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戌冬,赫鹏飞
(1.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3.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100083)
石油天然气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其安全供应关系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在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产区的广袤土地上,已遍布中国石油公司高耸的井架,但从能源进口地区看,大多存在着风险。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进口的原油中,有50%来自中东,22%来自非洲,12%来自东南亚。可见,中国对中东、非洲地区的石油依赖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进口来源单一以及逐年上升的进口依存度,使得石油供应已成为关系到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并且这三个地区进口石油,要经过漫长的海道,而且还要途经一系列脆弱的隘口,其中包括战乱频繁的霍尔木兹海峡和海盗横行的马六甲海峡,因此存在着海上运输的安全问题。而且,这些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还会时常受到宗教、民族、边界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此外,在中国每年上亿吨的进口石油中,90%以上的运输依靠的是国外的油轮运输,而中国的海运力量仅占海上石油运输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的进口记录也在不断的刷新。解决中国能源之痛的当务之急是:提倡石油来源的多边化、进口方式的多样化、运输路线的多元化。而无论相比传统的中东、非洲油气产区,还是新兴的南美、大洋洲油气产区,俄罗斯无疑占全了天时地利人和。作为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在世界油气供应形势不断变动的总体形势下,全面运筹能源外交,逐渐显露出其全球最大能源供应商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逐步加强了与俄罗斯在双边基础上的能源合作。从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俄罗斯进口能源,对中国来说,将会是更加实惠和可靠的,而且有助于中国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战略格局的形成。
当今时代,能源产品早已成为中俄双边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沉积岩面积最广、油气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俄罗斯国土面积1708万km2,沉积岩面积1290万km2,其中海洋和内陆大陆架56万km2,共有伏尔加-乌拉尔、季曼-伯朝拉、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北高加索、北极大陆架、滨里海和远东等8个主要盆地,面积最大的达300万 km2,最小的也有20多万 km2。油气田一般都是面积大、深度适中的大构造,储量大,产量高。如萨马特劳油田,石油地质储量34亿t,1987年最高年产量1.45亿t。东西伯利亚、海洋和大陆架的4个大盆地,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远景非常大。
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t,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主要地位。据BP公司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等国外资料,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达到95亿~110亿t,为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的6%~6.5%,其中大部分油田都位于西西伯利亚。
俄罗斯更是世界天然气资源第一大国,其储量为127万亿 m3,占世界的1/3[5]。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拥有东起萨哈林岛、西至西伯利亚的广袤的天然气田,使其在天然气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俄罗斯东部太平洋沿岸的萨哈林岛,拥有大约5000亿m3的天然气储量,堪称“北太平洋的气库”。
从2003年夏季开始,俄罗斯的原油日产量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据俄罗斯能源部和经济部预测,俄罗斯石油开采高峰将于2020年到来,天然气的开采高峰将于2030年到来。能源是俄罗斯出口所倚重的重要行业,其出口额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55%。不难看出,俄罗斯为保持自身的强国地位,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确实已把发展能源工业作为既定国策。
首先,中国与俄罗斯油气合作具有陆陆相接的地缘优势。中俄接壤,有长达4300多km的边境线。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这延绵四千余公里的边境线上,从黑龙江、内蒙古到新疆,如今已建立起了满洲里口岸、绥芬河口岸、喀纳斯口岸等十余个大型陆路边贸口岸,以及以漠河口岸、富锦口岸、饶河口岸为代表的内河航运口岸。成熟的陆路口岸,是俄罗斯能源对华输入的稳定通道。
其次,俄罗斯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大多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三个地区都临近中国,因此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具有很大的地缘现实性。
最后,进口路径的多样性。除陆路运输外,中国还可以通过海路进口俄罗斯石油。同时,可以利用中亚的管线进口,而且可以在此进行俄罗斯和中亚两处不同油源的串换。
尽管中俄两国关系在原中苏关系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建立了较为扎实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双方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利益冲突,进而导致双方在经济合作中存在很大阻碍。比如,中国的经济崛起,在军工及重工业领域抢占了俄罗斯的传统市场;大量中国非法移民进入俄远东各州,冲击当地劳动力市场等。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发展为“中国威胁论”。加之中国在中亚地区广泛开展的能源及矿产资源投资,更是深深的触动了俄罗斯的神经。正如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所认为,俄罗斯政府及民众至今未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当成是自己的天然势力范围,而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中国,更希望与这些能源丰富的前苏联国家展开更加富有成效的经济往来。在能源供应方面上,两国的战略出发点也截然不同。俄罗斯的意图是控制所有能源供应国和过境国,即像前冷战时期对待前苏联的卫星国那样对待这些国家;而中国更关心的是这些国家的稳定发展,以确保持久可靠的能源供应。因此,两国在处理和这些国家的关系时,彼此之间有很大的政策差距。
