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绍芳
(永仁县水利局,云南 永仁 651400)
永仁县板栗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苏绍芳
(永仁县水利局,云南 永仁 651400)
水土保持;板栗产业;问题;对策;永仁县
近 10多年的水土流失防治,使板栗成为永仁县独具优势资源的小流域新型支柱产业,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对永仁县板栗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的对策。
板栗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的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就有食用栗实的考证。据《诗经》记载,距今 3 0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已开始栽培栗树。板栗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干果树种之一,抗逆性强,抗旱耐瘠薄,因而被誉为“铁杆庄稼”。栗实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具有甜、香、糯之特点,炒食、菜食风味极佳,可作为主食,故有“木本粮食”之称。栗果含蛋白质5.7% ~10.7%、脂肪 2.0% ~7.4%、淀粉 51.0%~60.0%,同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树皮、叶、果壳均可入药,有补肾、健肝脾等作用。大力发展板栗生产对于繁荣山区经济、扩大出口创汇、提供工业原料、丰富食物种类、帮助林农脱贫致富等都有重要作用。
永仁县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北缘,属长江水系金沙江流域,总面积 2 153 km2,是一个集山区、民族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农业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 94%。永仁境内的板栗种植历史悠久,但过去都只是零星种植,1983年后才出现了分散的小块状种植。1995年开展“长治”工程建设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经济林果作为振兴永仁经济的战略目标,专门召开了全县经济林果发展工作会议,成立了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成员单位为核心的县经济林果开发领导小组,在林业局增设经济林果站,使板栗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抓住机遇,先后争取了“长治”工程、绿色企业建设、林业以工代赈、省干果基地建设、绿色扶贫攻坚等项目来发展板栗生产,使板栗的发展有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县水保办、县林果公司自筹资金开办经济林果苗圃场 10.67 hm2,研发适宜永仁气候特点的优良板栗品种20余个,培育优质种苗 280余万株(袋)。在经营模式上,采取了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分户经营、榜样引路的模式。通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永仁县的板栗生产在 20世纪 9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到 2008年全县共种植板栗 5 430多hm2,见效的有4 467 hm2,总产量 1 624 t,总产值 1 059万元。
永仁县属内陆高原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可开发利用土地达 8万余 hm2;年平均气温 17.8℃,年平均日照 2 836.4 h,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光热资源丰富,雨量适中,果品成熟期早、含糖量高、色泽亮丽、病虫害少;县境内成昆铁路沿金沙江而行,108国道和省道南(华)—永(仁)二级公路在永仁县城交汇,北距攀枝花市 88 km,东距省城昆明 262 km,南距楚雄 208 km,交通便利。以上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板栗产业发展,而且市场前景广阔。
在永仁板栗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全县从县到乡(镇)村,相继成立了板栗协会、果品公司等营销机构,从而实现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格局,生产、销售一条龙。
永仁板栗在 10多年的发展中,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基地化发展,出现了很多依靠板栗脱贫致富的典型,如在维的乡大奋田、大嘎、查苴、箐头和宜就镇夜起莲、起叉拉等地,板栗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维的乡查苴村民小组 21户农户 109人,共连片栽种板栗 38.67 hm2,年产板栗 65 t,产值 32.5万元,户均占有板栗 1.84 hm2,仅板栗年人均收入就达 2 980元,年收入上万元的共有 17户,占总户数 81%。全县依靠板栗产业收入上万元的有 57户,2 000元以上的有 840户,单户年最高收入达 7万余元。
20 世纪 90年代发展板栗的初衷是板栗产业既富民又富县,县级财政可收农业特产税,增加财政收入,培养后续财源。后来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各级领导抓板栗产业的劲就松了,投入也少了。再者是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又没有储藏加工企业作保障,栗农怕发展多了价格低、效益差,种了不划算,因此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部分群众认为反正板栗苗不用出钱,本来没有地块种也要报计划,苗木拿到后随便乱栽,不按技术要求进行。普遍在种植后不进行中耕管理,放任树体自由生长,致使成活率、保存率低,树体生长缓慢,结果时间推迟,产量低。
另外,板栗种植仅扶持种苗和塑料膜费用,其他投入基本没有,群众没有肥料钱,自己也拿不出资金解决水利设施问题,致使苗木成活率低、产量低,几乎见不到成效。已建设好的栗园,大部分无水利配套设施,在冬春干旱季节,只能顺其自然,不能保证栗园需水要求,致使产量低而不稳。
永仁县现从事经济林果技术指导工作的科技人员不到 10人,没有专门设置板栗生产技术指导机构,大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农户渴求板栗生产技术的愿望无法实现,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致使科技的普及率低,板栗生产中有限的资金和劳力得不到科学的投入,降低了产业效益。
