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选择

2011-02-19 13:05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经济

李 准

经济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的选择

李 准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处境及其发展对策,是当代世界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迫切的热门话题。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我们要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经济全球化;民族文化;文化格局;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处境及其发展对策,是当代世界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迫切的热门话题。关注的目光急迫而有热点,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10月15日的讲话可以作为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指导思想。他说:“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与全球发展日益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不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互相对抗的理由。”可以说,胡总书记这次讲话是对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完整的阐述,其论点也是高屋建瓴,很有见地的。我个人也一直关注这一问题。下面我分三个部分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纷争

1985年,美国学者凯尔·德菲索极在《哈佛商报》上提出的“市场全球化”,是今天“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较早的提法。虽然美国前国防部长诺布·金斯早就说过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功地体现了全球化社会。现在报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全球化。那么到底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1997年,德国的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制度结构性的转变,主要依据国际贸易、金融市场、跨国公司、高技术产业等不同层面的不同指标来进行运行”。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奴·史密斯也说过:“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新现象,它是一个描写人类通过交换、通过资源的全球分配来追求美好生活的事业,它是一个和平的思想。在此,我想引用一句名言:‘如果商品不能跨越国境,士兵们就会跨越国境’。”他还说:“缺少市场和交换,人们就无法实现工作和知识的专业化分工。而各种分工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全球化的本质正是如此。2005年4月22日,我国商业部部长薄熙来就中日贸易答记者问时曾经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生产要素相互交流,按价值规律进行配置。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据以上内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伴随着跨国贸易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生产诸要素包括资源、劳动力、社会、市场,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这当然不包括组织生产的主权。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呢?一是商品经济的本性决定了它在当代的发展中,必然要求其全球范围内组织、配置各生产要素;二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跨国生产和贸易提供了更强大的物质支撑与可能;三是信息化管理使生产各要素的交流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四是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正在成为全球各国紧密联结的人力空间的新形式。例如,有好几个国家预测,到2020年,在城市居住的人口将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如墨西哥城、东京等城市人口都达到几千万人。这种大城市相对于过去农村来说,是把各地分散的人口聚集在一起,同时也加强了全球各国间的联系。

世贸组织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如果说1985年出现的市场全球化的提法还只是全球经济的一种呼声和说法的话,那么1993年世贸总协定的签订却真正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建立。世贸总协定的核心主要是取消关税和取消进出口的配额。

各国站在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甚至对立。2000年达沃斯国际会议上,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说:“经济全球化对每一个参加的伙伴都是福音。”而当时的印尼总统却说:“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全球化的陷阱。”当时东道主瑞士联邦主席奥吉说:“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我国年轻的学者和西方的学者提出了主动全球化和被动全球化的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处于主动甚至支配的地位,凭借自己科技、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势,按照自己利益的需求来安排全球化的进程。而经济落后的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是全球化的代价的主要承担者。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马尼尔·卡斯特说:“全球化肯定和权力有关系。”德国社会哲学家哈贝·马斯也说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在这场全球化浪潮中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是自愿参加全球化浪潮,而是被迫卷入的。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在这一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的实力优势是十分抢眼的。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有两种现象最抢眼:一个是美国的强势日益显著,一个是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影响越来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中,65%的获奖者是美国人。最近几年,美国科学家在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占全世界总量的33%,其中获得的专利和获利占世界的57%,说明美国自己的科技高精尖成果占世界一半以上。20世纪90年代,美国连续十年经济的增长使美国经济总量从占世界22%上升至33%。美国的对外投资占世界10个最大投资银行的一半以上,美国的电子商务是欧洲的3倍,美国把技术含量低的流程转移到外国占全世界的70%。全世界10家最大的软件推销商有7家在美国。全世界75个名牌产品中有42个是美国的。全世界一流的10所商学院有9所在美国。全世界60%以上的贸易是用美元结算的。2003年美国国防预算相当于排在它后面21个国家的总和。2004年,美国军费开支达到4550亿美元,占全世界军费开支的47%,超过排在其后32个国家的总和。非洲50多个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10%,但其GDP只占全世界1%,而美国GDP占33%。阿拉伯23个国家GDP只相当于意大利的一半,拉丁美洲32个国家只跟法国GDP差不多。有人说:“当代美国是自罗马帝国以来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能够担当新帝国角色的唯一超级大国。”还有人说:“世界中心是美国而非欧洲,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同位语,资本主义的重构就是资本主义的美国化,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就是它的基本逻辑。”所以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因此,许多第三世界和落后国家呼吁反对经济全球化。1997年一个菲律宾舞剧的男主人公唱道:“他们 (西方大国,主要是指美国)已经瓜分大地和森林,还要瓜分天空和海洋,我们怎么办,我们到哪里去?”《人民日报》国际版曾报道:占世界人口4.6%的美国消耗全世界35%的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如果全世界人口都像美国人一样来消费,那么现在需要8个地球才能供应人类生存。美国人均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这说明美国对地球资源和能源的强制。西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也发生过多次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游行示威。

