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敏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北京100082)
关于“十二五”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建议
王恭敏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北京100082)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进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业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总结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期间如何加快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进入了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已成为全球再生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色金属基础原材料的重要来源。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近年来,在我国有色金属总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再生有色金属产量所占比重持续增长。产业技术装备和节能环保水平不断提高,金属熔炼回收率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实现整体快速发展。
1949—2009年,我国共生产再生有色金属4 369 万t,其中2000—2009年生产3 510万t,占新中国60年再生有色金属总产量的80%;“十一五”前4年共生产2 158万t,占新中国60年再生有色金属总产量的49.4%。2009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633万t,同比增长19.4%,占当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比例达到24.3%,比2008年提高3.3个百分点,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
近年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区域布局的逐步优化。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和国内回收交易市场快速发展,一是国内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逐步扩大,回收交易市场逐步规范;二是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数量、规模进一步扩大,管理和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我国所建设的加工园区和交易市场,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到环保水平都实现了高起点、高标准,一部分园区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已居前列。
目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成渝经济区等重点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已形成了年产能65万t的全球最大再生铝企业,年产40 万t以上的再生铜企业,年产能20万t以上的再生铅企业,一批年产5万t以上的再生有色金属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一些原生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进入再生有色金属领域,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了规模示范工程。
近年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先后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使拆解和熔炼技术装备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延伸了产业链,加强了原料保障能力。同时,再生有色金属企业积极实施自主创新,开发新技术,改造生产线,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提升了行业的发展层次。再生金属企业非常注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很多企业聘请富有管理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企业发展规划和组织管理,实现从作坊式向现代化的转变。
作者简介:王恭敏(1941-),男,天津市人,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顾问。
充分利用废旧有色金属是有色金属工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原生金属相比,“十一五”前4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与生产等量原生金属相比,节能4 650万t标煤,节水18.8亿m3,减少固废排放34.5亿t,减少二氧硫排放112万t。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国内回收和国外进口金属废料,已经由社会、企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网络。回收、分类拆解,在我国都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冶炼、加工利用企业众多,根据再生金属分会对再生金属回收、进口、分类、拆解、冶炼、加工利用的单位产品劳动力消耗调研推算,我国再生金属行业约吸纳150多万人就业,成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的重要领域。
我国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快时期,但金属使用循环周期仍处在积蓄期,还不能大量产生金属废料,加之很多金属随制成品出口不能在国内回收,因此国内回收量虽在逐年增加,但仍需大量进口金属废料。近两年来,进口废金属原料均占再生金属原料的65%。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口铜废碎料400 万t(实物量),折金属量100万t左右,占再生铜原料的1/2;生产再生铝310万t,进口废铝262万t(实物量),折金属量200万t左右,占再生铝原料的2/3。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主要品种进出口折合成金属量,都是净进口,形成大量逆差。以2009年为例,铜产品贸易逆差341亿美元,其中废铜逆差61亿美元,铝产品贸易逆差49亿美元,其中废铝逆差28亿美元,铅贸易逆差19亿美元,废铅没有进口贸易,锌的贸易逆差31亿美元,其中废锌逆差0.4亿美元;四大有色金属品种总贸易逆差440亿美元,其中铜、铝、锌废料逆差达90亿美元,对进一步缓解我国外汇储备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业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出现了诸多新的发展趋势,如:一批10万t以上的再生铜、再生铝及5万t以上的再生铅拆解、冶炼加工企业出现了,一批年处理百万t废金属的加工园区发展起来了,一批规模原生有色金属企业进入了再生有色金属领域,一批作坊式的企业逐步被淘汰。但是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总体上看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仍是中、小企业居多,提高集约化程度,加快产业升级任务仍相当繁重。
从工艺、技术、装备来看,近几年引进了一批电线电缆、废铅酸电池拆解预处理设备;研发了一批废料拆解、冶炼、环保、节能、综合利用工艺、技术、设备,使废金属拆解、预处理和冶炼,以及环境治理、节能等效率和各项指标有明显提高,但从行业看仍需要总体的系统性产业升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需要上一个大台阶。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已引进和研发了一批废金属拆解的技术、工艺、设备,特别是线缆、小型电机、废铅酸电池拆解、分选设备,提高了机械化程度,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效益,提高了金属和其他废物综合利用水平。但是,拆解企业仍以中小型为主。总体机械化程度较低,金属和其他可利用废物分选质量低,利用率偏低。三废治理工艺、技术、设备水平有待提高。废料分类和同级利用水平低,存在降级利用的不经济、不合理现象。
再生有色金属熔炼是再生有色金属生产的最重要的环节,决定着其质量、金属回收率、综合利用水平、能耗、环保及安全生产。
再生有色金属熔炼技术现状如下。
再生铜、铝、铅三大品种目前几乎均采用反射炉熔炼,好的企业具备冷却、收尘和烟尘处理设施,可以做到“三废”达标排放,差的有三废处理设施但未能达标排放,最差的企业甚至没有三废处理设施,炉型大小不一,良莠不齐,其质量、回收率、能耗也有较大差异。紫杂铜重新精炼、电解,工艺与原生企业并无区别,一般都能保证质量;不经电解的紫杂铜直接应用,不论引进的设备,还是自己研发的设备,目前仍不能取得满意效果。
对废料的除杂预燃烧处理,以及在熔炼过程中消除二恶英的工艺、技术和设备,虽有一些进展,但仍需深入研发。
实施再生有色金属圈区管理的园区,部分解决了废气、污水的统一处理。但废渣处理一般交由区外企业处理,其情况各不相同,尚待追溯。
我国目前再生锌冶炼企业较少。近6亿t钢铁消费中,近500万t锌的消费的60%以上用于钢铁防腐,还没有回收利用。近年来炼铁烟尘和废钢电炉冶炼烟尘的回收,以及从中回收锌、铜、镉、铋等有用金属的工艺技术广泛开展,这是一块可贵的资源,其工艺有回转窑烧结、浸出、电解等,其冶炼、节能、环保、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创新。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世情、国情都会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会面临诸多可预见与难预见的风险及挑战。因此,在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同时,一定要科学地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节能减排工作,以加强行业准入、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重点,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推进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将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加强行业准入,优化产业布局;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三是实施示范工程,发挥引导作用;四是鼓励兼并重组,培育优势企业。
