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亮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1)
《汉语大词典》收“相料”一词,释义为“撩拨”,并引书证《敦煌曲子词·凤归云》:“东邻有女,相料实难过。罗衣掩袂,行步逶迤,逢人问语羞无力,态娇多”。按,此处《大词典》释义误。
通过考释,可知《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是采用了任半塘先生《敦煌曲初探·论修辞》中的说法。此后,任先生又在《敦煌歌辞总编》中对《凤归云》做了更为详实的考证[1](P102),仍然将“相料”释作“撩拔”,并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认同。但实际上,“相料”一词乃是理解《凤归云》全篇之关键,因此也有一些学者对“相料”的释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兹赘述如下:
张次青《敦煌曲校臆补》:“相料”乃俗语,有夸奖惊赞多才能美品貌之意。今北地尚有“相个好材料”、“相个材料”、“相个料”、“相料”等常语。以此义释本词“相料实难过”正合。意即东邻有女,娇态多,相个好材料,使人一见,不能匹配,难过得断肠也。[2](P179)按,此未有实证,仅为臆说。
孙其芳《云谣集杂曲子校注》:“相料”,意即“料”,正如“相思”之为“思”,“料”谓“料想”。二句意谓东邻美女,料想亦难胜过。[3](P237)按,此对句义的理解似不误,然把“相料”之“相”与“相思”之“相”等同,不甚准确。
曾良《〈敦煌歌辞总编〉商补》中将“相料”释作“相比”,并举《北齐书》卷八所引魏征《论》:“料甲兵之众寡,校帑藏之虚实。”认为“料”与“校”对文同义,以证“料”有比较、衡量义。[4](P341)按,“料甲兵之众寡”之“料”可作比较、衡量讲,“相料”也确有“比较”义(详见下文),但该词中“实难过”本身也隐含有比较,如S3491《破魔变》:“东邻美女,实是不如”。因此,此处“相料”不必强释为“比较”。
通过更进一步的考查,我们认为上述各家对“相料”一词的考释都不甚精确。实际上,“相料”一词应有二义:
1.“相料”义为“估计”、“忖度”
“相”通“想”。《说文·目部》朱骏声通训定声:“‘相’假借为‘想’”。《文选·潘岳〈悼亡诗〉》:“亹亹期月周,戚戚弥相愍”。旧校:“五臣作‘想’字。”而在敦煌文献中“相”、“想”二字互用极为普遍,兹赘举数例如下:
“想”作“相”:
(1)S3017“未识心时除妄相,只此妄想本来真。”S5996“妄相”作“妄想”。(《五更转》
(2)P3697“季布暗中轻报曰:‘可相阶下无鬼神。’”P2648、S2056、S5441“可相”作“可想”。(《捉季布传文》)
(3)P3375“每相(想)夫人辞家出,夜夜寻看房卧路。”(《欢喜国王缘》)
(4)S3491“端居树下相(想)颙颙,魔王夸俊骋英雄。”①(《破魔变》)
“相”作“想”:
(5)S0133“自从封为宰想(相),有孝有忠。”(《秋胡变文》)
(6)P2324“若得出家修道去,菩提佛想(相)一心求。”(《难陀出家缘起》)
(7)S5511“我人四想(相),了体性而皆空。”②(《降魔变文》)
可见,敦煌文献中“相料”即“想料”,如:
(8)P2931“何幸得陪高论,庆喜至心不尽。何异掷石成金,有似抛砖之分。想料非吾底(抵)对,堕负誓不相恨。问难深惬王臣,封邑合当本分。”(《佛说阿弥陀佛经讲经文(一)》)
由此可知,“相料”其义为“估计”、“忖度”。《大词典》所引书证:“东邻有女,相料实难过”其意是形容女主人公的美貌,“就算是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估计也很难与她媲美”,而非“锦衣公子”对该女主人公的“挑诱”。这是敦煌民间文学中,形容美女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如S3491“东邻美女,实是不如;南国娉人,酌(灼)然不及。”(《破魔变》)S5511“西施不足比神姿,洛浦讵齐其艳彩。”(《降魔变文》)
同时,在古代其他文献中,“相料”也大多作“估计”、“忖度”义。例如:
(9)果房屋倒塌,用工浩大,务要委官,相料计用。夫工物料数目,官吏人等保勘,申部定夺修理。(《明会典·工部八·事廨》)
(10)二年,奏准大通关并广利闸,遇有军民人等,告拆船只,相料明白无碍,逐只放过闸口,至本局河下,照数拆抽,不许私拆。(《明会典·工部十七·抽分》)
(11)乌来屋上看殊好,燕集梁间喜有余。莫把先生轻相料,锦囊犹自可专车。(赵鼎臣《贺韩子苍迁居》)
(12)多病暂开新酒禁,古人都落几诗评。阴晴向尔难相料,不惜留连到五更。(程敏政《中秋夜》)
2.“相料”义为“相比”
“料”有比较、衡量义,例如:
(13)P2553:“若道可汗倾国葬,焉知死者绝妨生。黄金白玉莲(连)车载,宝物明珠尽库倾。昔日有秦王合国葬,挍料昭军(君)亦未平。(《王昭君变文》)③
(14)料甲兵之众寡,校帤藏之虚实,折冲千里之将,帷幄六奇之士,比二方之优劣,无等级以寄言。(《北齐书·后主、幼主纪·魏征论》)
(15)欧阳修撰《五代史》云:“世宗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其料强弱、较彼我,非明于决战者,孰能至哉。”(《三朝北盟会编·绍兴七年》)
例句中,“料”与“挍”、“校”、“较”等构成对文或连文,其义甚明。虽《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未释有此义,但都释“料”有选择义。实际上,在选择过程中,人们往往都是通过一定的比较、衡量而作出选择的结果,如“料选”、“料择”、“料拣”、“料取”等之“料”字当隐含有比较、衡量义,故而“相料”又有“相比”义,例如:
(16)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以超之奇,退与儒生相料,文轩之比於敝车,锦绣之方於缊袍也,其相过远矣。如与俗人相料,太山之巅墆,长狄之项跖,不足以喻。(王充《论衡·超奇篇》)
可见,“相料”并无“撩拨”义,建议《汉语大词典》在修订时予以更正,并增加“估计”和“相比”二义。
注释:
①黄征注:“相颙颙”当读为“想颙颙”。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546页.
②项楚注:“想”当为“相”。我人四相: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第492页.
③黄征注:“挍料”义为比较、衡量,乃同义连文。(见)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171页.
[1]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3]陈人之,颜延亮.云谣集研究彚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季羡林,饶宗颐(等).敦煌吐鲁番研究[M](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