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彩萍
(甘肃省张掖市畜牧管理站,张掖 73400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肉牛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主流。为了准确掌握张掖市基础母牛基本情况,为肉牛生产提供准确指导信息。以卡片登记方式进行调查,以县(区)为单位,组织当地畜牧兽医人员进行逐户登记,以村为单位进行一级汇总,以乡镇为单位进行2级汇总,县(区)畜牧部门进行3级汇总,形成张掖市总的基础母牛档案。详见表1。
表1 张掖市基础母牛统计表 单位:头
2010年底,张掖市牛饲养总量达到78.2万头,出栏23.56万头,存栏基础母牛32.1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4.22万头。详见表1。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张掖市65%以上的农户饲养肉牛,母牛占总饲养量的48%,其中:能繁母牛数占母牛总数的75%,母牛犊占母牛总数的25%,淘汰率为0.02%。母牛饲养量见表2。
表2 张掖市基础母牛饲养量 单位:头
张掖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黄牛冻配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西门塔尔对本地河西黄牛进行杂交改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张掖市存栏牛的95%以上为西门塔尔的二元杂种牛。但是随着代数的不断增加,杂交优势出现减弱趋势。近年来,张掖市采用国内外肉牛杂交理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引进皮埃蒙特、利木辛、夏洛莱等良种肉牛,大力开展肉牛三元杂交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确定了基本的肉牛生产杂交方案。张掖市每年引进奶肉牛冻精20万支,改良授配母牛10万头以上,年产杂种牛犊10万头,授配率、繁活率分别达到85%、95%以上。以西门塔尔、利木辛、夏洛来杂种后代为主的良种牛占到饲养总量的85%以上。
按照“见母必留”的原则,培育、保护基础母牛,以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风险共担、共筑诚信、促进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适龄母牛保险,探索建立基础母牛的保费补贴办法和保险制度,建立母牛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鼓励龙头加工企业与基础母牛养殖户(场)筹集风险基金的办法,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衔接机制,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据调查统计张掖市2008年适龄母牛23.59万头,2009年产犊11.37万头,产犊率为48.2%,2009年适龄母牛27.82万头,2010年可产犊12.3万头,产犊率均不到50%,为此,要紧紧围绕适龄母牛的标准化、规范化饲养管理技术、妊娠母牛的接产助产技术、犊牛的饲养管理与腹泻疾病防治技术、产犊母牛的母子分离与犊牛早期断奶技术、母牛的发情鉴定与人工授精技术、B超仪早期妊娠诊断技术、母牛繁殖疾病B超仪诊断技术和母牛繁殖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等主要内容进行培训,提高母牛产犊率,力争实现1年产1胎的目标,增加母牛的养殖效益。
由于目前母牛规模饲养成本高,大批的规模养牛户都以架子牛育肥为主,很少有规模养殖户规模饲养母牛,自繁自养的规模育肥户更少。目前已造成市场上架子牛和犊牛货源紧缺,与发展肉牛产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建设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要充分考虑基础母牛的生物学特性,扩大运动和发展空间。整合资源扶持养殖发展,在用地、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优先支持。
张掖市县畜牧业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分工,对基础母牛防疫、繁殖改良等信息建档立卡,加施耳标,逐步实现档案化、标识化、信息化管理。
省财政已安排畜禽良种引进保护扩繁专项资金,对饲养基础母牛养殖户 (场)实行冻精良种繁改补贴,张掖市县也要根据发展需要,安排专项补助资金,以保护和调动农户 (场)饲养母牛的积极性。利用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对符合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条件的基础母牛饲养户 (场)予以贴息补助。基本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农村扶贫资金要对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繁殖改良、小区建设、饲料机械购置、青贮窖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
根据各县(区)的饲养条件和牛种特征,选择1~2个遗传力较高的肉用性能指标作为该品系的群体建系标准,把60%的符合品系特征的母牛选为基础母牛核心群,进行种畜登记。同时,根据各品系核心群已登记基础母牛的群体特征,在所有西门塔尔供精公牛中选择与群体特征其相适应的公牛作为该品系的后备公牛,并通过配合力测定、后代表现、旁系鉴定等育种手段,选择该品系的种公牛作为供精公牛,实行该品系牛群的统一供精,最终在张掖市建成5个河西肉牛新品系,以确保改良效果。在本品系内选育1~2代的基础上,选择本品系优秀公牛进行横交固定以优化本品系。同时,在品系内群体特性遗传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品系间杂交,以优化本品种性能。
聘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为技术顾问,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指导,弥补基地建设中饲草资源开发利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国内外市场培育、做强品牌等方面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大畜牧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的培训力度,完成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300人次和农牧民群众培训5 000人(次)。选派技术人员在重点时段蹲点开展帮扶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做好信息引导、抓好具体工作。
加快推动基础母牛由粗放饲养向集约饲养转变的进程,积极推广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保持和提高母牛的生产性能。加强基础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繁殖成活率和群体质量。鼓励龙头加工企业采取订单、入股、合资经营、组建农民牧业合作社等形式,与基础母牛养殖户(场)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衔接机制,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基础母牛的发展。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建立基础母牛养殖基地,辐射带动散养户扩大基础母牛群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