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良 伍有才
(云南省马龙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马龙 655100)
山羊痘是山羊一种的烈性传染病,以发病率、病死率高、病程较长为特点,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03年传入马龙县后,成为养羊业的又一大威胁性疫病。
2003年3月11 日,山羊痘在马龙县首次发生,共3户羊群发病,6月以后在全县各乡镇爆发流行,全年累计有55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166个群体发病,发病群体山羊存栏7134只,发病6463只,自然发病率91%;病死3594只,病死率55.6%,病死率群体差异很大,为39%~100%(基本经过治疗),因病廉价出售1200余只,当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73.34万元。以后在各乡镇呈现小流行或零星散发的趋势,整体发病率下降、病死率仍然较高。
山羊痘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圆形或椭圆形。
山羊痘一年四季可发,不同性别、年龄的山羊都易感,羔羊病死率较断奶后羊高。通过直接或空气、昆虫、染疫物品间接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感染 。
潜伏期4~15 d,初期病羊鼻流浆液性鼻液,体温升高达39.8~42°,食欲减退或废絶,呆立或卧地;进而呼吸迫促,有时咳嗽,鼻、眼流脓性分泌物,额面浮肿,在四肢内侧、尾腹面、唇、乳房、肛周等无毛或少毛部出现粒栗、绿豆、蚕豆大小的圆形红色丘疹,迅速形成水疱,逐渐化脓,此期约10 d,痘疹表面干燥形成褐色坚硬痂皮,病羊消瘦,病程12~27 d。有的可表现肺炎症状。
从我们对临死前16只病羊的解剖情况看,除尸体消瘦和皮肤上的痘疹外,一般可见咽、气管粘膜充血,附浆液性分泌物,部分可见浅恢色小结节;继发肺炎时可见肺充血、出血、水肿、肝变等病理变化;个别胆囊肿大,其他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容易作出初步诊断。采痘疹制成乳剂,给未接种过羊痘疫苗的健康羊作皮内或静脉注射,若注射部位或全身出现典型痘疹即可确诊;也可采集病羊静脉血液,分离血清作凝聚沉淀及中和试验诊断。
山羊痘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发》的规定,病羊必须实行强制扑杀,以达到彻底消灭疫原的目的,但在实际中,因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财政状况、农民意识等诸多因素,很多地方难以实施,因此,开展经常性免疫是防控的关键措施。预防,因羊痘疫苗可引起少数妊娠母羊流产,每年应选择无妊娠母羊时期用羊痘疫苗于羊尾腹部皮内接种,断奶以上羊每只注射0.5 ml,哺乳羔羊0.3 ml。
笔者对羊痘病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广大兽医人员用欧孢美诺、头孢拉啶、羊痘清、痘疮5号、病毒灵等治疗,但治愈率在17%~45%,成本高,疗效差;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长期的治疗探索,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1)黄芪多糖注射液0.2 ml+板蓝根注射液0.4 ml/kg体重,2次/d肌注,连用5日,体温39℃以上时,配合青霉素治疗,累计治疗887例,治愈782只,治愈率为88.4%。
(2)自拟“清瘟透疹散”治疗236只,治愈214只,治愈率90.6%。“清瘟透疹散”组成:黄芪10g、,板蓝根10g,、升麻6g、葛根15g、牛蒡子6g、地肤子10g、甘草5g,成年羊1剂/d,水煎分2~3次侯温灌服,连用4~7d,体温较高时配合青霉素治疗,羊痘病病程较长,愈合一般须10~15d,以上2种治疗方法用药4~7 d后,不必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