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现状与对策

2011-02-16 17:38夏小林
中国水土保持 2011年9期
关键词:土壤侵蚀监测站水土保持

夏小林

(1.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0;

2.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蚌埠233000)

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时期,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行为也日渐明朗化,引起了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这项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地区生态建设宏观决策,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1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法律定位

新水土保持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九条所称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是指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站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对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监测结果每两年公告一次。

由此可见,法律法规对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的定位有四个要点:一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二是形成分级管理的水土保持监测预报运行机制;三是各级监测机构对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状况具有依法监测的行政行为;四是监测机构承担政府向全社会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的具体工作。

2 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2.1 安徽省水土保持机构及监测站网建设情况

安徽省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加强机构建设。在1999年的省直机构改革中,将原来的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由事业单位转为省水利厅职能处室,与农村水利处合署办公。水利部第12号令颁布后,安徽省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建设工作,2005年7月,省编委批复在省水文局增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牌子。在2009年的机构改革中,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与省编办多次协商、沟通,单独设立了水土保持处。

在加强省水土保持机构建设的同时,引导、督促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地方水土保持机构和队伍建设,同时结合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成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对于设立独立水土保持机构的县(市、区),在项目安排上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在省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经费和水土保持补偿费返还经费中,定向安排办公、执法装备的购置经费,对于新设立的水土保持机构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目前,全省17个设区市中,经当地编委批准成立水土保持机构的有5个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中,设立独立水土保持机构的有28个。六安、安庆、黄山、宣城还相继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合肥、滁州、铜陵、池州4个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和监测点的建设任务。此外,安徽省在1985年前后分别在歙县、广德、岳西、霍山四县设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

2.2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状况

安徽省监测工作起步于1986年,当时是为配合全国第一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办公室购置了全省范围的航拍图片,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动员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在对图片进行仔细研究、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首次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了全省范围的水土流失状况。1999年、2000年,配合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我们又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卫星遥感解译资料对全省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阶段监测,并编制了《安徽省土壤侵蚀现状和动态变化分析报告》。1998—2002年,与省水文局联合,利用大量的水文和水保试验资料,通过对全省河流的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监测资料的分析(全省有40个水文站进行了悬移质含量的监测),研究了全省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模数以及土壤侵蚀时空分布规律。2005年,首次发布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2.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情况

安徽省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于2002年开始启动,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开发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成了安徽省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新的方向。安徽省目前拥有3家甲级水土保持监测资质单位,分别承担了全省50多个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涉及公路、铁路、矿山、石化等多个行业,采用GPS技术和常规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除对建成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外,更主要的是对这些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即水土流失面积和水土流失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对增强工程安全保障,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提供依据。但是,由于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体系和监测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给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4 水土保持监测科学研究情况

从2000年开始,在省厅的牵头组织下,安徽省黄山市水务局开展了水土流失与植被和降雨量关系的监测和研究,初步掌握了黄山地区水土流失与植被演变的关系;2001年开始,安庆市水文局、安庆市水利局和岳西水土保持试验站联合,对大别山南麓的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进行了调查监测,对部分河道的断面情况进行测绘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的指导性意见。从2000年起,省厅与安徽师范大学合作,在江淮丘陵地区(不含大别山区)进行了历时4年的水土流失监测,利用土壤测试的常规分析和铯-137核物理分析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较为精确地估算了江淮丘陵典型地区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量的大小,并结合GIS技术实现了江淮丘陵地区地形、水文、行政区划和交通等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多年平均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R值)的图形可视化。另外,还利用江淮丘陵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所取得的经验资料,提出了江淮丘陵地区小流域农业综合治理的生态模式,为江淮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提供了借鉴。此外,省水文局利用历年降雨、泥沙资料,完成了安徽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安徽省生态环境调查、新安江率水以上河段泥沙淤积调查、皖南山区部分小水库淤积测量及分析、大别山南麓山区悬移质泥沙分析研究、流域治理的水文效应等多项研究工作。

3 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尚不完善

虽然安徽省做了一些监测站网建设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目前只成立了省级监测总站和4个监测分站,监测站点还未建立,监测体系不健全,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监测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如何与各级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和水土保持试验站建设有机联系,也需进一步开展调研。常规监测站点还未设立,目前只有4个水土保持试验站,如何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要求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的建设方案,结合安徽省的土壤侵蚀状况、类型区的划分、重点防治区的分布和水文监测站网,有效地布置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还需在查勘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完善站网布局。

