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策略对提高小学高段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积极影响

2011-02-19 11:43浙江梅俊华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演绎习作作文

浙江 梅俊华

演绎做动词讲是指一种推理方法,做名词讲意思是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推理、推求、推导、推演。在本文中的定义有推导、铺陈、发挥、展现、角色扮演的意思。[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修改能力,就是使修改作文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修改任务所需要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2]

根据平时的积累,在小学语文五、六年级学生单元习作中,我选取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想象二十年后回故乡的情景”、六上第五单元习作“写自己的伙伴”、六下第一单元习作《第一次______》,通过案例法来实践、检验、丰富“演绎法”修改作文的内涵。

一、导问式演绎,助学生学会深化和丰富整体构思

“导问式演绎”,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提问引导下的学生演绎。根据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原理,运用科学的、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性思想品质的作文修改方法。教师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提出各种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优选,找出最佳答案,或是把几种答案综合成一种最佳答案,并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对一类问题有所领悟。

案例1: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的内容是想象二十年后回故乡的情景。学生作文中雷同的东西比较多,有的是一模一样,有的略微改动名称地点。比如很多同学都写来自外星球。许多同学写“我”二十年后发明了长生不老药,让老师或者家人长生不老。稍微好一点的是写同一类,不过把长生不老药换成其他治疗疾病的万应灵丹。这是思维在同一个模式或者轨道中思考的结果。第二个问题是想象缺乏合理的逻辑支撑。例如学生常会写未来的家庭有一个机器人,神奇得不得了,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至于是怎么会有如此之多之强的功能,缺少逻辑上的推理,仿佛空中楼阁无凭无据,文章显得大而空。第三个问题是没有紧扣“回家乡”,缺少家乡独特的东西。

指导过程如下:

首先是肯定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最大优点。看到一些不好的作文尤其是后进生的作文,老师们常常会说:这写的是什么呀,语句不通顺,意思都没有表达清楚。可是如果我们老师觉得他选择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写,特别是班主任,知道他写得有真情实感,就应该大胆地鼓励他,这是第一位的。其次再告诉他只是还有许多的点点滴滴他没有留心看,没有用心想,所以没能写出来。

其次是深聊。深聊就是用科学的、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深入。比如很多同学都写来自外星球,对此老师自己要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看似新奇,如果班级里许多人都是这么想的,那思路太狭窄,发散性不够,对其他人没有起到补充、发展、提升的作用,从而丧失了班集体教学优势。又因为这个问题对全文的基调或者说是全文的一个关键性铺垫,对后文影响极大,所以在上评改课的时候就抓住这个问题进行了全班讨论。提问引导的步骤是:

问1:来自哪个星球?它有何独特之处?对地球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问的目的是将外星球的形象具体化,落实想象的细致具体。每个学生的想法一定不一样,这就使文章充实了个性,才会呈现可读性。

问2:除了来自外星球,还可以来自哪里?

问的目的是进一步开阔思路。学生这时候大多数会回答来自国外某个发达国家,自己在那里已经很有成就。那么可以进一步问可以来自不发达的地方吗?可以来自国内其他地方吗?一定就很有成就吗?一定就是衣锦还乡吗?

问3:综合考虑过以上问题后,请你再回过头想一想,你还坚持你原来的构思吗?哪一个设想更与众不同,更能出彩呢?

这样问的目的是激发创意,提升作文的档次。文以载道,有思想创意才有可读性。创意点亮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将各种设想来一个比较,选取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进行创作。这几个问题之后,有的学生仍然坚持说来自外星球,但是内容已经有了变化,他说那是一个有着神奇树种的地方,我带着倒长树回到了地球。倒长树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地下空间里长出叶子。有的学生说二十年后我从祖国的西部回到了家乡,我们许多志愿者把西部建设得草肥水美,这次回家乡,就是来为西部招聘更多的志愿者。通过问题引导法,许多有意思的点子就这样产生了。

小结:导问式演绎,教师以问引路,以交流思想为主要手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导,推动学生往前走一步,再往前走一步,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准备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仔细收集所有孩子的问题,再进行归纳总结,分类别指导。实践证明导问式演绎,特别适合于指导解决学生的构思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自批以及同学互批都很难解决的问题。

二、互演式演绎,助学生学会把描写不具体的句子充实生动起来

互演式演绎是通过互相表演促使学生把简单的文句铺陈发挥,使文章丰满充实起来。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演给别人看,如演给家人、同学、老师看,请对方提问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自己修改。二是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演给对方看,然后互相修改作文。学生互相演绎不仅有表演,有铺陈发挥,更有交流探讨、合作互助的内涵。

案例2:六下第一单元习作是《第一次_____》,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写不具体事件过程。我们班沈卓耀同学《我第一次当生活委员》的文章片段如下:

这个学期一开学,出乎我的意料,我当上了生活委员。每次去抬饭都很急。我分饭的技术就更差了,一会儿分得太多,一会儿分得太少,一会儿把饭分出外面。而且有时候分得太慢,把一旁分菜的老师都给等急了。有个同学特不给我面子,说我分得太少。尽管这样,我一样很开心,因为帮助别人都是很开心。我还给食堂提过建议呢。

