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2011-02-17 15:27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雷成才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院所科研成果成果

■ 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雷成才

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校企对接、产学研合作工作,专门成立“福州市与在榕高校院所合作工作协调小组”,出台了《福州市促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若干规定》,并认定了首批2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对设站的28家企业财政拨出540万元资金,作为企业建站补助;建立了“福州市科技成果对接网站”,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推动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促进高校院所成果在本地企业转化,为企业柔性引进智力,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训创新人才,共享高校院所科研设施;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对接,促成院士专家及高校院所346项技术成果与企业成功对接,组织229位专家服务238家企业,设立了6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累计为企业培训创新人才446人、技术人员1130人次,促进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首批认定的2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共有9位院士、21位专家带领其研发团队130多名专家,与设站企业合作开展102个项目研发,6个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许多项目被列入地方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近1亿元。

我们在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实践中,深深地感到:许多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创业初期的技术起点低,在市场竞争压力的逼迫和政府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冲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出现了中小企业重视研发投入、重视技术创新、重视与高校院所合作的良好局面,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达到3775.7亿元,是2000年的7.7倍,年平均增长25.5%;拥有R&D人员191.4万人,是2000年的2.7倍;申请专利26.6万件,是2000年的10.2倍,其中发明专利9.2万件,是2000年的11.6倍,200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支出的份额已超过70%。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属于追赶型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领导型企业的发展趋势,紧紧跟随行业领导者的脚步,通过加快研发步骤和效率,贴近客户需求实现再创新;(2)市场技术需要,产品推向市场后,客户反馈重新改造和再创新来满足客户需求;(3)新技术转化,依托科研院所和海外技术转化,实现技术产品产业化;(4)自我创新,依靠现有技术基础和客户需求,局部实现突破,面向市场推出新产品。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来源于前两方面,缺乏原创性创新,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在局部已经取得突破性发展,也给发达国家的领先型企业带来压力,但在企业创新的核心基础技术创新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产业群中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仍然处于为了生存而努力发展阶段,这也是我国企业在现阶段要实现行业整体突破的最大障碍。

一、产学研用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自身科技人才不足、实力不强、投入不够,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借助企业的外部力量,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共享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企业要求与高校院所合作的意愿强烈,热情高涨。但我们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对接和产学研用合作工作中,也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院所和专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家与企业家的利益取向不同。专家重科研成果的学术性,增强学术权威,扩大学术影响,有利于专家晋级评职称;企业家重技术的实用性,用技术的先进性和保密性,提高其盈利能力和水平,获得投资的高回报。专家重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实现过程;企业家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风险控制,力戒有投入无产出。专家往往强调其成果的先进性和广泛性,一旦推广应用对社会将会做出巨大贡献;企业家更看重技术的可靠性、风险的可控性和经济的可行性。在研发思路、研发立项等方面,专家对自身成果鉴定、成果实现考虑较多,对企业投入与回报以及效益考量不够,专家与企业家往往是话不投机、趣难契合,共识不够,互信不足,专家推出的科技成果项目常常无法得到企业的回应,加大了合作难度。

2.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专家确定科研方向和项目,其思路起点有两个:一是逻辑思维的起点,以现有知识为基础,按照理论逻辑进行推断,推导出研究方向和项目,这样研究的成果带有很大的理论性和盲目性,给成果转化带来极大难度,也是造成目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二是从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需要出发,以现有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为基础,以解决现有的实际需要和技术瓶颈为目标,确立研发方向和项目,组织科研力量,整合科研要素进行技术研发,取得的成果就比较容易得到转化,转化率比较高,成功率也比较高。

我国高校院所的许多科研成果,在立题时以理论逻辑为起点,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忽视市场需求,立项开始就决定了只能是“展品”;另一方面,高校院所的部分课题立项侧重于某个领域的前沿和高新技术,目标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在实际应用中投入太大、成本太高,即使完成并实现技术成果,也是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一些“物美价廉”能快速解决企业实用技术难题的成果。如,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一位留美博士2004年回国,长期研究重金属污染问题,其利用微生物高效固定铬原理,提出微生物在铬污染治理中的有效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我省氯酸盐行业典型纳米铬渣污染难题的处理,在污染企业通过吨级中试,实现铬和脱毒渣高附加值回收,成果通过省级鉴定。但在实际运用中处理铬渣的成本需1000多元/吨,处理成本过高,企业难以采用,推广应用也十分艰难。