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俄罗斯的社会发展更需要中国的市场,双方存在着互补。但俄罗斯将双方的合作视为长期规划项目,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建设东西伯利亚油气统一供给系统,从而带动整个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中国却视双方的合作为亟待解决的短期工作项目,目的是要解决本国的能源危机和石油进口渠道多样化问题。双方的视角不同,造成了中俄两国在石油合作过程中的误解和摩擦。其次,中国关注的是俄罗斯从上游到下游整体的石油产业链,但俄罗斯政府对于石油产业的规划是“控制上游,开放下游”。同时,俄罗斯还存在中央与地方在利益划分上的一些矛盾,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因此,造成一些石油开发计划在出台过程中不断变化,引起中方的误解和不满。中国能源企业一贯的整合上下游企业、高效务实的工作进程,在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难以施展。
由于历史原因,俄罗斯政客及民众对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抱有非常矛盾的心态,中国的日益强大,无时不在刺痛他们的神经。此外,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发展和改善关系,奉行“远亲不如近邻”的外交方针。而俄罗斯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一直以来把“远交近攻”作为其外交战略的主导。尽管现在俄罗斯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依然对中国保持着警惕的心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从普京政府执政以来,俄罗斯实力已有很大恢复,但与曾经的小弟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相比,俄罗斯处于弱势地位。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的中俄关系专家博博·洛认为,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令俄罗斯精英感到担忧。按照传统,俄罗斯精英认为中国是小兄弟,俄罗斯是老大哥,但现在小兄弟似乎要超过老大哥。中俄不是“永久的兄弟”,而是今后可能成为竞争伙伴。想要改变这一接近于固化的文化差异,唯有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加之漫长的时间。
10多年来,中国在俄能源投资已经进入良性发展轨道,重大石油合作项目已经渐趋成熟,石油合作的领域在扩展,层次在提高。未来两国在石油领域的相互依赖程度将逐渐加深,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很大。俄罗斯计划在未来10~15年,对中国等亚太国家的石油出口,从现在占俄出口总量的3%上升到30%以上,因此,俄罗斯在中国进口油气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在2004年访问中国的时候就曾说过,能源领域的工作够中俄两国做100年。俄罗斯能源专家认为,如果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类似于俄欧之间的石油天然气输配系统,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洲际能源市场并辐射整个亚洲地区,对实现俄能源出口地区多元化和降低对欧洲能源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俄罗斯在出口能源产品的同时,还可带动相关设备、技术、工艺和服务的出口。
面对新时期下的对俄能源投资,中国应首先在国家层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中俄能源合作长期战略规划。要在对国际能源格局未来走向、中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中俄双边政治经济关系变化趋势、俄罗斯能源发展战略与对外政策选择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制订出长期能源合作战略规划,并以此作为指导和统筹中国对俄能源谈判、合作、贸易、投资、开发等各方面工作的指南。建立中俄能源战略对话机制,增强俄罗斯对扩大中俄能源合作的认同和信任。俄罗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国际合作,全面权衡、慎之又慎是可以理解的,应冷静看待俄罗斯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原则,不谋求优先和独占,而追求平等互利。
其次,中俄两国未来石油合作的主流趋势,应是从原材料过渡到投资,将积极探讨石油领域的上下游合作,包括共同开发油田,开展炼油、化工以及铺设中俄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等。除此之外,两国还可以进行石油领域的科研合作、工程技术服务合作。虽然俄罗斯老油田的开发和新油田的勘探开发方面的工程技术,还是倾向于和西方国家合作,但中国的石油公司在工程技术服务方面实力也很强,因此可以进入俄罗斯的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中俄能源合作不能被局限与能源进出口的狭隘范围,要积极推进和拓展中俄两国的能源安全合作、技术合作、工程合作、资源互补等现实问题。
最后,全局把握国际形势。一方面防止和韩国、日本等国的较量白热化,而抬高俄罗斯能源市场的进入门槛,应该冷静观察,慎重出手。另一方面,要应积极有效的加大南美洲、澳洲等新兴石油天然气产区的投资,建立必要的能源后备补给力量,也可减轻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以达到增加与俄罗斯谈判成功的几率。
中俄双方在石油方面的合作日益紧密,俄罗斯将作为中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地之一,为中国市场提供稳定的石油供应。而中俄双方的能源合作,也不仅仅局限于石油方面的合作,是日趋多元化的合作。中俄两国在核电、天然气、煤炭资源开发、能源设备制造等多个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全面开花,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良好,2009年2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谈到中俄能源合作时,曾做出这样评价:“在能源合作问题上,中俄双方正相向而行。”
经济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关系的短板,现在以能源领域的合作为突破口,提高了两国经济合作的水平。中俄能源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经济合作的范畴,上升到了增进两国相互信任、巩固双边合作的高度,含义非常深远。
[1] 刁秀华.中俄两国的能源安全与合作 [J].东北亚论坛,2007,16(6):47-52.
[2] 陈小沁.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 [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2(5):27-31.
[3] 李国玉.积极推进中俄石油合作的全面发展 [J].西伯利亚研究,2005,32(5):4-5.
[4] 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R].British,2007.
[5] 孙璐,胥江成.中俄天然气合作博弈分析 [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59(9):14-25.
[6] 袁新华.中俄石油合作探析 [J].东南亚纵横,2007,27(10):74-79.
[7] 梁强.中俄关系:坦诚,再坦诚 [J].南风窗,2007,331(4):73-75.
[8] 张健荣.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 [J].社会科学,2006,305(1):59-69.
[9] 胡锦涛,弗·弗·普京.胡锦涛普京签署《中俄联合声明》[EB/OL].(2007-03-26) [2007-03-27].http://new 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7/content_5899870.htm
[10] 徐小杰,成键,王也琪.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与中俄油气战略合作 [J].俄罗斯研究,2007,144(2):54-58.
[11] 透视中俄能源合作方方面面http://www.gkong.com/htm l/new s/2010/3/45568.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