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征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惠州学院为例

2011-02-13 21:17王建兵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造景绿地园林

王建兵

(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惠州 516007)

近20年来,由于城市园林建设的高速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园林、风景园林或观赏园艺专业。“植物造景设计”是园林、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为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城市公园设计等专业课服务的。因此,如何上好“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园林专业的兴趣,对学生今后从事园林规划方面的专业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走出校门便能与社会岗位接轨[1],结合学生实际以及课时安排,笔者在“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一、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适合岭南地区的课程教材

现有“植物造景设计”课程采用苏雪痕编写、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造景》教材,该教材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植物景观资源概况,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北京、杭州、广州三大城市的植物造景特点,以及分别介绍了植物与建筑、水体、道路的植物配置原理和原则,同时对岩石园的植物造景进行了介绍。但是,该教材编写得比较早,对当前园林工程实践中一些新的内容没有进行更新。另外,它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植物造景进行编排的,而惠州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广东和部分南方省区,毕业后98%的学生留在广东工作。岭南地区有1000种以上观赏植物可应用于园林[2],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介绍南亚热带观赏植物和这些植物的配置实例及原理原则;同时对广场绿地、街头绿地、高速公路绿地、单位绿地、居住区绿地、小游园绿地类型的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进行介绍,这些是惠州学院这类地方性院校培养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

(二)学生专业思想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学校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园林专业是新开办的本科专业,在教学环境方面,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不完善。在一次测评中,有38%的学生对就业前途感到担忧,有18%的学生态度不明确;只有44%的学生对就业前途充满信心。教学设施不完善使学生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再加上他们看到一些老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一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也对自己的将来产生了迷茫和压力,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自己是否合乎用人单位的标准产生怀疑。这种思想状态造成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懈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没有合适的实习场所

“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识别、植物观赏特性的了解和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艺术的了解,而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温室、花房、花圃、苗圃、树木园、市内各种植物配置类型绿地以及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典型自然植物群落的参观考察,而我校目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完善,远程实习考察经费较紧张。据笔者了解,广东省其他一些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亦是如此。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地方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介绍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原则,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缺乏师生的互动。教师介绍一些优秀的案例以后,让学生模仿练习画一些植物配置的平面图、效果图。表面上看,学生学会了画植物配置图和效果图,有时模仿得也很像,似乎完全掌握了植物造景设计的原理、方法、技巧、技能等,但是让他们找一块实地去独立设计时,却不知如何构思、如何表达。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用人单位都是一些基层的生产、施工和设计单位,承担的任务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际任务,因此,只懂原理和临摹技巧而不会独立思考、自主设计的专业人员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转变传统教育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建立适合本土特色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较高、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有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根据所处的环境要求以及办学条件,打造具有本土地域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人才的教育体系[3]。

(一)选编适合岭南地区的教材

首先,针对“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材中的问题,任课教师应对其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结合广东南亚热带地区气候的特点和园林实际情况,增加南亚热带观赏植物的特征、特性及主要观赏用途的介绍,结合广东园林绿地的不同类型,介绍不同的绿地类型所采用的植物配置模式、主要原理和原则;同时可删减北方园林植物造景部分内容,介绍科技文献中的一些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应与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专业基础课老师一起编写适合岭南地区特点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教材。这样,有利于“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地域特色和符合岭南地区园林应用的实际,又能与其他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相互衔接。

(二)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实行兴趣教学

面对激烈的专业竞争和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任课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入手,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业、兴趣、特长以及心理等情况,为因人施教做好充分的准备[4]。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把握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场合和教育机会,帮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认清本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认清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所带来的大好形势,认清城市建设的潜在市场和园林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巨大的就业机会,提高学习专业的信心和兴趣。第三,教师必须严格自律,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同时,学校也要让学生感到学校在开办新专业的过程中,在改善教学条件、引进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例如,针对目前园林专业没有温室、花房等实验基地的问题,学院正在努力解决;针对园林专任教师不足,学校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第四,专业课教师及相关处、系均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建造平台。例如,在做课程设计时,可结合惠州和附近城市单位的相关园林工程建设项目,使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设计和施工中去。这样,既可以在课程设计中真题实做,又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喜悦。尤其是当学生看到自己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设计成果时,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培养起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对专业的信心、对学校的信心、对适应社会需要的信心[5]。在培养专业兴趣方面,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可结合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的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绪论课时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以及我国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和植物景观类型介绍给学生,缩短学生和植物造景设计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兴趣[6]。