3.科研成果的成熟度不高。由于科研经费的不充裕且分配不合理,高校院所的科研经费往往重视投入实验室研发阶段,对中试、工厂化中试、工程化中试、市场调研、投入产出等阶段的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根本就没有投入,造成许多科研成果虽是某项技术突破,也只好在完成了理论逻辑推理论证后就结题鉴定。虽然这种研发成果也是成果,但毕竟只是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成果,这种成果要转化为可生产的产品和可应用的技术,还要进行工厂化、工程化中试,要开发配套的工艺技术,要集合多学科的研发力量开发相应的生产设备乃至生产线、培训一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等等。这种实验室成果的后研发,本应在高校院所或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的研发,也因高校院所的研发经费不足或分配不合理而无法完成,就推给受让技术成果的企业,而这个过程投入大、时间长、风险大、合作门槛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

例如,福建朝日环保科技公司的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从2002年引进实验室成果后,企业专门组织了10多人的工艺技术团队,与取得实验室成果的研发团队合作,对成果反复进行工厂化中试,并结合中试过程积累的经验进行生产线设计制造,经过一系列的再开发、再调试、试生产,历经4年,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才形成第一批产品投放市场。

4.科研成果重技术理论方面的可行性评估,缺经济可行性分析。科技专家擅长于对技术成果采用的技术原理、实现的方法、预期达到的性能指标等方面的描述,而对于成果的经济效益分析、市场预期,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单靠科技专家难以完成。2009年以来我们收集了在榕高校院所633项科技成果,通过网站以及校企对接会、科技沙龙向企业推荐,而企业家在看到一些感兴趣的科研成果时,就向科技专家发问:“这个项目投资要多少,市场需求如何,盈利能力怎样,回收期多长”等问题,许多拥有成果的科技专家往往因科研成果缺乏经济效益方面的分析、评价,无法回答企业家所关心的这些问题,无法对接。

5.高校院所专家重国家和地方科研计划项目,轻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当前高校院所专家发表的论文的数量、通过鉴定的成果的数量,获奖的成果数量是其职称晋级、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评价指标。高校院所专家申请国家或地方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的体现方式一般只要学术论文或样品,就可以通过鉴定、结题;而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由于中小企业更多的是需要专家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很多成果难以以学术论文的方式体现,或者由于合同的约束,成果必须在企业中得到应用才可以结题,周期长,导致专家重视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计划项目,轻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这种现象在公益性科研院所中比较严重。

2009年全国研究机构R&D经费995.9亿元,按经费来源分,企业资金29.8亿元,仅占3.0%;全国高等院校R&D经费468.2亿元,企业资金171.7亿元,占36.7%。以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和福州大学为例,2010年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新增科研项目96项,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仅8项,占8.3%,新增经费10468万元,与企业合作开发经费695.9万元,仅占新增项目经费的6.6%。福州大学2010年科研经费总量1.5 亿元,其中,与企业科技合作的合同282 项,合同金额 6529万元,到校经费5657 万元,占全校科研总经费的37.7%。

6.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高校院所虽然设有科技成果推广机构,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服务作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员少、经费少,成果涉及技术领域广等原因,无力就科研成果项目、专利成果在企业应用、产生效益,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与企业进行深入的交流,为企业提供有效辅导;对科研成果转化中,受让企业所需要的工艺流程设计、工人培训、设备选型采购及安装等后续服务,更是力不从心,在成果推广、校企对接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首先遇到科技人才困难。201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7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但是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教育、卫生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国有大型企业。相对于上述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实力比较弱,企业知名度小,工资福利待遇也比较差,难以吸引高素质特别是具有研发能力和经验的科技人才。一些具有研发经验的科技人才,即使愿意到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往往要求较高的工资薪金及福利待遇,希望企业能用“高薪养高人”,人员薪酬持续增长,其占据技术创新投入的80%以上,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在一家企业工作1—2年,就会“跳槽”换单位,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拥有1891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228名、一线技术骨干102名,2010年公司研发人员流动率高达20%,一线技术骨干流动率达到30%以上。

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的高流动性,使得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不敢也不愿意为研发人员培训等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创新人才在企业和地方受到尊重有限,国内企业里面“一流人才做市场,二流人才做技术,三流人才做研发”,在企业从事科技研发的科技人员,长时间不能取得研发成果给企业带来效益,也将面临着下岗的危险。技术创新人才在经济受益层面上受到其他领域冲击大,难以专心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吸引和保有困难,致使中小企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2009年全国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387个,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5%,小企业23953个,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3%。

