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河上中游分界问题的探讨

2011-02-15 06:08邹敬涵
治淮 2011年6期
关键词:分界河口淮河

邹敬涵

大的河流,一般根据其河谷地貌和水情状况分为上、中、下游。作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的淮河,一直都分有上、中、下游各个河段。淮河中下游以洪泽湖出口为界十分清楚,而上中游的分界却含糊不清,以致在许多文献、文章中都出现将洪汝河看作淮河中游支流、而其集水面积却又包括在淮河上游的矛盾。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文献、文章都采用“淮河上中游的分界处为洪河口”的说法,而这“洪河口”的含义及控制面积,却又并不相同。在20世纪50年代初胡焕庸先生所编著的《淮河河道志(初稿)》中提到:“洪河口集以旧洪河口而得名,集西北隅即旧日洪河入淮之口,后淮河夺取洪河下口一段,今洪河口遂移至洪河口集西一公里处”。可见,“洪河口”既不是地名也不是某个确定的控制断面,而仅是指淮、洪两河的会口区域。随着淮河、洪河河道变化以及河口位置的不同取选,“洪河口”的含义、控制面积自然也随之而变。例如:在“淮河近年三次非常洪水流量分析(见《治淮汇刊第一辑》)”一节中出现有“淮河上源‘洪河口’”、“淮河‘洪河口’”和“洪、汝河‘洪河口’”3种说法,它们的采用面积分别为1.442万km2、2.968万 km2和 1.326万 km2;在同辑“淮河中游查勘报告”一节中,“淮河‘洪河口’”的面积却采用1.442万km2;而在“淮河洪水特性(见《治淮汇刊第五辑》)”一节中,“淮河‘洪河口’”的面积又采用1.6135万km2。

淮河洪河口以上面积采用3.06万km2、并明确包括洪汝河、白露河在内,可能始出于“淮河流域规划报告提要初稿(见《治淮汇刊第六辑》)”。在这以后,虽然淮河上游的面积数值基本上采用一致,但对“洪河口”含义的理解仍然不一。20世纪80年代后,又出现不包括白露河、控制面积为2.86万km2的说法。按这种说法,控制面积3.06万km2的“王家坝”似乎也可作为又一个淮河“洪河口”。

根据水文测站沿革的记载,淮河洪河口站始建于1919年,集水面积1.61万km2。后又经过多次撤消、恢复和改变观测内容,自1961年汛后最终撤消后未再恢复。由于该站变化太多且资料稀少,因此在所有淮河文献、资料中,洪河口站水文资料的应用也只是个别年份的水位。淮河王家坝站设立后,在自1958年起的《淮河水文年鉴》第一册“淮河上游区”中,一直刊载着淮河王家坝以上,也就是包括洪汝河、白露河在内的淮河上游区域的全部水文资料(但不含王家坝)。可见,从水文站网来讲,王家坝早被看作为淮河上中游的分界站。但也由于“洪河口”的含义问题,以致该册在标题“淮河上游区”后面,也不明不白的加上了“(洪河口以上)”。

采用“洪河口”作为淮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否合适,实际上以前存有疑义。例如在防洪丛书《淮河卷》一书中,曾有在控制面积3.06万km2的“洪河口”后面加了“(王家坝)”,似乎“洪河口”也就是“王家坝”(但在同一章节中,又出现把洪汝河看作为淮河中游支流的问题)。在这以后虽然没有见到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但是“王家坝以上为淮河上游”已实际上在很多文献、资料中得到认可,只是在描述流域概述中一般仍保留“淮河上中游的分界处为洪河口”的说法。

从资料来看,不同含义的洪河口到王家坝站的距离都不超过5 km。从河谷地貌来讲,在此范围内河道比降并没有出现突变。如果以王家坝为淮河上中游分界,对现所采用的上游和中游段干流河道平均比降数值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从控制面积而言,有多个施测断面的王家坝站(其中地理城是1958年洪河分洪道开通后增设的断面)控制了包括洪汝河、白露河在内的3.06万km2来水,已名副其实地起到了上游控制站作用。同时,王家坝站自1952年5月设立以来,积累有丰富、完整的水文资料,在描述、分析淮河上游状况方面已广泛地予以应用。而“洪河口”除了在叙述淮河上中游分界时提到外,在区划规划、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几乎都没有提及,也未见其他有关资料。

综上所述,“淮河上中游以王家坝分界”应该最为确切

猜你喜欢
分界河口淮河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刑法与民法之间的分界问题研究
肖碧源
10kV用户分界开关在定陶电网的应用分析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分界、循环和融合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