3.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体系和监测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监测科学研究还不够;监测技术队伍还很薄弱,高新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相对滞后,水土保持专业人员缺乏,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内部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1]。“3S”技术在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有的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如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系统),有的甚至还未开始起步(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3.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展缓慢

(1)监测实施率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安徽省各类开发建设项目逐年增加,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省水利厅每年审批水保方案数量由21世纪初的几个发展至现在的50余个,但是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开发建设项目相对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项目来讲所占比例较低,只有部分大、中型项目实施了水土保持监测,监测实施率低。

(2)监测体制和模式不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还没有完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有些项目的监测实施方案及最终监测报告在审批方面还不成熟。从目前对开发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达到的效果看,没有完全达到先前所期望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业主是建设单位,业主对监测单位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因此很难保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能够客观、真实和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

(3)监测方法可操作性差。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开展监测工作,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监测设计大都是纸上谈兵,可操作性差。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是扰动土层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石渣等开挖料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量为流出建设区红线以外土石渣的总量,与传统的水土流失定义不同。此外,扰动之后的项目建设区,地面状况和坡度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幅度较大,利用少数几种坡度的径流小区观测成果很难准确推算整个项目建设区的水土流失情况[2]。

(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与水保方案编制单位就“水土保持监测”的衔接不够。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大都滞后于主体工程施工,致使项目实施前的水土流失背景值无法准确取得。

4 建议和对策

4.1 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

安徽省属于北方土石山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还存在重力侵蚀,皖北黄河故道萧砀地区还有部分风力侵蚀,土壤侵蚀类型错综复杂,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较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徽省的水土流失特点在南北交界地带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及时建立起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掌握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防治的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水土保持政策、规划以及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3]。根据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由1个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17个市级水土保持监测分站、102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组成。下一步要加大力度,加快建设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积极配合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做好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各站点配备的相关监测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4.2 进一步完善各监测分站、监测站点站房及观测设施

“十二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快各监测分站、监测站点站房及观测设施的基础建设,充分利用遍布全省的水文站网和水文系统技术人员与设备,布设不同类型区的典型流域观测站和监测点,利用现有建成的标准径流观测小区,选定不同的观测期,获得不同坡度、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基础数据,为自然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提供借鉴;同时,启动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项目的监测工作,逐步拓宽水土保持监测领域[4]。

4.3 进一步开展基础性水土保持监测科研工作

要充分发挥省级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继续完善安徽省水土流失数据库,尤其是霍山、岳西、歙县和广德4个水土保持试验站历年监测数据的数据库入库工作;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实用推广;建立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模型、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指标、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继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水土保持监测事业的快速发展。

4.4 继续加大水土保持监测的投入力度

尽管安徽省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但由于资金有限,监测工作一直停留在单项和小区域范围,鉴于国家及省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建议采取以下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次逐步地开展监测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设立省级专项资金,形成相对固定的资金渠道;二是加大水土保持规费征收力度,在市级征收的水保“两费”(指补偿费、损失费)中安排各站点的运行管理费用;三是以收取的开发建设项目监测费补助水土保持监测所需经费;四是继续以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省重点农水经费进行补助;五是充分发挥现有水文站网的作用,避免重复投入,减少水土保持监测所需投入;六是争取将水土保持监测列入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国债水土保持项目等建设内容,对项目水土流失动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测。

4.5 大力培养水土保持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监测技术服务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具有内容多样、技术复杂、方法先进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监测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水土保持专业基础知识以及“3S”技术操作能力。因此,今后为适应工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定期开展监测工作规程、规范的学习,以提高监测人员素质,规范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同时,加强监测技术服务,多方寻求突破口,进一步扩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领域,拓展水土保持监测市场,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技术和指标体系。

[1]刘震.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2]许峰.近年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理论与技术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2):19 -21.

[3]汪水前.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与实施设想[J].福建水土保持,2003,15(1):48 -52.

[4]熊明彪,罗茂盛.四川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刍议[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1):69 -73.

猜你喜欢
土壤侵蚀监测站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探析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南北盘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岗托土壤侵蚀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