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的主动性还表现在对待取消关税和取消商品进口配额的态度和做法上完全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转移。例如,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刚刚取消,欧盟就对中国9种纺织品进口保持调查,即限制进口。2005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3类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美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美国和欧洲这种做法绝对是误导之举,美国的做法将毁坏全球贸易体系。”美国学者史密斯也说:“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是非常糟糕的政策,美国有些学者也始终反对对华贸易设定限制。”这也说明谁在全球化的制高点,谁就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权。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全球化的利弊?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不管你承认与否,支持与否,它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利有弊,关键是你怎样对待它、驾驭它。正如我国一位青年学者所说:“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的充满矛盾的过程,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既包含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含有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有集中化,又有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关键的一点就是看各国政府驾驭全球化的能力。我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讲话,”体现了中共和中国政府清醒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为中国政府制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2001年中国参加WTO,标志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面前变被动为主动,按照国际贸易规则的要求主动参加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更直接和世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参加WTO使经济全球化变得完整,是全世界的福音。正如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在上海论坛上所说:“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自从中国进入全球化进程之后,全球化就变得完整而又全面了,世界才真正为此连接起来。”中国也在经济全球化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概念或中国因素频频出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各类报告和文章中。中国概念已经成了分析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忽视这个概念,对世界市场的分析和估计就会大大的偏差。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全世界经济影响也日益显著。全世界每年经济增长点有1/3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推动的,而美国的经济增长只对全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13%。有学者说,中国理论将来肯定会改写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化理论。中国参加WTO、主动参加全球化进程,总体效果是利大于弊的。这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1978年,我国的外贸占GDP总量的6.2%,2003年,这个比例占60%以上。2004年,我国国内总产值是1.6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15万亿美元。最近10年来,我们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从5%上升到13%,而整个亚洲产品在美国的比例却没有上升。实践证明,我们政府有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中国的积极参加有助于抵制乃至搁置超级大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文化格局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整个国际交流的变化,给当代国际文化的传播和整个世界文化格局带来了新的巨大变化。当代国际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出现了以下五个新特点。

其一,更加自觉大规模地用物质产品的贸易为文化传播开辟道路。老布什曾得意地说:“现在还没有人能发明一种方法,在进口货物的时候能够把他们的观念挡在海关之外。”小布什更坦率地说:“同中国开展贸易活动不仅对美国的农场主和工业家有利,而且能够帮助宣传我们的民主价值。”美国前驻华大使说得更具体:“我们不仅在商业同中国打交道,同时也带去了我们的价值观、习俗和文化。”这说明经济贸易交流不仅仅只是物质产品,随之而来肯定是文化。

其二,国际文化交流和传播及其竞争,越来越多地是包括电视和电脑等传媒信息的自由传播中进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格局的变化。

其三,如果说,过去时代各国政府和准政府组织间非营利性文化交流占主导地位,那么,现在国际文化交流和竞争则主要是通过文化市场来实现。谁争得了国际文化市场的最大份额,谁就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占据了主动权和优势地位。

其四,某些综合实力上的强国倚仗其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的强势来强行传播和输出本国文化,特别是其价值观念,其做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其五,美国等使用英语的发达国家把英语作为语言载体,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占尽优势。特普勒曾经说过:“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中。”他们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和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一强大的文化优势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45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全世界上百种文字翻译中,有60%以上是从英语翻译成其他文字。全世界有75%以上的电视节目用英语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互联网90%以上是英语文本信息。而综合国力最强、传播能力最强、最能运用这一语言优势的,无疑就是美国。因此,综观当代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美国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正在倚仗其综合实力向全世界文化市场大举扩张和覆盖。例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通讯社垄断了全世界新闻的80%—90%。美国现在拥有电视台1300家,有线电视网8000家,广播电视台9000家。美国媒体的经济实力是俄罗斯的109.9倍,美国媒体的国际报道能力是俄罗斯的7.2倍。美国电影产片数不足全世界的1%,但其电影产业份额占全球85%。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而在美国本土放映的外国影片只占1%—2%。全世界100个访问量最高的网站中有94个在美国。单单在纽约,其文化设施有电影院282个,博物馆360个,图书馆1279个,小剧场499个,光百老汇那片地方就有35个剧场。

