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善恬,李传国,杨慧馨,张选惠
(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社会文化也必须随之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历史的、动态的、开放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各种具体的文化对象,使得文化变迁成为近些年文化研究的热点话题。历史地看,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状况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当中,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研究农村社会文化变迁对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奥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妇女更为广泛和全面地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必要从农村社会文化动态变迁中,探寻影响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因素,突破仅仅基于现状调查和分析的限制和不足。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社会及社会化的人而存在。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一般地说,社会变迁将引起文化变迁;同时,从文化变迁中也可以看出社会变迁。改革开放本身和之后的中国农村政策变革对中国农村社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民族传统文化领域内,由于政策变革引发了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及社会生活的演变,同时也引发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模式、风格等的演变。这些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传承的文化变化现象有的既是文化内容,同时又是社会参数。这里,我们把一些难以划分的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现象统称为社会文化变迁。
农村社会文化变迁是一个大命题,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富有反映现实和为现实提供参考的价值,在社会文化变迁的时间段选择上,本课题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原则,着重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改革对于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课题组除了通过查阅文献、地方志、年鉴等方法了解不同时期的相关数据外,通过实地调查在农村发放问卷,针对“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新农村健身’和‘送体育下乡’等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调查,并实地观察、比较了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也同时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在整个农村群众体育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也相应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释放了农村妇女的体育娱乐、健身的需求和热情。“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率先在农村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解放了自己[1]。”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很多以前受农村妇女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停滞了。改革开放后,这些项目又在农村妇女中恢复开展起来。“久旱逢甘露”,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在“健身需求和热情被激发”、“政府有组织”的状况下,得到了逐步的恢复。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数以千万的农村妇女陆续走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农村,进入沿海城市。这些妇女在外面开阔了视野,把包括“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在内的流行时尚的文化带回内地,带回农村,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
其次,“衣食足则文体兴”,农村体育的发展往往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成正比。改革开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妇女开始有更多空闲时间,农村体育的经费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到更为快速地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兴建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场地和设施提供的资金,另一方面,富裕后的农村妇女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健美,体育需求也相应扩大。在广东,相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广东农村体育经费逐年增加,特别1984年以后更直线上升,全省农村体育经费从1978年人均7分钱左右,增加到1992年的0.35元,增加了5倍。体育经费的发展促进了场地的建设,全省农村体育场地拥有量从1978年的0.05m2/人,增加到1992年的0.18m2/人[2]。相关调查表明: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体育也往往发展较快,而在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农村体育发展则较慢。
再次,政府对农村体育的重视和引导加速了农村妇女积极广泛地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979年,国家体委出台了《关于加强群体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依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勤俭节约”的原则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并注意利用节日组织开展适合农村的体育竞赛活动。1984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目标。此后,群众体育逐渐向社会化的方向转变发展。1985年国家体委发出争办体育先进县的活动,成为推动农村体育走向高潮的动力。庄弼等认为1984-1985年是整个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转折时期,“从体育内部的意义上讲,其作用不亚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影响[2]。”为了争创体育先进县,地方政府积极培训群众体育骨干,实行了有计划、按步骤的农村体育新发展。1986年,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了“要有利于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和群众团体认真搞好本系统体育工作”的改革目标。农村大力兴建体育基础设施,在一些比较中心的农村乡镇还设立了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站。同年,全国农民体育协会成立。在农村群众体育不断发展壮大、体育竞技比赛日益活跃的基础上,1988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属于农民自己的全国性的综合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据1989年统计,全国有25个省市和310个县先后建立了农(牧)民体育协会。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群众体育、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同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发展始终受到地区发展二元结构和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约束。由于城乡隔绝、封闭(如户籍制度、就业等)制度形成了中国城乡的制度性、体制性二元结构,加上东西地域因素而形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均衡的地区二元结构。目前,中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社会文化发展也是极度不平衡。就全国范围来讲,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也受到了这种二元结构条件的限制。1995年以来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和1999年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一波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了更进一步地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委及人民团体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国民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因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强调“全民”的体育参与,所以它也是《全民健身计划》向长期以来中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西方竞技体育与我国传统体育发展的不平衡”等现象进行了宣战,对于“农村体育”、“妇女体育”、“儿童体育”、“残疾人体育”等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改善体育活动的人群结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广大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往范围窄,人们往往只在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交往,封闭的生活方式以及小农经济的脆弱,逐渐形成了他们的封闭意识和内向心态。农民居住与生产结构所造成的相对闭塞的文化圈,成为顽强的势力阻碍着外来文化的输入。农民安贫乐道、求稳怕变的保守心理又限制或约束了自身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他们一般求稳不求变,求同不求异,对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因而,对于体现优美体形和激烈对抗竞争的现代体育运动,特别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现代体育运动,进入农民的生活,成为农民余暇活动的内容,是会受到顽强的阻力和排斥的。对于女性农民,特别是年轻妇女,身着运动服装,蹦蹦跳跳,仍然是一件需要冲破家庭、乡里阻力的事情[3]。”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生活化、大众化的特点,受场地影响小,群众基础好。尤其是一些形式简单、运动强度不大的“保健养生体系”的运动项目在农村妇女中受到欢迎。
继《全民健身计划》之后,国家体育总局把2004年确立为“农村体育年”。第二年,中央重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成为新世纪影响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两大主要事件。
“农村体育年”的确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展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热潮。尽管“体育三下乡”活动涉及的运动项目主要是篮球、乒乓球等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并没有专门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因为“体育三下乡”活动,很多农村新建了一批体育场地。农村的健身气氛、农民的健身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据统计,当年“全国各地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2 057个县(区)举办了各色各样的活动。农民参与人数超过1.05亿人,形成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热潮。”
2005年12月,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农”问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2006年2月发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同年,国家体育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决定“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截至2007年底,中央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体育彩票公益金1.8亿元,共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 000多个[4]。这些针对农村的大量的体育经费投入和体育健身宣传无疑会促进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此外,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中,农村妇女因地、因时制宜的开展如“跳绳”、“秧歌”等与当地生活习惯相匹配的传统体育项目。对此,杨桦等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一文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内容日趋丰富,多种国外大众体育健身项目进入我国市场,丰富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形式。同时,中国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如气功、导引养身术等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再次勃兴[5]。”
第一,农村社会进步、农村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广大农民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富裕起来的农村妇女闲暇时间增多。在“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宣传下,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高涨。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农村各地都形成了与当地生活习惯相匹配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深受广大农民喜爱。这也是新时期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以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第二,在促进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党的方针政策起了巨大的摧化作用。特别是一些强调全民参与和专门针对农村的方针政策,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影响很大。基于农村乡镇的文化体育活动站的建立,全国农民体育协会的成立,农民体育年,农民运动会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送体育下乡,农民健身建设工程的建设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促进和影响着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第三,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文化变迁对农村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妇女健身意识和健身需求提高的同时,社会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西方竞技体育的进入也丰富了农村妇女娱乐和健身的可选择性,从而影响其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行为。
[1] 刘豪兴.中国乡村考察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
[2] 庄弼,苏国照.初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广东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2(4):11-15.
[3] 田雨普,王欢.文化当先的农民体育发展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3.
[4] 谢恩杰,王小娟.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5):9-10.
[5] 杨桦,王凯珍,熊晓正,孙葆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7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