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丹,刘志飞,闻德亮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1)
一名德才兼备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业务技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职业形象。只有实现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才能适应时代对医生的要求,满足社会对医生的期望。
当前,对于医师职业精神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有多种观点和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医学职业精神是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医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1]“医务人员的专业精神中最重要的以及必须遵守的一项,就是为病人争取最大利益”,[2]“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精彩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全人类所肯定和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3]
归纳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总结出这样的概念:医师的职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性质共同决定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态度三者共同构成了职业精神的核心。其中,职业知识是医师在医学院校与临床工作中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医师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职业能力是医师遵循客观规律,将临床知识运用到解决病人具体疾病的实际操作中的能力。其具体表现为能否胜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服务健康这一重任。职业态度是医师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看法,包括尊重与爱护病人、重视病人的基本权利与人格、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并将其利益置于首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医师通过职业精神的构建及在日常工作中的体现,使其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职业精神在行医者身上得以发扬和传承,是医师精神追求与价值追求的统一。
随着市场竞争对医疗行业影响的逐渐增大,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服务目标也从追求公益为主转向追求经济利益为主。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表现为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不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医疗卫生软环境的混乱。
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医院为追逐经济利益不断提高医疗费用,从而大大加重了普通百姓的就医负担,致使医院的公益性下降,导致公众对医院和医师的不满情绪增加,引发“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师为实现经济目标,不得不开大处方、大检查,最终影响了医师职业精神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医师职业精神且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为医学生必修课;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4]与国外相比,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仍存在课程偏少、开设较晚、课程体系设置严重失衡等人文精神缺失现象。为了积极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在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依然存在着重视临床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这就导致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以及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培养上,而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德医风教育往往被忽视,没有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予以研究和解决。
在课程设置上,应使各学科之间相互协调,形成系统和整体感;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沟通技巧;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师生之间有效地交流与探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1 病房管理制度。
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医术高超的医生与精密的医疗设备基本都集中在大型医院。因此,就会出现患者扎堆去大医院就诊的现象,从而导致大医院患者过多、床位供不应求、病房环境混乱等现象。这不仅会导致医疗风险的增加,也会引起患者的烦躁情绪。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医师会产生烦躁、紧张、压抑的情绪,难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患者。
2.3.2 人事管理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正式人事编制名额的严重不足,造成医院临床上存在着大量的合同制、临时聘用制医师。他们往往做着同样的工作,而薪酬待遇却远远不如周围有正式编制的同事。这就造成这部分医师心理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作责任心不强、进取心下降,对病人态度冷漠,职业精神退化,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工作满意度降低,甚至产生心身疾病。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为患者提供持续、良好的医疗服务,从而导致患者满意度降低。[5]
2.3.3 医疗纠纷管理制度。
由于医疗体制和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比较多。在对医患关系的处理中,有时为保护医院声誉,避免事态扩大,一些院领导往往会利用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这一“优势”,竭力偏袒医务人员。这就损害了患者利益,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不满情绪,也导致为医生轻视医患纠纷的影响,不愿反思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无法做到诚信待患。
医疗工作是一种高技术、高付出、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医师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并对其疾病作出正确的诊疗决策。这导致医务人员的大脑经常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与工作效率。部分医师在金钱至上价值观的影响下,利用患者的信任与手中的处方权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卫生资源,损害白衣天使的形象,导致患者群体对医师群体的信任危机,对医疗行业的社会公益性也造成了巨大冲击。
随着人们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的提高,对医疗的需要也从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及保健等更为广泛、更为社会性的医疗服务。[6]由于受就医观念商品化的影响,病人通常认为自己的医疗费用支出数额与应该得到的服务是成正比的,认为只要花高价钱就能享受满意的医疗服务。这种观念导致越来越多的患者为了得到更多的特殊照顾,一入院就给自己的主治医师递上“红包”。这种做法导致部分医师对给予自己物质好处的患者额外照顾,对普通的患者冷言冷语、行为敷衍,从而进一步引发医疗矛盾。
目前,医疗纠纷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一些媒体鉴于患者是弱势群体的思维定势,立场有意偏向患方,进行失实报道,进一步激化了医患矛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一些为片面追求时效性、趣味性和轰动性的不客观报道使公众感到医疗不可信,一旦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不满意,便求助于媒体,制造社会舆论。[7]
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是一个长期、巨大的系统工程,受医师的自身修养、学术道德、职业素质、临床技能、交流能力、执业环境和法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需要政府、社会、医院及其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每位医师都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通过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建设,更好地为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1]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 -4.
[2]许志伟.中国当前的医疗危机与医护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使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1-6.
[3]伍天章.医学职业精神的辨析与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5 -6.
[4]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10):74 -75.
[5]郑尚维,孙荣国,邓绍林.医学职业精神与医疗服务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4):2684 -2685.
[6]汤姆·麦肯齐,菲利普·约翰.商业贿赂败坏大陆医疗行业声誉[N].参考消息,2006-07-19(15).
[7]丁伟芳,李成修,尹爱田,等.医疗纠纷的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06,10(2):4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