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华 吴意晖
为遏制通货膨胀,央行自去年年底以来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一定效果。但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一些体制障碍暴露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一大批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在高利贷重压之下不堪重负,老板跑路事件频发,有媒体报道称,温州市仅在9月份有几十位私营企业主潜逃。
在目前的负利率状况下,银行体系存款持续外流。今年以来,尤其是三季度银行普遍面临存款流失问题。初步统计,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存款同比增速不到10%。其中,除了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北京银行外,其他上市银行存款在三季度均为环比负增长,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环比存款下降幅度已经达到3%以上。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信贷紧缩,派生存款减少;二是实际负利率,居民存款意愿不高;三是短期理财产品发行受限,各上市银行难以通过理财产品吸引存款。另一些业内人士则指出,三季度,东部沿海、西北部分区域出现了民间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实体和银行体系风险情绪上升,叠加信贷紧缩和多重监管政策,导致存款增长困难。
上述专家意见,虽指出了民间借贷、理财产品等活动分流存款的表层原因,但并未解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及货币运行机制。笔者认为,不管是民间借贷,还是银行理财产品,不过是资金从一类存款账户转移到另一类存款账户,资金始终在商业银行体系内进行流转和结算。静态而言,银行体系存款总额本身并不会减少。因此,若要深层解读银行存款减少之成因,应予以动态分析。
众所周知,信用创造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放贷款时派生存款。正是商业银行的信贷发放活动,保证了经济活动中所需的正常流动性,经济活动、存款与贷款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相生联系。而民间借贷行为则不具备信用创造功能。
在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及银行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特定条件下,民间借贷行为使得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过程不畅,降低了整个货币体系的货币乘数,实际上加深了央行货币紧缩的效果,呈现出一种货币叠加紧缩效应,其具体运行机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民间借贷的各参与方(如公司法人、典当行以及自然人等)的资金都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于银行,在民间借贷活动的各个环节——资金吸收、资金借贷以及资金归还中,资金的流转都是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的,本质是银行存款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各存款户之间的一种转移而已。在这个活动中,它并没有实现信用创造。此消彼长,由于民间借贷满足了一些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需求,压缩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创造信用的空间,实现了对信贷发放的替代作用,此现象可被称为替代效应。
其次,在当前银根紧缩、存款准备金率高企的情况下,因流动性压力及受存贷比指标拖累,银行可贷资金极其有限,不得不控制或压缩贷款规模,抽回贷款,即使想发放贷款也是有心无力。在此情况下,一部分企业由于资金链绷紧而转向民间高利贷融资以偿还银行贷款。贷款偿还使得银行信贷资产和银行存款相互抵消,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收缩,这一贷款偿还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负的信用创造行为,此现象可被称为紧缩效应。
再次,在当前负利率、宏观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以上两种效应会相互叠加,进一步降低货币创造的积极性。即:紧缩效应使得经济层面流动性趋于紧张,促使中小企业更依赖于民间借贷,使得替代效应加深;替代效应的深化导致民间借贷利率飙涨,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资金链出现断裂情形,促使银行为控制信贷资产风险而提前收回贷款,或者更为谨慎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反过来促使紧缩效应加深,以上两种效应相互作用、相互叠加,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使得民间融资市场日益混乱,并可能将风险蔓延至正规金融市场。
民间借贷的货币叠加紧缩效应的运行条件往往是在货币政策收紧的中后期,具体运行机制是:货币紧缩,银行贷款难。伴随经济增速下滑,银行倾向收回贷款,小企业不得不依靠民间借贷融资;而叠加紧缩效应使得银行体系的总信用规模绝对或相对下降,社会整体资金面愈发紧张,导致民间借贷活动更为旺盛,又进一步导致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活动趋于消极,于是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和怪圈。
虽然民间借贷作为一种正常的融资活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对活跃民营经济、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已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负面作用,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形势及金融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融资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矛盾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给民间借贷走向高利贷提供了土壤,很多民间借贷行为已经失去了平等互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谋取非法暴利的特征。且由于民间借贷难以被监控和监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使得风险向金融体系蔓延,难以控制。如不加以防范和管理,这种现象将可能持续对我国经济健康运行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
此外,民间借贷的货币叠加紧缩效应,还会干扰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使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目标出现偏差。
鉴于民间借贷存在以上种种危害,因此,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及民间借贷乱象问题已刻不容缓。
面对民间借贷乱象,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政府对其加以规范和引导,并对重大风险事件给予一定程度的干预和救助。可喜的是,民间借贷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已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然而,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根治民间借贷乱象,本身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快宏观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在利率市场化、小企业结构性财政扶持政策等多项体制层面协调配套进行改革,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再平衡。唯有为各市场主体提供资源分配上的均等机会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才能不断保持民营经济的活力。唯有保持民营经济的活力,才能在我国这样的13亿人口大国充分解决就业并促进消费。唯有不断促进消费、提高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才能逐步摆脱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是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可喜的是,面对当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财政政策已经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结构性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力度。
二是应对民营资本开放金融牌照,合理引导民间资本组建正规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机构数量,进一步培育充分完全竞争的金融环境。通过众多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民营资本以满足大量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将原民间借贷领域的资本纳入正规金融渠道和正常的监管范围,则可从体制上彻底打通和理顺民营资本供求双方的资金融通渠道。
三是要放松对利率的管制,扩大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使市场主体以资金价格为核心充分竞争,从而达到各项资源和经济要素合理优化配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