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志 韩宁林 曹承楼 李雪苓 王 凯 王 琥 范 泉 朱晋鸣 李 晗
安徽省中医院(安徽合肥230038)
百草枯是速效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对人、畜有很强的毒性作用。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成功救治百草枯中毒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患某,男性,24岁,因服百草枯 2d(约 36h)于2010年 10月20日入院。患者36h前自服百草枯约15mL(原液),随即呕吐数次,第2日呕吐咖啡色液体约200mL,咽部、胸骨后、胃脘部疼痛不能进食,由家人送往医院以止血、抑酸等治疗后转入笔者所在医院。入院后予以洗胃,注入思密达、甘露醇以吸附、导泻,入院查体:T 36.4℃,P 72 次/min,R20 次/min,Bp104/56mmHg,神清,精神差,舌、口腔、咽喉多发溃疡,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湿性啰音,HR72 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舌暗红,苔剥脱,脉弱。西医诊断:(1)急性百草枯中毒;(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断:中毒,瘀热互结证。入院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连续3d,共3次。药物治疗给予血必净注射液、地塞米松、维生素C、依达拉奉、奥美拉唑以及抗炎支持治疗等,患者每日行口腔护理,锡类散喷洒口腔溃疡面、白及粉冲服有利于尽早修复消化道创面,鼓励患者进食流质饮食,1周后加服中药直至出院,处方:金银花15g,黄芩 15g,鱼腥草 15g,桔梗 10g,瓜蒌 10g,鳖甲 15g,赤芍 10g,川芎10g,当归10g,丹参10g,陈皮10g以清肺散结,化瘀解毒。入院测查血常规示 WBC8.68×109/L,N91.6%;生化示LDH 302U/L,HBDH 227U/L,hs-CRP 25.25mg/L;尿常规示 pro(2+);胸部 CT、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大便隐血阴性。1周后复查血尿常规正常,生化无明显异常,胸部CT示左肺尖局限性肺气肿。2周后复查生化、胸部CT正常。住院17d患者带中药原方加生地黄10g,麦冬10g出院继续服用2周。出院2月电话随访患者未诉不适。
百草枯是一种高效灭生性有机杂环类接触性脱叶剂及除草剂,致死率极高。成人口服30~40mg/kg即可致死(20%的百草枯水溶液 5~15mL)[1],百草枯可经胃肠道、皮肤和呼吸道吸收。 口服是中毒的主要途径,口服吸收率为5%~15%,吸收后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2h血浆浓度达到峰值,并迅速分布到肺、肾脏、肝、肌肉、甲状腺等,15~20 h后血浆浓度缓慢下降,以原型从肾脏排出。由于肺泡细胞对百草枯具有主动摄取和蓄积特性,故肺内含量较高,百草枯中毒常表现为多脏器功能损伤,最常见的是肺、肾和肝损伤,尤以肺损害较严重,其在肺组织中的浓度是其他组织的6~10倍[2];其可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抑制肺泡扩张,导致严重的难治性低氧血症,晚期导致肺纤维化[3]。此外百草枯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造成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刺激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释放大量炎性递质。近年动物实验发现,百草枯中毒不仅造成肺损伤,还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
尽管百草枯中毒的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亦无特效解毒剂。原则上仍以阻止吸收,加速排泄,对已受损器官进行对症治疗,尽可能恢复功能为主。笔者在临床救治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1)洗胃,导泻、血液净化。对于就诊患者尽早进行洗胃、灌入思密达、甘露醇等药物达到减少毒物吸收的目的,此外尽早进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以清除体内大量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2)中医药治疗。百草枯中毒者会有消化道黏膜破溃疼痛,患者不能进食,可使用锡类散、白及粉等促进创面愈合,并鼓励患者尽早进食流质,以利于消化系统损伤尽早恢复。此外静滴血必净注射液以化瘀解毒,其以古方血府逐瘀汤为基础,主要成分为赤芍、丹参、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危重病及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等。此外鼓励患者尽早服用中药,以清肺散结,化瘀解毒药物为主,选药金银花、黄芩、鱼腥草、桔梗、瓜蒌、鳖甲、赤芍、川芎、当归、丹参、陈皮等加减,患者出院后带中药继续服用。(3)西药治疗。主要应用地塞米松、维生素C、依达拉奉、奥美拉唑、抗感染、补液利尿等,进行清除自由基、抑制免疫、抑酸等对症治疗。激素能提高机体对有害因子的耐受力,降低机体的反应性,还能阻断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肺内聚集、黏附,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及肺纤维化的形成,维生素C、依达拉奉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反应等,从而起到预防或治疗百草枯中毒后肺损伤的作用。
[1] Suntres Z E.Role of antioxidants in paraquat toxicity[J].Toxicology,2002,180(1):65-77.
[2] Dinis Oliveira R J, Duarte J A,Sanchez-Navarro A,et al.Paraquat poisonings: mechanisms of lung toxicity,clinical features,and treatment[J].Crit Rev Toxicol, 2008,38(1):13-71.
[3] Li S,Crooks P A,Wei X,et al.Toxicity of dipyridyl compounds and related compounds[J].Crit Rev Toxicol,2004,34(6):447-460.
[4] Tom Ita M,Oku Yama T,Ka Tsu Yama H,et al.Paraquat-induced gene expressioninratkidney[J].ArchToxicol,2006,80(10):687-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