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藏精”藏象理论探析*

2011-02-12 07:47郑洪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藏象肾精生殖

王 剑,郑洪新,杨 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各科诸多疾病均可“从肾论治”。本文从理论基础、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规律等方面探析“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

1 “肾藏精”的理论基础

1.1 “肾藏精”的“象”表征信息

1.1.1 系统结构之象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医贯·形景图说》曰:“肾有二,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其华在发,其充在骨。”《灵枢·本藏》曰:“肾合三焦膀胱。”由此可知,肾的结构不仅是腰之两侧的肾,还包括膀胱、三焦、骨、发、齿等,称为肾的系统结构。此外,男性睾丸功能与生殖直接相关,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肾的范畴,称之为“外肾”。

1.1.2 生理功能之象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其生理功能外在表象为:①肾精盛衰的外在表象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现象;②肾精盛衰的客观标志为齿、骨、发、天癸、髓(脑髓、骨髓)等。肾藏精充足,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表现为齿固、骨坚、发黑、髓充、天癸至而有子,壮而康健,老而不衰。

1.1.3 病理变化征象 肾藏精功能减退,其病理表现主要包括:①生长发育障碍:小儿可见发育迟缓,出现“五迟”、“五软”等症;②生殖功能障碍:男子表现为精少不育,女子表现为不孕、月经失调等;③脑髓、骨髓空虚: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神疲健忘、智力呆钝、骨髓空虚则生血不足、骨质疏松等。

1.1.4 阴阳五行应象 肾为五脏之一,其性属阴,为“阴中之阴”(《素问·水热穴论》)。肾在五行属水,《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通于冬气。”冬气具有潜藏主蛰之性,而肾也具有蛰伏、固摄、闭藏之特性,能藏精,故通于冬气,冬藏于精,则身体健壮,春不病温。

1.2 “肾藏精”的生理效应

1.2.1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肾所藏“先天之精”是胚胎发生的根本,所藏“后天之精”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先天和后天之精结合为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具备生殖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女子以“七”、男子以“八”为序,肾中精气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之根本:肾中精气充盛,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产生“天癸”,人体具备生殖能力;天癸竭,人体丧失生殖能力。

1.2.2 肾藏精生髓主骨 《医经精义》明确指出:“肾藏精,精生髓,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肾精盛衰直接影响骨的强弱,肾精充盛则骨髓生化有源,骨才能得到骨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

1.2.3 肾藏精生髓通脑 肾和脑经络相通,肾精生髓以充脑。肾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上联于脑。《医学入门·卷之首·明堂仰伏脏腑图》说:“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肾藏精,精生髓,髓聚而上通于脑,脑与肾关系密切,肾精充盈,则髓海得养,脑髓充满,神机运转如常。

1.2.4 肾藏精起亟、主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汪机注曰:“起者,起而应也。”起亟即起而应付紧急或急切的需要,相当于应变、应激功能。精是起亟的基础,肾藏精以激发元阳之气应变,方能主外。《灵枢·五癃津液别》说:“肾为之主外。”肾藏精治于里而主外,精盈神旺则能起亟应变,调节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防御外邪,维护机体健康。

2 “肾藏精”的生物学基础

2.1 肾藏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生髓充脑、养骨且起亟、主外,而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防御以及维持机体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NEI网络反映了中医“肾藏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功能。

2.1.1 调节生长发育、生殖 下丘脑是NEI网络的调节中枢,通过所产生的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各种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靶器官的功能活动,其中促激素可调节相应靶腺(如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的分泌功能,并经靶腺激素间接调节某些器官的生理功能。同时靶腺产生的各种激素又经血液环流,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反馈影响垂体及下丘脑的功能活动。NEI网络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节体内多种激素的分泌,进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2.1.2 维持脑与骨骼正常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TH)在哺乳类动物脑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孕母存在甲减,由于母一胎TH转运的减少,胎儿脑发育将受到一定的影响[1]。下丘脑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均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作用于甲状腺,以及甲状腺自身的某些病变,最终都会导致TH分泌减少,若发生在胚胎期或婴儿期,会严重影响大脑和身体生长发育,成为痴呆侏儒,称“呆小病”或者“克汀病”。NEI网络中的多种内分泌激素均可调节骨骼的生长,如生长激素(GH)、降钙素(CT)、甲状腺激素(TH)、甲状旁腺激素(PTH)、雌激素(E)、雄激素(A)、糖皮质激素(GC)等[2]。

2.1.3 防御、维持机体稳态 NEI网络依靠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传递信息,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胸腺轴以及细胞信号转导调控,对机体各种内外环境刺激进行整体调节防卫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之间依靠第一信使(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传递信息,引起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cGMP、IP3、DG、Ca2+)、第三信使(c-fos、c-jun)等变换,进而引起细胞一系列生理反应,进行整体调节防御反应,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3]。

2.2 “肾藏精”的遗传学基础

2.2.1 肾藏精与DNA DNA承载着所有遗传信息,通过DNA复制传递给子代,成熟的精、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中的DNA包含了来自于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DNA稳定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中心,在体外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DNA修复通路正常,细胞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分化,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保证DNA的正常遗传和机体的自稳态[4]。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与DNA在来源、维持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与生殖、维持机体自稳态等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类似于DNA上的碱基对或是碱基序列上所蕴含的遗传信息。

2.2.2 “肾藏精”与中心法则 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都需要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的分裂、分化。而中心法则的实现过程正是遗传物质倍增(DNA的自我复制)、传递(由 DNA到RNA的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由 RNA到蛋白质的翻译)的过程。上述生理过程归根到底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基因表达决定了蛋白质的生产情况,从而决定了机体的生理变化情况。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基因表达过程具有某种相关性,中医“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理论是以宏观方法揭示出来的“中心法则”[5]。