2.中小企业资金实力不足,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不强。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存续时间短,技术起点低,靠勤劳致富和低廉的劳动力赚工缴费、辛苦钱,资金积累有限,实力不强,难以支撑高昂的研发投入。为了生存发展,企业家只好把主要资金和精力投在市场开发上,重市场开发超过技术开发。2004-2006年间,我国中型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0%,小型企业为0.22%,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仅0.7%,其中,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6%,研发投资强度均小于1%,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R&D投入均处于难以生存的标准线之下。

中小企业不但自身研发投入不足,获得政府资助的研发经费,也是杯水车薪。2009年我国全社会R&D总经费5802.1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358.3亿元,仅占23.4%,比重偏低,位列全球第35位,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家财政投入的科研经费中,绝大部分投向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2008年政府投入R&D经费1088.9亿元,投向企业的只占13.4%。2004—2006年间,小型企业创新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为3.7%,中型企业为3.4%。中小企业不论是自身投入还是获得政府资助都不足,大部分企业尚未走出“R&D投入少—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低—盈利能力差—实力积累慢—R&D投入不足”的恶性循环怪圈。

3. “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性,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技术创新要经过“确立研发方向—确定研发项目—聚集创新要素—实质性研发—取得研发成果—获得新技术—实验室中试—鉴定科技成果—工厂化中试—生产产品—市场营销—商品化量产—回收研发投入—取得经济效益”等阶段,在整个技术创新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足够的技术人才、资金、研发设备等创新要素予以支撑,投入大,周期长,而且风险也大,企业也难以控制和承担这种风险。

从2002年开始,福建朝日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对汽车尾气净化器技术成果(符合欧II排放标准)进行产业化开发,转化该项技术成果, 2003年开发出符合欧III排放标准的样品,直到2006年才生产出第一批符合欧III标准产品,2010年符合欧IV排放标准的产品出厂,基本实现生产线系统稳定、具备大批量生产的能力。从技术成果到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前后花费近10年时间,进行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设计、系统开发、产品升级研发、产品试制、调试改进,企业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从2002年到2008年的6年多时间里,企业只有投入,一直亏损,直到2009年才开始逐步盈利。该公司董事长颇有感慨地说:“10年研发路上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所承受的投资风险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一般企业和企业家难以承受的”。在该公司产品投放市场前,国内汽车尾气净化器市场90%的份额均被美国、比利时、英国的企业垄断。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在一汽轿车、长安汽车、江铃汽车、华晨金杯等企业大批量应用,迫使国外企业降低价格,打破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朝日环保公司还是受让技术成果,如果一项技术从开始研发到开发成产品,再到市场接受变成有效益的商品,其周期之长、投入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长周期”的特性,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使得广大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是望而却步,举步维艰。

4.企业决策者技术创新意愿不高。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处于为了生存而努力发展的阶段,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相对于房地产、基础设施、OEM转销等其经济效益不明显,一旦技术创新失败或短期内不能出成果,取得技术突破,就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绝大部分企业决策者受到传统思想和创新风险的影响,难以平衡加快技术创新的决策意识和控制风险意识,时而强化加快创新意识,时而又强化了风险意识,从而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实施过程中经常摇摆。在现行企业技术创新制度设计上,缺乏完善的企业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和退出机制,让企业决策者难以实现企业发展短期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的统一,将企业定位为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基业长青。

(三)社会和市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和市场突破艰难。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是应用科技成果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在市场推广初期,消费者接受程度低,即使得到客户的认可,建立示范样板点也困难重重,加上企业自身推广能力的有限,很难通过应用示范后得到市场的快速响应和推广,迅速占领市场。市场推广难度大,很多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因为市场问题而“夭折”。据科技部的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我国应用技术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原因,市场问题所占比例保持在10%左右。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国家也出台了政府首购、优先采购、订购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制度,但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良好的政策导向氛围还没有形成。各级政府采购市场中,轿车、电梯、计算机、通信设备、打印机、软件等大宗采购,基本上被外国企业所垄断,有些大型工程设备优先采购国外产品,有些地方政府采购外国企业软件的比例高达90%以上,形成了对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壁垒。

2.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重视投资大、产值大的成熟型项目,对高新技术项目必经的由小到大的漫长发展过程,缺乏耐性,重视不够,扶持不力,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一些地方官员解读为以GDP为中心,过分强调GDP的规模和增长率,重视大项目、建设周期短的项目,在资源的配置上向大型、成熟型、高产值的项目倾斜,比如,一些高新区要求入驻的企业投资强度必须达到300万元/亩,如此高的门槛,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要经历实验室成果—试验—生产—市场营销—形成规模的艰辛过程,周期比较长,规模比较小,短期难以上规模出效益,根本无法入驻以投资规模、产值规模、缴税规模为标准的高新区,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土地等生产要素十分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壮大。