这篇文章多处语句不具体,更谈不上优美生动了。但是他有真情实感,只是他观察、记忆、想象当时情景的能力以及表达都欠缺了一些。于是我请他把当时的情景演给一名作文水平高的A同学看,很可惜,沈卓耀同学演得太简单,A同学看不明白,他们就你一言我一语,聊了大约20分钟,A同学要求由自己按照当时的情况把事件的过程重新演了一遍,于是沈卓耀不得不把每个相关的人的动作与神态都回忆了一遍,仔细地指导A同学演。俩人边说边演,不断地把动作细节、语言神态的细节添加进去。演完后沈卓耀再次修改,拿出了比较令人满意的习作。修改后的文章如下:

当生活委员就要每天率领3员大将去食堂为同学们抬饭。每天我们拿着饭架子飞快地跑下楼,好快点闻到那饭香和肉香,好快点让饭香和肉香塞满同学们的肚子。每次下楼梯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想同学们的馋样子,想着张昊辰吃肉流口水的样子,我就想笑。钢管做的饭架子在我手上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在对我说:好好干,加油!我分饭的技术就更差了,一会儿分得太多,一会儿分得太少,一会儿把饭分出外面。而且有时候分得太慢,把一旁分菜的老师都给等急了。有个同学特不给我面子,说我分得太少,简直是喂蚂蚁。我连忙给他添上一大块,他又说我在喂大象,唉,真是难。尽管这样,我一样很开心,因为帮助别人都是很开心的。而且,我后来知道了全班每个人的饭量,还知道了他们都喜欢吃什么菜。有一次,我还跟食堂提过一次建议呢。

两名同学的合作非常成功。不仅仅是改好了一篇作文,更主要的是从同学那里学到了修改的具体途径和办法。经常和同学互相演一演,在相互的交流和碰撞中就能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小结:学生互相演绎这个办法,主要是针对写事情的习作,如一件难忘的事、一次难忘的活动等,解决的是写不具体句子的问题,以表演、交流、探讨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学会把不具体的文章写具体,写形象。

三、学生自己演绎自己的作文,自我修改,让修改的习惯逐步形成

总体研究小学语文五、六年级单元习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需要独立自我修改的。自我演绎成为必须培养的技能。自我演绎的方式有朗读式、问答式、表演式等。

朗读式,顾名思义就是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一是通过读来把句子理顺,把错别字找出来,二是通过读来体会自己文章有没有感情。

自问自答式,就是问自己常规问题,如中心是什么?我写了几段、从几个方面来表现中心?哪里详哪里略?有没有突出主人公和中心?符不符合题目要求?开头和结尾扣题目了吗?新颖吗?问答式这一步主要就是对自己写作过程的重新认识。

自我表演式,就是自己对着镜子演给自己看,看能不能比较完整生动地呈现出来。简单来说,表演式就是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中,人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3]

案例3:六上第五单元习作,写自己的伙伴。教学中发现描写人物不够形象生动。于是先让学生自读几遍,修正语句不通的地方。再自己问答,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写的是谁,他(她)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的,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针对描写人物不够形象生动,首先还是在全班示范自我修改的方法。选择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请作者边说边表演,当不知道怎么表演下去的时候,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例如,卢雨洁写的《爱哭的好朋友》,抓住了沈宸的哭很特别和爱踢足球两个特点来写。写他的哭很特别,开始写的是“他只要受一点委屈会哭”一句话,表演时,卢雨洁同学感觉演不出来特色,看的同学也说不像沈宸的样子。于是想了一会,添加了几句,她说道:“他只要受一点委屈,就会眼睛一红,大嘴巴一咧,眼泪就流出来,脸也立刻急红了。”这一改刻画的形象传神了。

小结:学生自己演绎自己的作文,一般是先自己朗读,再自我问答,接着表演给自己看,最后进行自我修改。其中角色扮演这个办法特别适用于写人物类的文章。开始进行训练时我要求学生每人带一面小镜子,对着镜子演。后来四个步骤熟悉了,就不用了。自我修改的习惯是在不断地自我练习中逐步形成的。

四、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1.探索出了演绎法修改习作的主要形式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及作用。导问式演绎,助学生学会把构思深化和丰富;互演式演绎,助学生学会使不具体的文章丰满充实起来;自读、自问、自演式演绎,助学生逐步养成修改的习惯。

2.学生的修改兴趣提高了,对修改方法比较熟悉的人数增多了。朝晖实验小学六3班33人参加本课题的调查研究,采用“演绎法”修改作文一年之后,对修改有兴趣由21%提高到85%,对修改方法比较熟悉能自己修改作文的人由33%提高到97%。

3.学生的修改能力有所提高。主要的表现是学生在每次习作后能主动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修改的质量也有所提高,把不具体的写具体的人增多了。

4.演绎的过程也是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过程,因此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接纳和学习他人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培养作用。

[1][3]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593981.htm

[2]http://baike.baidu.com/view/41286.htm

猜你喜欢
演绎习作作文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演绎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从三个角度体现“Project单元”的教育价值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