2.3 “肾藏精”与干细胞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而现代医学认为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定向分化”揭示了生物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基本生命规律,二者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说明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质。因此,沈自尹等[6]提出“肾所藏之精可相应于胚胎干细胞以及其他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成体干细胞,干细胞具有先天之精的属性”的新学术观点。干细胞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出现损伤或刺激时才会被唤醒(激活),其“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都需要合适的微环境,尤其是定向分化微环境起决定性作用。而“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藏象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肾所藏之精平时是藏而不露的,处于沉默状态,应变而起发挥生理效应。沈自尹等[7]研究表明,补肾益精之淫羊藿总黄酮(EF)可显著上调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GFBP)、神经生长因子(NGF)等促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激活微环境,从而激活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并迁移归巢。

3 “从肾论治”的临床应用规律

3.1 痴呆

中医所指的“脑髓”,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是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营养因子;脑内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神经元大量萎缩和丢失而造成“髓海不足”,可引起认知功能下降进而可发生痴呆,故中医可用补肾填精益髓的中药来治疗,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同时抑制神经毒素的生成,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元存活与再生[8]。

3.2 骨质疏松症

肾藏精生髓主骨,肾精盛衰直接影响骨的强弱,肾虚精亏、髓减骨枯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本质,故中医可用补肾填精、益髓壮骨法防治骨质疏松症。补肾中药可通过MAPK信号途径,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9],增加 Cbfa1(Runx2)表达而显著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10、11];在转录、翻译水平下调骨组织PPARγ2的表达,明显抑制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同时促其向成骨细胞分化[12]等,从而促进骨形成,防治骨质疏松症。

3.3 早衰与衰老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补肾填精中药复方可降低细胞衰老相关基因 P53、P21、P16转录与表达水平,延缓W I38细胞衰老,促进细胞进入细胞周期[13]。补肾可以影响胚胎干细胞 CRL-1825增殖、衰老等生命活动,并与 Wnt、Oct4、CDKN2a(p16ink4A)等基因相关[14],肾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补肾填精中药可通过延缓细胞衰老来延缓人体衰老。

3.4 不育、不孕

肾主藏精而为生殖之本,肾精亏虚则生殖之精匮乏,精卵生成障碍,从而导致不育不孕,中医可用补肾填精法治疗。杜鹏[15]等研究发现,补肾填精中药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性腺轴的功能,改善睾丸血供,增加睾丸局部雄性激素浓度,促进睾丸生精细胞生长发育,调节神经递质促进精子发育及促进前列腺、精囊腺分泌功能等综合作用,进而提高精子质量;亦可能通过作用于顶体内外膜上的相关受体,从而调节精子顶体酶活性,从而治疗不育。李新玲[16]等研究发现,补肾填精中药养精促孕汤可通过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改善内膜血流,调整黄体期的内分泌功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而提高妊娠率,治疗不孕。

4 展望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经历代医家、学者不断发展,日益完善。现代医学NEI网络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肾藏精”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功能,中心法则是中医“肾藏精”理论的遗传学基础,而 DNA和干细胞则分别在分子、细胞水平揭示了“肾精”的生物学本质;“从肾论治”相关疾病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目前也已达到基因、干细胞水平,但“肾藏精”如何调控基因差异表达、干细胞定向分化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随着中医古籍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的发展,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组学时代”,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机制将被逐渐深入揭示。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三大组学以及各种调控途径的信息偶联整合,获得“肾藏精”和“从肾论治”相关疾病生理、病理过程的基因表达调控图、全局信号网络图和标志性代谢图等系统生物学结果,将为系统地阐述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和生物学基础,揭示“从肾论治”肾虚精亏相关疾病的生物学机制,为临床防治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1]苏青,罗敏.甲状腺激素对脑发育的重要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3,19(5):339 -340.

[2]陈永,周平,张婵,等.从内分泌学解释中医的“肾主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3):350-352.

[3]马淑然.中医学肾脏调控理论探讨及“肾应冬”调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49.

[4]孙玉文,许爱琴,冯全生,等.从机体自稳态探讨肾精本质与DNA 调控[J].四川中医,2008,26(10):43 -45.

[5]田进文,孙奉雷,石巧荣.中心法则与肾藏本质[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1):17 -19.

[6]沈自尹,黄建华.从淫羊藿激活内源性干细胞探讨“肾藏精”的科学涵义[J].中医杂志,2010,51(1):8 -10.

[7]沈自尹,黄建华,吴斌,等.淫羊藿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3):251 -254.

[8]李林,魏海峰,张兰,等.中医“肾生髓,脑为髓海”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7):1397 -1400.

[9]刘尚全,杨颖,周丽斌,等.淫羊藿苷逆转地塞米松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及其机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3):218-221.

[10]王和鸣,王力,李楠.巴戟天对 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3):16 -20.

[11]王和鸣,王力,李楠.巴戟天对 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Cbfa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6):22-26.

[12]金明柱.糖皮质激素诱导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PPARγ2与 TGF-β1/Smads的 mRNA 及蛋白表达[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4.

[13]胡兵,安红梅,史云峰,等.补肾填精复方对 WI38细胞周期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2):35-38.

[14]胡兵,沈克平,安红梅.细胞衰老与肿瘤治疗及中医肾理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5):8 -9.

[15]杜鹏.补肾填精法对男性不育患者顶体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2.

[16]李新玲,张晋峰,徐润英.补肾填精中药对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4):92-93.

猜你喜欢
藏象肾精生殖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愿人人享有生殖健康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将“肝系”一词纳入中医术语体系的建议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五子衍宗丸改善肾精亏虚证大鼠精液质量及机制研究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