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1-02-14 23:11包玉颖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情景剧伦理学讲座

包玉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江苏 南京 210046)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与医德高尚人才的一致性,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科目。《医学伦理学》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自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传授的不仅是事实判断,更多的是价值判断。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价值观念整体变迁,对医学生医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和途径已经达不到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2]《医学伦理学》教学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为此,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构建了一个集网络课程教学、学生参与教学、医德情景剧展示、学术讲座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 网络在《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1.1 网络课件

网络参与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信息表达方式的丰富性、生动性及功能的多样性。利用网络不仅操作简捷,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从效果上看,由于使用二维、三维动画技术及音频和视频等技术,使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课件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等专业网页、图形处理软件进行设计、制作,由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视频、课外阅读、作业习题、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课件内容在广、博上下工夫,可根据个体的差异自由选择调节,以满足师生授课、自学、练习等需求。这一项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获得了学校的认可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博客

教师个人博客的开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份承诺。由于课程设置的安排,很多同学上过《医学伦理学》后就没有机会再接受医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不断有同学提出希望有渠道能够继续接受相关知识和信息,并能够与教师进行长期联系和信息反馈。因此,教师开通博客,定位于课程教学的补充,可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即时到互动的良性运转轨道。

2 学生参与教学,“秀”出学生的智慧和精彩

医生和教师是最需要职业道德的两大职业,这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如何培养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敏锐性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习惯,并使之在具体情境中以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行事,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不断思考并努力的方向。

早在1835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提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们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3]他首先提出了“探讨发现”的教学法原则,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会形成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驱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教学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而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他认为,应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新情境,提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的态度。教师应经常用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来激励同学们思维探索与思维创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1 课堂论辩

道德思辨的课程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深奥难懂的,但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讲授的《正义》(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却是哈佛历史上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他于30年前开设这门课后,共有14000名学生上过该课。他在回答《周末画报》关于“是什么使您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时谈到,“我的教学不是仅仅一个讲座,我把问题交给学生,邀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参与,并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辩论。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合我的教学科目——道德和政治哲学。这门课本身就有很多有争议的理论和问题,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同意一种观点。批判性地表达不同的观点,是学习的一部分。让我吃惊和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学生勇敢地举起手来,提出问题,提供他们的观点,为他们的观点辩护,即使在1000多人面前。”[4]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下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指引自主学习,通过自学将课下知识和课上讲解连点成面。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2 课堂学生论坛

上课前面十分钟可设定为“课堂学生论坛”时间引导学生论辩。这能很好地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是学生成长、成熟的途径。“许多哈佛、耶鲁的教授常说本科生比研究生聪明。为什么?因为本科生没有太多的专业训练,提问也好,讨论也好,直接立足于生活经验,不太受学科的束缚,所以比较有原创性。”[5]课前论坛应有以下要求:内容要和医学道德实践和医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课程框架内);是最近发生的案例,尽量一个月内,最远不超过一年(保证问题的鲜活性和吸引力);在程序上,小组集体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1~2位同学到讲台前叙述事实,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同学参与讨论。课堂学生论坛之后老师进行相应的点评。

2.3 医德情景剧表演展示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性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中被个体重新建构的;其次,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具体的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关于情境教学,美国情境理论研究者Brown教授等人曾在《情境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是有情境性的,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着。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可尝试采用学生表演医德情景剧的方式,演绎纷繁复杂的医德问题,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景剧最先来自美国,表演者通过创造一定的情景,把复杂的问题一句话说明白。情景剧的话题,一定是与大众的生活相关的,也是大众关心和关注的,与其说在演戏,不如说在演绎百姓自己的生活。医学道德情景剧要求学生运用话剧小品的形式,表现出医疗实践中发生的道德困惑或道德难题。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构思剧本,编排,导演,相互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真实深刻地体验医疗中的喜怒哀乐,善恶分歧。医学生在情景剧编排表演中提升了伦理情境应对及价值判断能力,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技巧,对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 社会实践推动《医学伦理学》教学向纵深发展

应重视组织医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或寒暑假走向社会,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生命,感悟生活,感悟社会。应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育人”新渠道,增加社会认知与创新能力。[6]高校志愿服务日已逐渐为青年学生热衷的时尚文化与精神追求,是不可替代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促进这一工作,以推动《医学伦理学》教学向纵深发展。

4 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学生聆听高水平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很多学术讲座面临困境:没有大师,没有精彩的讲座,或有了好的讲座,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愿、不能去听。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我校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和校科协先后组织一批国内外优秀的医学人文学者来我校做医学伦理学讲座,例如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就有孙慕义教授的《生命伦理精神、人文意识与好的医学生活》;刘俊荣教授的《当前医疗实践中的伦理困惑与选择》;刘虹教授的《人文医者》及王锦帆教授的《医学的暖色调——初识医患沟通学》等。作为专业教师,应积极参与策划学术讲座,联系主讲嘉宾,及时传递讲座信息,并认真组织学生去聆听学术讲座。任课老师应全程在场,并在讲座后积极开展一系列讨论,推动学生建立一个广阔的学术视野。在人才培养时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把教学当科研来做,把教学当艺术来做。

[1] 农乐颁,魏洁.改革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79.

[2] 傅安州.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2):1.

[3]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4.

[4] 周末画报.访谈Michael Sandel:哈佛最受欢迎教授的启示[EB/OL].http://diylx.cn/talk/633/,2011-03-08.

[5] 薛涌.大学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92.

[6] 张晨.医学伦理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3.

猜你喜欢
情景剧伦理学讲座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情景剧)一江之水
浅议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剧创作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