美国已经创造了全世界最强大的文化产业,其文化产业年产值去年已达到6000亿美元,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它的媒体娱乐业出口1996年是600亿美元,2004年达到900亿美元。美国文化产业在国内地位日益提高。美国最富有的400家公司,有72家是文化产业。全世界整个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2.6%,欧洲占33.9%,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只占19%。1989年,欧盟对美国的电影产业逆差是48亿美元,到1996年达到56.9亿美元。此外,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成为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播的载体。美国几乎把触角伸向了地球上有人的每一个角落。就连对抗美国的古巴,其电视节目大部分也是美国的。墨西哥每年只制作三四部电影,即使这些少得可怜的电影还得进入美国控股的院线才能在墨西哥城放映。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发展确实面临着机遇。但在美国强势文化面前,其他国家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许多经济弱小的国家的民族文化不断地被蚕食、被挤压。可以说,现在每时每刻都有弱势国家民族文化的某些门类、某些样式濒临消亡边缘。例如,我国的很多曲艺在经济全球化的压榨下,加剧了消亡的速度。法国评论家克洛德·凯利说:“一些艺术门类消失还不算是最主要,最可怕的是一些国家再也不能讲述自己的故事了。他们现在都是在讲好莱坞的故事,都是美国人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赫伯特·希勒在研究当代西方国家与第三世界交流时,就把文化帝国主义作为批评话语提了出来。他是最早提出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批评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和美国文化霸权的说法越来越多,法国司法部长雅克托邦说:“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新形势的殖民主义。”虽然他是想要维护法语和法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但其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法国历届文化部长也多次对美国的文化霸权提出批评。法国原文化部长雅克郎激烈地批评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他在世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说:“双边投资是敌人,特别是多边文化投资。”2005年戛纳电影节主席基尔斯雅各布也说:“美国的兴趣不仅仅是出口它的电影,它的兴趣是出口它的生活方式。”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彼德拉斯在他的《20世纪的文化帝国主义》中说:“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经济的,一个是政治的。”经济目标是为其文化商品攫取市场,政治上就是要通过改造大众意识来建立霸权。文化帝国主义的政治作用就是将人们从他们各自的文化渊源和团结中分离出来。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对各国的青年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剥削。

美国政要并不回避美国建立文化霸权的目的。美国原国防部长布罗津斯基说:“在东方国家只存在着一种使人感到无聊和烦恼的文化。美国文化是人类唯一演变行得通的模式。”日裔美国人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最后一个人》中写到:“历史走到美国,人类就进入发展的样板。”美国的商务部高官都是很重视文化的。美前任高官大卫·罗斯科普更露骨地宣称:“未来世界文化一定要用美国文化来支配。如果世界趋于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处于一个共同电信、安全和质量的标准,那么它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用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有一个共同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怎么办?现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扩张的严峻形势,都面临着历史选择的关键时期。

我国领导人贾庆林在2005年亚洲论坛上响亮提出了“尊重多样性的主张”。我们说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文化是国家精神的长城。世界的多样性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包含和传达着独特的理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各自有着独特的历史精神和人文智慧。正如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样,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权也是神圣的。国家文化频繁交流和全球范围内文化合作的加快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文化的单一化、趋同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消失,绝对不是人类的福音。法国文化部部长阿拉贡说:“诚然,图书、影片、碟片等是商品,但绝不是一般的商品,他们是各个民族、地区、国家在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众多领域的表达。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如果经全球化使文化产品千篇一律,那会出现令人悲哀的文化贫困,那将导致人类文化的滑坡。”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波克说:“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提供了资源,破坏文化的多样性,实际上是在摧毁世界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得更加高屋建瓴:“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可以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全世界有识之士和正义人士的共同呼声和要求,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日益高涨,而且很快发展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联合行动。请看以下事实。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著名学者马克·布莱德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一报告就是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美国及其文化的霸权主义行为。1989年在法国的带领下,欧洲国家开始限制美国电视节目在欧洲播出比例,美国电影不能超过40%。