2015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 110万t,其中再生铜380万t、再生铝580万t、再生铅150万t,再生精炼铜占当年精炼铜产量比例达到40%,再生铝、再生铅产量占当年电解铝、精铅产量比例分别达到30%以上。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集中度明显提高。再生有色金属预处理拆解、熔炼、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分级利用得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均取得积极成效。
依据我国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分布,围绕《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制定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等行业准入条件,提出再生有色金属行业企业规模、产能布局、技术装备、综合能耗、节能环保等准入指标,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集约化经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再生有色金属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制定再生有色金属技术装备指导目录。加快前沿技术自主化、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技术本地化,开发新技术,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技术和产品标准。重点突破废旧有色金属预处理、熔炼、节能环保技术,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生成机理、快速检测和治理技术研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强化再生有色金属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不断完善再生有色金属产品质量标准。
制定《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促进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规章制度。以国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建设为基础,结合我国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回收特点,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废旧有色金属回收渠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建设再生有色金属回收示范工程,加快废旧有色金属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处理,引导和支持再生有色金属利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来源渠道,在全国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体系。
研究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强化扶持资金监管。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产量规模大、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为试点单位,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示范工程,在再生有色金属重点区域改扩建一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或产业集群。同时,支持一批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相对薄弱地区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支持具备产业条件基础的地区改扩建形成一批锌、钴、镍、锗、铟等稀贵金属回收利用示范工程。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审核管理规定,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从严控制总量,遏制再生有色金属产能盲目扩张,重点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调整升级。综合运用行业准入管理、加强清洁生产审核等手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行业准入条件,对“三废”排放超标的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和整改,仍不达标的应予关停。
对再生有色金属复杂物料拆解预处理、熔炼、加工及“三废”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强岗位和技能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禁止采用露天焚烧方法去除废铜、铝芯电线电缆塑料、橡胶皮以及其他杂质。废铅酸蓄电池严禁人工拆解预处理,回收、储运、拆解、熔炼加工企业“三废”必须达标排放。在加工园区和交易市场内建立“三废”实时监测系统,加强安全、劳动保护和环保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建立从回收、拆解、熔炼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体系,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再生有色金属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坚决遏制再生有色金属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趋势,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统筹规划全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布局,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制定鼓励再生有色金属企业并购重组政策措施,给予骨干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支持。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要求金融机构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较好、守法经营、有竞争力、有市场,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再生有色金属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现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基金)等向再生有色金属企业适当倾斜,支持企业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环保、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再生有色金属企业集群化发展。
切实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严格执行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等有关要求和规定,凡是从事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和处置单位,必须依法取得危险废物收集和处置经营许可资质。加强废铅酸蓄电池收集、贮运、处置等各阶段环境监管,依法关停限期整改后环保仍不达标的再生铅落后产能。
充分发挥金融、财政、税收、环保、土地等政策手段的作用,推动完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根据产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和制定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再生有色金属标准体系,制定、修订、宣贯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生产经营评价指标和统计体系,研究制定产品技术认证办法,推进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整体水平。
国内外有关金属再生利用的拆解、冶炼、直接应用、环保、节能、工艺和技术信息很多,但技术交流和评价在行业内开展得不够。其实,再生有色金属的冶炼、环保、综合利用、节能、工艺、技术、设备,较之原生金属的冶炼更容易解决,而原生金属采、选、冶、设备制造的专家队伍和企业是很强的,可以说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高速发展是近十年的事,原生金属的专家介入较晚,交流也不够,迫切需要各方专家、再生有色金属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设备制造厂家加强国内合作,扩大国际交流,及时认真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适度的改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Abstract:Faced with the growing critical constraint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the 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industry has stepped into a period with the task of energy-conserving,pollution-reducing,backward production capability elimination and products upgrade.Based on a summa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industry during the past years,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on how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industry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
Keywords:recycling;non-ferrous metal;industry;development;suggestion
Suggestions on development of 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industry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 Fifth Years
WANG Gongmin
(Recyclable Metals Branch,China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Association,Beijing 100082,China)
X758
A
1674-0912(2011)04-0004-04
201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