉性,直接影响他们下次的创作欲望,如:“但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表达不清,内容简单。”“不符合要求,重写!”“文章写得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无味!”等不堪入目的字眼。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善于“无中取有”,找出其闪光点,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对于缺点,我们应具体指出而不失委婉。下评语时要满怀深情,用饱蘸感情的红笔,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中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具体方法的指导。类似“文章内容具体,结构条理,语言生动”这样笼统的评语是起不到指导作用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该正确、客观、明确地指出习作中存在的优点、不足及努力的方向,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收获,才能帮助学生提升习作水平。
比如一位学生在作文时,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虽然有的同学瞧不起我,但是,我的班主任却一直袒护我,帮助我,鼓励我,催我奋进。”在这句话中,“袒护”一词用得不恰当,我的批语是:“查查字典,‘袒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推敲一下,用在这里合适吗?换一个什么词更恰当呢?”学生思考后很自然地改为“爱护”。长此以往,学生注意字斟句酌,语感形成,习作水平也自然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同样,没有诗意的、优美的习作评语,就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习作评语本身就应该是文学创作,如果教师的评语写得文质兼美,妙语连珠,便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带来强烈的示范作用。
基于此,我给一个学生的习作《做一棵小草》写的批语是:“妙!人不能像树一般高大,如花一般清香,但人却能像一棵小草,用自己独特的绿装点整个世界。只要活得真实,活出自我,活出独特的个性,做一棵小草何尝不是一种魅力,一种美丽?”“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春风扑面的清新气息,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激起他们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习作也会如诗一般美起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德国学者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会让学生的心灵更贴近教师,教师在给学生的习作评语中,如果能够适时地使用幽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魅力,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学生的作文中标点错误很多,我评析道:“你的小脑瓜到底有多少奇思妙想啊,真让人惊奇!要读过多少课外书才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啊,真佩服你!不过,句号瞪大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叹号哭起了鼻子,它们在说:我的主人,你怎么能忽视我在文中应有的位置呢?”这样一句评语,送给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学生,更贴近了学生的心灵,促使其在轻松一笑之余开心地接受指正。
总之,只要教师注意灵活运用习作评语,创新评语方式,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何愁孩子不会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