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兰,张 燕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医学人文教育侧重于教育医学生要尊重患者意愿、重视情感因素、关注情感体验、将生命价值置于首要地位,教育医学生对患者及家属的尊严和人格性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让病人得到尊重,让生命得到呵护的人性化教育。[1]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帮助医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其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总体上有所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部分医学毕业生人文知识缺乏,有的缺乏基本的人文社会常识和职业行为规范,不能够很好地尊重患者,有的对患者“告知”意识淡漠,有的泄露患者的隐私。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医学毕业生表达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较差,不能很好适应实际工作。在修养层面上,少数毕业医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做事马虎草率,待人冷漠,忽视病人的心理需求和感情需求,不屑与患者沟通,缺乏对病人应有的尊重,同情心和责任感缺失。部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医学教育中不够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1.2.1 普遍缺乏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足够重视。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价值观、伦理观等人文素质的培养。[2]大部分医学院校除了基础课、专业课,仅有一些思想政治类课程,以政治思想教育替代人文教育,忽略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之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多,教学安排比较紧张,更加剧了对人文教育的漠视,致使人文教育师资、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教师在教学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技术操作培训轻情感、思想引导的现象普遍存在。有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提高,对各种政治学习、医德教育和文化活动缺乏热情、不甚关心。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虽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
1.2.2 尚未建立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一些高职院校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等方式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但这都是基于院校自身实际情况,随意性较强,对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究竟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到底要给学生传授哪些内容和技能,尚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且大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既没有医学自身的人文特征,也未用医学模式转换的需求来进行论证和设置,思想教育与医学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1.2.3 学科建设滞后,人文师资力量薄弱。
医学类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教育平台,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教材、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3]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要么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乏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要么毕业于医学院校,自身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不具备深厚的人文内涵。同时,医学类院校对人文学科的经费投入比例和学科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都与医学类课程差距甚远,使医学人文教学与研究很难出成果。另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也较滞后,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和载体,但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而在实践教学环节,因缺乏对医学人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缺乏如何进一步将学科课程评价整合为学生人文素质评价的研究,所以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文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教育方式必然会直接影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1.2.4 缺乏科学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生的评价,基本上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虽然附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素质,但没有将学生人文知识水平、人文素养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何评价学生人文素质尚没有科学的标准,更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之心,提升其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及与患者在情感及心智方面的交流能力,实现医患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4]这就要求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形成医学生系统知识体系、塑造医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作用,从伦理学、哲学、医学史等多方面挖掘人文素材,创编融合医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课程教材,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应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使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医德;在诊治疾病的同时,更应关爱病人,与病人多沟通,通过对病人的关心和安慰,给予病人更多的情感关照和人文关怀。[5]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业务优良、道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类健康的工程师。
教师优雅的言行举止、强烈的敬业精神、高尚的文化素养,都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终身。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提高广大教师的人文素质,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应把人文教育作为师资培养的重点。只有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学效果好、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文教师队伍,并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6]要重视专业人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并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拓宽自身人文知识面,倡导其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可以考虑划分为三个层面来进行,即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3]在这个课程体系模型基础上,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建更富有活力,形式多样的人文教学体系。同时,人文教学要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如通过课外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的实际体验来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达到有效的移情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7]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型为主,把人文教育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传授,而对适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8]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应从领导开始,从制度入手,切实将人文学科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在课程门类、学时数、学习要求、课程建设等方面,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使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竞相辉映。[9]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充分体现出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的目的。
加强高职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还应高度重视环境育人。应从以下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引导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因而在规划校园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校园建设的人文性,突出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理念;五是重视感性手段的运用。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懂得关心他人、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与奉献精神。[10]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氛围都将感染、熏陶学生。当然,除了在硬件上融入人文气息,还要特别重视构建网络上的人文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都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也是校园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11]
高职院校应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文素质的评估标准;不断完善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建立学生人文素质档案。应积极研究探索,建立人文素质评价的标准,使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与人文素养有检查手段。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人文素养,让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伦理等多个角度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3]共同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把医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
[1] 孙荫众,于淼.医德与医学人文教育关系探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54 -55.
[2] 孙靖靖.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49 -50.
[3] 彭丽,冉素娟.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29 -931.
[4] 田芳.对医患沟通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5):106,128.
[5] 刘冬梅,宴东铭.人文精神与和谐的医患关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4):143 -144.
[6] 蒙丽珍,莫光政.论高校学科与专业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21(3):109-112.
[7] 蔡骏翔,罗萍.艺术美育中的怡情效能与教师应用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365-366.
[8] 王星明,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31.
[9] 王文华.耶鲁大学通识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7,(1):76 -77.
[10] 张俊,戴冰,邱高会.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64-66.
[11] 朱白薇.论加强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4(4):3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