3.高附加值高税负,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150% 的比例予以加计扣除,体现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鼓励扶持,但高科技产品往往是研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产品增值率高、附加值大,对企业高科技产品增值部分征收17%的增值税,加重了企业的总体税负,减少了企业收入,影响企业再投入开展科技创新。如:同样以100元的价格购进半成品或原料进行加工,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附加值低,假定增值率为20%,其应缴增值税仅3.4元,增值税税负为3.4%;高科技产品由于研发投入大,附加值高,增值率达到60%,按17%的增值税率,应纳增值税就达到10.2元,增值税税负就达10.2%。现行的增值税制度必然是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增值额越大、产品的增值税负担越重,再加上企业所得税等其他税收,企业实际税负比较重,使创新型企业的投入产出与受益不对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由于专家与企业家利益取向不同,导致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远离市场,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不够充分、成熟度不高,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创新产品应用推广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

一是影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几年前,国内20所高校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二是影响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展R&D项目19.4万项,项目经费3185.9亿元,其中,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经费占69.4%,与国内高校院所合作项目仅占15.9%。中小企业难以借助高校院所的资源解决其实用技术难题,降低和分担其技术创新风险,也制约着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亿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集中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首先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充分认识核心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直接体现着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是企业获得实际利益分配份额的决定性因素,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勇于担当起技术创新投资者、组织者、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的责任。

在现阶段和国内现有的环境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面较好的方式有:(1)跟踪行业发展趋势,跟随行业领导者创新,紧盯行业领导者的规划和发展方向,避免方向性的错误和不必要的投资失误;(2)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更好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转化成熟的科技研发成果,在进一步开发完善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产品产业化。但由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必须借助外力即高校院所的创新力量和资源,协助企业进行跟随创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依托科研院所和海外技术转化,实现技术产品产业化。

按照习近平副主席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祝词中指出“要推动产学研结合,努力把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构建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平台,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在研发思路、研发方向、研发人才、研发经费、研发设备、研发风险、研发利益等方面进行无缝对接,改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局面,切实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实现“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中小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克服产学研用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拆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研发合作上的“围墙”,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无障碍流动集聚。

1.高校院所要承担起支持企业科技进步的任务和责任。高校院所是公益性科研机构,其研发成果、科技人才与科研设备等科技资源是国家投入而形成的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特征,其科研资源应与企业共享。高校院所在与企业合作研发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开放科研设施资源,降低合作研发的门槛和费用,共担研发风险;对承担科研任务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公益性科研院所,要明确与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合作的目标任务,并进行量化考核,强化目标任务和考核制度约束;对承担科研任务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公益性科研院所自主确立的研发项目,要延长研发链,提高科研经费及其他科研资源在科研成果中试、工程化、工厂化、市场化等阶段的投入配置比例,确保科研成果工厂化产业化研发开发的投入,要从科研立项—研发—科研成果—实验—中试—工程化试制—工艺设计开发—产品—市场营销—商品—受益全过程进行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价,完善科研成果,增强成果的可转化性和应用性,降低企业开展成果转化的风险。

完善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的科研人员独立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联合攻关开发的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推广应用的实际效果和效益,作为科研人员评职称晋级的依据,并提高其在科研人员个人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改变单一的论文、专著等理论成果作为标准的评价方法。建立激励机制,让科技人员以股权、效益提成、津贴等方式共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的科研人员利益不受损,个人不吃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科研人员的责任,把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作为其日常工作的硬任务、硬指标,促进专家要与企业合作并做成项目,尽可能地做到立项一项、研发成功一项、中试完成一项、转化应用一项,获得效益一项,提高合作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建立功能完善服务有效的科技推广机构。要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建立介于产学研用与政府之间的科技推广机构,壮大科技推广队伍,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推广科技成果的费用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把推广应用的服务作为公共产品,为专家、中小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科技推广机构要具备以下功能:(1)充分调研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在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信息、确立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和政府研发经费补助等方面为科技专家提供服务,让专家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搞科研。(2)组织科技专家对受让科技成果的企业在成果中试、工程化设计、工厂化设计等科研成果的后研发等方面进行辅导,降低企业承接成果转化的风险。(3)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员招聘以及技术人员、工人的培训、设备选型采购及安装调试等成果转化的一条龙服务和后续辅导,提升企业对技术的消化能力和转化力,提高转化成功率。(4)对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进行市场调研,开展经济可行性分析评价,建构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营销和盈利模式,促进科研成果不仅技术可行而且经济可行,让专家研发项目可以得到回报,让企业以及各类投资基金敢于投资成果转化项目。

