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守钰 李秀雯 王天友
浅谈进一步推进淮河流域抗旱工作的措施
江守钰 李秀雯 王天友
2009年10 月17 日经国务院领导同意,国家防总将“淮河防汛总指挥部”更名为“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并新增抗旱方面的职责。笔者就如何做好淮河流域的抗旱工作,拟从“掌握流域旱情及抗旱动态,组织开展抗旱工作”等方面,谈几点推进淮河流域抗旱工作的建议。
淮河流域地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急转”和“旱涝交替”现象时常发生,因此防汛和抗旱工作要两手抓、两手准备。但目前在非工程措施方面,淮河流域抗旱工作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一)旱情监测站点严重不足。据2008年统计,流域四省向流域管理机构报送墒情的站点仅123个,只相当于流域雨量报汛站点的1/5,特别是旱情较为严重的流域中北部地区站点更为稀少。
(二)旱情监测信息严重不全。土壤实际旱情与土壤含水率、土壤类别、作物类型及生长期、地下水埋深等有着密切关系,但目前墒情监测站点报送的墒情数据只有测点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没有其他数据。
(三)流域管理机构没有有效的旱情分析与服务等方面的决策支持系统。目前流域性的抗旱信息接收、传输、加工分析系统尚未建立,旱情预报预警系统无从谈起。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流域抗旱指挥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加快旱情监测系统和预报预警分析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制定旱情报送计划,增加监测站点和监测项目;着手编制淮河流域旱情监测站网规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争取尽早立项和实施;利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已有资源开展淮河流域的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前期工作。
实现洪水资源化既是洪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全面抗旱的一项重要措施。解决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应立足淮河流域自身,加快推进本流域的洪水资源化利用的步伐。随着工程措施的完善,预报能力的提高,监测手段的现代化,洪水的资源化已逐步成为现实。2001年和2005年实施的“引沂济淮”跨水系调配洪水资源,将沂沭泗流域洪水资源通过骆马湖宿迁闸调往低于死水位的洪泽湖,不仅为抗旱提供了水源,而且改善了湖区水质,维系了湖区的生态环境;2008年南四湖超汛限水位蓄水,缓解了2009年春季苏鲁南四湖地区的大旱。这些都是成功的洪水资源化典范。当前推进淮河流域洪水资源的利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提高现有水利工程拦蓄洪水资源的能力,如适当抬高已经完成加固的大型水库的后汛期的汛限水位和对中小型水库尽快实施加固使其达到设计标准;二是在上游山区和流域内可利用的采煤沉陷区规划新建一批水库来拦蓄洪水资源,以增加抗旱水源供给。
目前淮河流域已有灌区年久失修、设施老化,面上配套严重不足,而且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当前全国灌区改造机会大力推进淮河流域灌区改造,加快灌区面上配套工程建设,以增强流域的有效灌溉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流域的干旱规律,安排合理的农作物结构,选育抗旱的农作物品种,推广精耕细作、地膜覆盖、蓄水保墒、喷滴灌溉等节水措施,以提高其抗旱能力。
首先建立抗旱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责任、明确职权,以保证抗旱工作的有效领导和指挥;其次建立抗旱物资储备机制和资金保障体系。各级政府防汛部门都要建立抗旱物资的储备制度,一旦灾情来临,既能在短时间内将抗旱物资运到抗灾的第一线,又能有效地控制市场的物价、降低救灾成本。各级政府财政每年应拿出一定资金,建立抗旱基金,用于抗旱物资的储备和组织抗灾救灾工作。制定抗旱物资和抗旱基金的使用预案,明确不同旱情等级的行政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经各级权力部门批复后,根据旱情等级直接启用预案。避免出现上级下拨资金、中层安排资金、基层使用资金的层次复杂、时间迟缓的局面,从而错过抗旱的最佳战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为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管理,提高防御旱灾的能力,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及时开展淮河流域抗旱立法研究工作,尽早出台“淮河流域抗旱条例”,使流域抗旱工作有法可依,为国家抗旱法创造立法基础。同时为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技术支撑,应积极开展雨洪资源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耗水量、灌溉用水量预报、非汛期的河道来水预报、水资源中长期预报、地下水循环规律和抗旱工程管理体制等研究工作
淮委水文局 233001淮委水政水资源处 233001)
(专栏编辑: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