1993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就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代表在“取消商品限制额”一条中提出了“文化产品例外”观点,并要求把影视作品从不设配额的自由贸易中排除。这一协议虽然没写入总协定中,但受到多个国家代表的支持,并在实际中得到了实施。此后,法国还通过法律,规定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翻译成法语。法国总统希拉克对此持积极态度,他说:“这种做法就是要保护法语的国际地位,就是要在网络时代文化的对抗中,确保莫里哀和加缪的语言不在信息高速高路上被漏掉。”

1998年6月,加拿大在渥太华召开了有19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如何应对美国文化的“入侵”。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专家讨论会,会议标题就是“文化:一种独特的商业形式”。与会者得出了一个共识: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或者说一个经济学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行动起来,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呼声更加高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也越来越有声势。

2000年,法国政府决定从这一年起,每年在凡尔赛举办一次高级别的国际“文化多样性论坛”。

2000年11月底到12月初,加拿大艺术理事会发起了一次有5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世界艺术与文化峰会”,其中心议题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议题下有两个分题:一个是在每个国家内部如何扶持和保护土著民族的文化艺术,另一个是在当代世界如何保护和推动各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应对美国文化的强势。加拿大总理克里蒂安在会上说:“我看美国文化没有什么了不起,在21世纪文化发展中,每个国家民族文化都应该占有自己的位置。”

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次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多样性文化是人类的共同的遗产,这种多样性有益于人类的当代和未来。”

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共同提案要求通过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国际公约”。这一提案得到多数国家的同意。

2004年10月,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次部长会议在我国上海召开,39个国家代表和6个国际组织代表来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回答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发挥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的问题。克罗地亚代表发言说:“全球化不能美国化,各国文化有差别才是优点。”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没有文化的民族性,就没有文化的多样性。”印度部长说:“经济因素不应该主导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在会后声明,支持各国在采取措施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形式多样化方面的主权。

2005年6月,第二届亚欧文化与文明会议在巴黎召开,会议以“文化多样性: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通过了旨在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主席声明—— 《文化部长行动计划》。

2005年6月,法国、西班牙等国在马德里召开了有7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会议再次强调文化产品包括电影、音乐、著作和创作等既不是农产品,也不是纺织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不能放在WTO框架下的游戏规则中。各国有权决定是否对自己文化产品实行资金扶持。

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次会议以压倒性的148票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公约》,只有美国和以色列等4个国家投了反对票。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和发展大会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之后的又一个了不起的世界多样性公约。这是国际社会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行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和阶段性的胜利,也是当代人类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做冷静思考的一个可喜的成果。

回顾1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努力,我们可以发现以下明显的趋势:一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参加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二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和参与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各国文化多样性的活动越来越组织化、经常化,并开始用国际公约的形式把活动成果加以确认;三是在大声呼吁和制造舆论的同时,这种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努力越来越处于理性和建设性。许多国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加强以我为主的国际文化合作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民族文化艺术,并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法国、意大利等国采取“税款返还”、“效益返还”等措施保护本国文化产品。日本制定了振兴文化产业战略,强力扶持动画产业。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这些措施对弘扬各国本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形势不够好。

应当说,就世界文化格局来说,虽然文化多样性的呼声高涨,但美国等强势文化的全球扩张现在并没有减弱,而是仍然在继续。弱势国家民族文化的危机还在加剧。但相对于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声和行动更是势不可挡,因为支持和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一趋势在根本上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三、中国民族文化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对策

面对全球文化的霸权主义,中国怎样才能维护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要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与我们的传统与教育等方面是关联在一起的。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格局新变化的形势下,我国民族文化包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机遇和挑战必将结伴而来。

先说我们的机遇。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是有很大发展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文艺创作不断发展,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可以说这段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是历史性的。我国到外国举办“文化年”、“专题展”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文化出口与日俱增,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文化产业来说,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就业人员已经达到1234万,实现增加值3200多亿元。我国在世界上获奖的文艺作品也越来越多。

再来看看我们的挑战。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国民族文化面临的考验和形势也是越来越严峻。例如,我国文字翻译,进出口的比例是100000∶100;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文化贸易逆差达到10—15倍;演出逆差10∶1;版权贸易是10.3∶1;2003年我们引进了12516项,只输出了81项;音像制品比例是14∶1等。在电影方面,1995—2000年,我国进口美国大片134部,这些影片在6年间占我国电影票房的一半,而我们出口美国的影片却没有一部能进入美国的主流院线放映。我国出国的舞台演出所赚的钱中,80%多是杂技商赚的,但我们所有出国杂技团赚的钱加在一块,不如一个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还有电视,既是现代化的传媒,也是现代化的一个挑战。现在全球都出现“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的信息情景。西方对着我们发射的电视频道有419套,其中美国有140套。