台湾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地区有大批功能完善的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这些推广机构和全世界的各类研究机构、推广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拥有各学科的科技人才资源,可以为企业对接各类科研机构、专家,并提供技术人员、工人培训等服务,如台湾“中卫发展中心”拥有全球各学科300名的外聘合作专家。2008年开始,“台湾经济部工业局” 开始实施“中小企业即时技术辅导计划”,并委托“中卫发展中心”具体执行,对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或技术升级转型给予资助,资助额度占所需经费的90%,企业只需负担10%。“中卫发展中心”由“政府”补贴、免费为中小企业寻找各类科研机构、专家,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设备选型、内部信息化管理、应用电子商务,并提供技术人员、工人培训等服务。2009至2010年“台湾经济部”通过“中卫发展中心”共投入3.84亿元新台币、扶持2,328项中小企业技术升级转型项目,协助中小企业增加产值72.4亿元新台币,降低生产或营运成本26.3亿元新台币,岛内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10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台湾中小企业营运管理效能全球排名第五。

3.各级政府要大力架桥搭台,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架设零距离的沟通平台。要把组织科技专家服务企业作为政府科技部门的工作职责,推广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科技顾问等对接模式,建立科技专家与企业家进行面对面“零距离” 沟通的长效机制,让科技专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企业调研,使科技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在调研沟通的基础上,确立贴近市场、企业需要的科研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要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补偿机制,把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培训作为公共产品,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承担起对企业科技人员培训的责任,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水平。

4.各级政府科技项目立项要提高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特别是中小企业合作项目的比例,加大各级财政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配套投入资金进行创新;对重大创新项目在政府引导资金方面优先扶持,取得重大成果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重点奖励,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研发经费保障。

5.各级政府要切实执行国家创新产品首购、订购、优先采购制度。要提高对各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比例,并作为硬指标、强任务纳入政府效能考核,作为政府首长任期责任审计的必审内容,以促进政府带头引领,形成良好的使用自主创新产品的市场氛围。

6.建立政府转化科技成果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机制实现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由重投资大向重投资新,重产出大向重增值率高附加值大,重引进成熟型大项目向重从实验室转化新项目转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

7.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诚信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对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从合同订立、项目立项、研发或成果转化实施、政府补助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效果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把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数、合作研发收入、合作成效纳入高校院所的绩效考核范围;对合作双方因诚信等主观过错原因,造成合同无法实施的企业或高校院所,列入“科技合作诚信黑名单”,予以曝光,在政府科技项目立项、科研经费补助等方面予以限制,给予处罚;对诚信守约的产学研用合作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切实提高合作项目的履约率。

8.推行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降低高科技产品的增值税税负。中小企业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增值率超过30%、增值税税负超过5%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建议:(1)参照国家对软件企业增值税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的政策,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增值税税负超过5%部分也实行即征即退的政策;(2)征收的高科技产品增值税税负超过5%部分,财政将其收入用于设立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对企业申请创新项目经费补助的,其补助金额与其超税负部分的贡献挂钩,从而达到减轻创新产品以及创新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实现企业科技创新高投入、高风险与高收益的平衡。

[1]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http://www.sts.org.cn/tjbg/tjgb/document/2009/rdgb2009_2.htm. 2010-11-22

[2]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EB/OL]. http://www.sts.org.cn/tjbg/tjgb/document/2009/rdgb2009_3.htm.2010-11-22

[3]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四号)[EB/OL]. http://www.sts.org.cn/tjbg/tjgb/document/2009/rdgb2009_4.htm. 2010-11-22

[4]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 2009年我国R&D经费投入特征分析[EB/OL].科技统计报告第25期.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10/20101228.htm .2010-12-28

[5]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基本情况分析报告[EB/OL].科技统计报告第14期.http://www.most.gov.cn/kjtj/tjbg/200811/P020081125533813282754.pdf . 2008-10-20

[6] http://www.most.gov.cn/kjbgz/200912/t20091220_74744.htm .国家科技部网站.2008年全国R&D投入大幅增加.2009-12-21

[7]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00926/08598704624.shtml . 新浪网.陈昌智:应落实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2010-09-26

[8]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7/c_121200612.htm. 新华网.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中国“十一五”科技发展.2011-03-17

[9]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10-24/181621341927.shtml .新浪网.立项时方向错误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主因. 2010-10-24

猜你喜欢
院所科研成果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验收成果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