(三)讲授课程原理,实施案例教学

讲授植物造景原理课程时,一般是教师介绍园林植物观赏特性、植物配置的生态学原理和植物配置的艺术法则以及各类绿地的配置要求。这样讲起来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难于记忆和理解,基本上是教师讲过之后,学生就忘得差不多了,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校园环境和惠州市的园林绿地环境类型采用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我们在讲某一具体原理时,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一原理的应用情况。例如,在讲解水边植物配置的原理时,我们就展示一些华南植物园水边植物造景的图片来介绍如何进行水边植物的配置;在惠州西湖实习时,具体介绍适于水边配置的植物种类、配置效果、桥堤的植物配置和水边植物配置要注意的事项。这样,学生们通过教师讲解和亲身感受,对水边植物配置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开展讨论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采用了讨论式教学方式。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进行辩论,阐述其理由,然后教师进行疏导和总结,对其正确的方面进行肯定,对其不正确的方面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这些问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五)建立以实践手段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实践教学

“植物造景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涉及到园林植物的识别和应用,具体环境的植物配置原理、方法、原则和技巧。因此,学校应提供“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实践场所,包括温室、花房、苗圃、树木园等。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内和市内各种类型植物配置的绿地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亲身感受园林植物的形态、色彩、线条、配置艺术效果,现场评价植物配置的优点和缺点,并要求学生现场画一些植物配置的平面草图和效果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重要的实践手段是让学生对校园内某一熟悉的环境进行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植物造景设计。教师对设计提出要求,要求学生不受现有绿化类型的影响。如果是一块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绿地的性质和类型进行独立设计;如果是一块已建好的园林绿地,学生不受原有绿地类型的植物配置和规划设计的干扰,重新设计。教师对部分学生的典型作品进行点评。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讲解广场植物配置时,要求学生对学校教学主楼前的旭日广场的绿地重新进行广场设计和植物配置设计;在讲解小游园设计时,要求学生对学院行政综合楼前的小游园进行规划设计和植物造景设计;在讲解水边植物配置时,要求学生对学院综合楼旁的人工湖进行规划设计和植物造景设计。通过这些实践性的练习和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和植物造景设计能力。

(六)模拟招标方案讲评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当今的园林招投标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模拟招投标环境,进行方案讲评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对校园局部环境做出规划设计和植物造景设计方案,并要求学生用5~10分钟的时间在讲台上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介绍,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对其方案提出问题并要求主讲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进行点评。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当今的园林招投标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试题型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导致学生厌恶学习,丧失个性,缺乏能力与创新。这种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必须加以改革。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②公开考核的原则,提前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本课程考试;③不为考试而考试的原则,即制定考试方法必须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④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的表现和素质的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6]。

①实训成绩占30%,具体分配是:将每一次的实训设计进行量化评分,按实训次数分别赋分,总分为30分。出勤率占5%,只扣分不加分。无故旷课3次以上者,不能参加考试。履行了请假手续的病事假不减分,但累计达3次以上的,将影响成绩的等级。

②技能考核和期末设计考核占70%。每学期进行两次技能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阶段设计能力。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进行植物造景设计考核,要求学生做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根据图纸完成情况给出成绩,满分为10分。期末出一个综合性强的设计题目,能够涵盖植物造景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让学生独立设计和编写设计说明书,占总成绩的50%。以上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明显的冲击力,学生既有紧迫感,又有陌生感。学生们普遍感到,以往的考试只要会背,即使不懂,不会设计,也能拿分。而改革后的考核,只会背而不会设计画图是不行的。不只是最后阶段要会背,平时也必须要努力学习;不只是完成实训设计,在阶段考核中还要做出很棒的设计,不然,连及格都很难。从考核的最终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植物造景设计”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素质,提高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1]李翠芬.“园林植物学”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4):27.

[2]王勇进,李沛琼,谢海标,等.深圳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0(1):49-52.

[3]温军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5):93-94.

[4]张莲洁,孟庆军.东北林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6):18-20.

[5]樊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6):59-62.

[6]任有华.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3(1):15-18.

猜你喜欢
造景绿地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策略与发展趋势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