永仁县板栗生产缺乏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板栗销售网络不健全,不能迅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销售受制于人,压级压价现象明显,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果农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
板栗外壳结构为纤维状,不具备阻隔水分蒸发的功能,极易失水;在生理特性方面,板栗属高呼吸率的果实,特别是采收后的一个多月呼吸十分旺盛;栗实象、栗雪片象等栗实害虫严重影响板栗的贮存。目前,全县板栗均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县内没有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农民生产出的板栗出售时不分级、无包装,产品靠小商小贩倒卖,加工量不足 20%。贮藏加工业严重滞后,产品流通和社会化体系不完善,已制约了板栗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为进一步促进永仁县的板栗产业持续、优质、高效地向前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深化认识就是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农业的基础地位、永仁的县情特点和打造特色产业县、关注民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来深化对发展板栗产业的认识,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就是成立县、乡(镇)、村板栗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板栗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工作会议,不断协调解决板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建立板栗产业发展督促检查和考核机制。通过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引领板栗产业的发展。
增加投入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栗农的投入,栗农是板栗产业的主体,板栗产业的发展应以栗农为主,要引导栗农对已种植的板栗进行资金、劳力、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每年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在适宜种植板栗的地方,有计划地发展板栗,增强板栗产业发展后劲,力争到 2012年达到 6 000 hm2(9万亩),2015年达 6 667hm2(10万亩)。三是积极申报板栗示范县,争取国家对板栗产业建设的投入,实现板栗产业的提质增效。四是充分发挥永仁现有板栗的资源优势,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兴办板栗加工企业,靠企业(龙头)的带动作用,引导板栗产业的发展。只要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全县的板栗产值可以从 2008年的 1 000万元提高到 2 000万元,农业人口年人均增收 100多元。
良种壮苗是实现板栗优质、丰产、高效的物质基础,而我县板栗苗木生产杂、乱、假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建立优良品种采穗圃和苗木繁育基地,严格把好种苗、种条质量关。每个乡镇都应有自己的采穗圃和育苗基地,实行良种良砧,销售苗木应有有关部门签发的质量合格证书和检疫证,把板栗基地建设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杜绝杂、乱、假苗出现。栽培品种应以本地的永仁早、永丰 1号、永丰 2号等为主,防止盲目发展外来品种。第二,要扩大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和栽培面积。第三,要注意早、中、晚熟和大、小果型品种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可实现板栗市场的全年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第四,提高板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技术推广部门应切实结合生产,推广实用技术,提供信息,开展技术咨询,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充分发挥技术推广部门的主力军作用;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和引进外地先进经验;同时加强对板栗园区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特别是要加强对栗实象、板栗炭疽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以提高板栗产量和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板栗生产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宣传是促销的主要手段,创名牌是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突破口,要像办工业企业那样,把创名牌的企业经营之道引进移植到板栗生产经营中来,尽快引进或建立集生产经营、销售运输、贮藏加工为一体的板栗生产龙头企业,实行政府推动、企业联动,充分发挥产业化“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际国内市场”的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多层次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板栗市场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协调好产、供、销各个环节,实现市场各参与主体的有序互动。
S157
C
1000-0941(2011)02-0072-02
苏绍芳(1955— ),男,云南永仁县人,工程师,水利局水保办主任,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1-01-15
(责任编辑 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