我们要反对一种盲目与世界接轨的思想。面对世界文化格局变化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有些人想用自己的作品和行动“走向世界”,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盲目地与世界接轨,不惜成本地出国搞送票演出,为了到西方大国参加评奖和展览而丑化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甚至想用可以迎合霸权文化的做法去赚得西方某些执掌话语权者的青睐。诸如此类带有明显盲目性和狭隘功利性的做法,都很难起到维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地位、推动真正的优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作用,我们是持反对态度的。

不管怎么说,我们肯定要走向世界。但我们拿什么走向世界,怎样走向世界,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世界。著名编剧家舒巧曾写过一本书《世界在哪里》,并带着这个疑问去美国进行考察。他注意到美国有些大的编剧,但也注意到多数人只走自己的一条路线。他讽刺地写道:“那些人在美国创作,他们就自称是世界的,好像‘世界就是美国’。”舒先生的话说明,文化的很多东西与国家实力的参与相关。有人说:“世界上很多艺术品的珍贵起初都是由政府炒作出来的。”我们很多艺术家的水平比外国要高得多,但在国际上的价格却远远不及,其原因是没有政府的参与。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格局带来的变化,包括美国强势文化大举扩张,我们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渡过这一难关。我认为唯一正确的做法是:联系新的实际,认真学习,科学地分析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知难而进,把我国文化艺术的创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做大做强,即用创造性劳动推动我们优秀文化艺术走向新的辉煌,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一步审视、确认、铸造和发展我们自身的文化优势。我们只有把我们的文化放在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中去看,才能找出我们的文化优势,才能提高参加世界文化竞争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的文化有这些优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5000年从没间断,源远流长。这一条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古巴比伦、印度、古埃及、印加等文明都断掉了,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文化,而且多次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这本身就证明她有着特别强大的生命力。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是什么呢?我认为《周易大传》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化的无比坚韧和巨大包容性在世界上是极少的。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迅速发展,但也对自然界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我国“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余秋雨先生说过:“过去我们说‘天人合一’包含小生产无力改造大自然的一种无奈、一种束缚,但其中必定有合理的因素。”其实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是比较受关注的。中央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发展。

其次,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既是我们放眼世界、创造艺术的土壤,又是构建新文化大厦的武库。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土壤,也是希腊艺术的武库。”例如,我们很多的传说,如女娲补天、梁祝化蝶、花木兰从军等,都可以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1999年,中央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肯定新中国的成绩,委托7个文艺界协会把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选出500部,编辑成文化精品。可以说,其中不乏民族的东西。这些古老的东西,美国没法跟我们比,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在当代,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历史长河和世界文化格局变化中真正认清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自觉维护和弘扬这种传统,满怀信心地去进行创造。

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这必将引起全世界对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被注入更强大的推动力,带来更多的机会。例如,现在海外已开设100多所孔子学院,全球超过3000万人在学汉语,全世界100多个国家1300所学校开设汉语课程。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开幕,主题是“世界多元文化框架下的汉语发展”。美国的强势文化与中国快速发展文化在当代格局中是最引人注目的两件大事。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2届执行会议决定,正式批准设立“孔子教育奖”。美国社会学家卡斯说:“基于中国这种影响,我们只能肯定,如果中国崩溃了,那意味着世界的崩溃。”法国文化和传媒部长说:“在中国的一周里,我丝毫不感觉到劳累。我参观的每一个城市都能看出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有时甚至激动得难以入睡。”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的一位编辑在他的文章里非常赞同北京发展的模式。西方自由经济政策的三大失败是:结构性调整使拉美经济几乎崩溃,结构疗法使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谷,经济危机应对主张使整个中亚经济雪上加霜。因此,从经济发展模式上讲,北京模式或者说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这就为我们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再次,我们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加大文化投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全方位塑造民族文化的美好形象。前面提到韩国、日本各自提出振兴文化决策,我们中央也做出重大文化决策。闭关锁国肯定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要保护和运用物质形态的民族文化遗产。我国现在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各地跟着美国制造“生态公园”,而没有保留文化的精神底蕴。

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和引导流行文化、消费文化。10年前,谁能预料到摇滚乐会横扫世界的音乐演出?《光明日报》曾有一篇文章谈到:如何挽留即将沦丧在全球化消费文化的传统文化和留住我们的故乡,即我们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理念、传统及行为方式的观念形态。江泽民曾经说:“有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挖掘、打造崇高昂扬的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地塑造我们美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总是靠舞狮子、玩龙灯、扭秧歌、变脸谱来宣传我们的文化,必须改进或创作新的文化来宣传我们优秀的东西。就像冼星海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过黄河捕捉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东西。我们需要用文学、舞台剧、音乐、美术来捕捉我们当代21世纪迈向新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间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这样的东西目前太少。

最后,提高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环节就是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提高整体的自主原创能力,努力抢占当代科技理论思维和文学艺术发展的制高点,为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文化事业去大胆创造,把创新的文化推向世界。我认为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种文明几千年能够存在下来,一定有她自己的优势。在发挥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地克服民族文化中的局限性,即毛泽东说的“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说:“真正优秀的传统犹如一道生命深处的洋流,离开她的源头越远她越应该是汹涌澎湃。”也就是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不断吸取新的营养,积极迎接新的挑战。美国文化中,最厉害的不是美国的科技,而是美国第一流的经济管理家和社会管理家,只要保留8000个管理家,几十年后它又可能是世界第一强。因为那些管理家能够把全社会的资源和思维的积极性集中起来。

提高整体原创能力确实很重要。例如,印度是一个科技大国和军事大国。印度专门创立的一个国家奖“印度创新奖”。其主席潘各基萨朗认为,问题的弊端在于教育,而印度原有教育主要弊端在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创新能力、缺少想象力。这一点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应试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科举制度在后来确实起了阻碍作用。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还残留科举制度的影子。这种教育不能叫人跳出课本的东西去海阔天空地创造和想象。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大制约。我们必须要改变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方法。20世纪中国哲学家张忠年说:“传统文化中,有四大关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一是义与利,一是理与欲,一是德与力,一是教与法。”他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四大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这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局限也这儿,所以义利之辨怎么也辨不出结果来。温家宝总理曾经向钱学森先生征求治国意见,钱老说:“你说的我全都同意,但还缺少一个,就是教育问题,就是要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是一个很大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的杰出科学家?这不能不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中间找原因,也不得不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间去找原因。我们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很大黏合力,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讲究向心力。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也有些方法论上的弱点。例如,杨振宁从思想方法上挑战四书五经,认为这些经典中,只有归纳法,而没有推演法。只知道把现成的东西归归队、分分类,就自然而然引申出一些结论来。杨振宁这种挑战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逆向思维,一种创造。杨、钱都是大家,他们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而不是循规蹈矩。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历史。思维方式的创新、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原创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至关重要的因素。努力地从思想观念上、思维方法上和管理机制上为自主创新提高原创能力创造条件,这才是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思维方式的创新和整体上的原创能力是提高民族文化核心创造力的要害之所在。所谓整体原创能力是指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突破和创新能力,乃至提出新的独立课题以推动全局发展的创造能力。不管是科技产品、理论研究成果,还是文艺作品,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归根结底要看它承担多少、承载什么层次的信息、智慧、实用功能和审美内涵,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我们缺少原创力的东西。现今世界上,有哪一个课题是中国科学家提出来全世界科学家来攻关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迅速发展充满竞争的当代世界,提高整体的原创力,提高民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努力抢占科技理念、理论思维、思维方式发展的制高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科学地提出问题的本身就包含了问题的答案。”只有抢占制高点,才能从前沿上攻克重大课题,才能在创新中和产业发展中居高临下。有了这样思维方式的拓展,有了这样的整体能力的提高,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事半功倍,民族文化品牌和产品才能更好地在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更辉煌的位置,才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Influence of Econom ic G lobalization on National Culture

LIZhun

In the contextof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strategy of national culture is a hot topic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with universal significance.Being both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changes of the pattern of world culture.We should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build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globalization;national culture;cultural patterns;countermeasure

G03

A

1672-2795(2011)01-0001-09

2010-12-10

李准 (1939— ),男,山东邹平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光明日报》编辑部总编室副主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1996年起,兼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已出版的著作有《毛泽东文艺思想新论》(合著)、《文艺观念与方法新探》(合著)、《艺术、现代意识和它的参照系》、《繁荣与选择》等,主要从事文学及影视创作研究。本文根据李准先生2005年11月6日首期“浙江潮”文化论坛讲演稿整理。

猜你喜欢
全球化民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们的民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多元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