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畜血吸虫病防治

2011-02-12 04:16林矫矫胡述光刘金明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血防血吸虫血吸虫病

林矫矫,胡述光,刘金明

(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国家防治动物血吸虫病专业实验室 农业部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 200241;2.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长沙 410005)

1 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905年美籍医生Logan在湖南常德广德医院1名18岁渔民中发现中国首例血吸虫病病例。但据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男尸的尸体检查结果表明,血吸虫病在中国至少已流行2100多年。建国初期,日本血吸虫病曾在中国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云南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和上海市等12省(市)区454个县(市)、区流行,全国有血吸虫病人1100多万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50多万,有一亿人受该病威胁,有血吸虫病牛120万,钉螺面积148亿m2[1,2]。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中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疫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毛泽东同志在《送瘟神二首》诗词后记中写道:“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该诗词里所描述的“千村霹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解放前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1955年冬成立了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定》,并把防治血吸虫病列入全国农业发展规划。国家及各流行省、市、区、县先后成立了血防专业机构,组建了血防专业防治队伍。疫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送瘟神”的血防高潮。组织全国科研大协作,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科研与防治结合,为中国血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12个流行省(市)区中已有广东省、上海、福建省、广西省、浙江省5省(市)区在全省范围内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至2008年底,全国454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265个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有97个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尚未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疫情也大大减轻[3]。全国血吸虫病人数从解放初期的1100多万人下降至41.3万人。钉螺面积降至37.2亿m2。全国以行政村为单位,都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人、畜感染率<5%),其中四川和云南2省都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人、畜感染率<1%)[4]。血防工作取得的成果有效地保护了疫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疫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些原来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疫区,现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有的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地区,如江苏省的昆山市,解放前因血吸虫病流行造成家破人亡的“无人村”就有100多个,1955年征兵时全县应征青年3427人,体检发现血吸虫病病人2829人,感染率高达82.6%。解放后,昆山市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从1973年起,就没有发生过急性血吸虫感染,建设日新月异,已多次被列为中国经济百强县的榜首[3]。

2 家畜血防在中国血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本血吸虫的易感宿主包括人、牛羊等家畜及小家鼠等野生动物,涉及40多种哺乳动物。家畜感染血吸虫,不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更为重要的是,患病家畜粪便是中国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家畜血吸虫病流行,就不能最终在中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

1979~1982年许绶泰教授等在目平湖(西洞庭湖)草州进行了5次野粪调查,总计查到野粪5017份。其中畜粪为4996份,占总数的99.58%,人粪只占0.42%,畜粪中牛粪占87.1%,猪粪占3.71%,羊粪占8.51%,犬粪占0.02%。阳性野粪中99.8%属畜粪,其中阳性牛粪占87.8%。199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在云南南涧县试区调查野粪348份,其中黄牛粪151份,占43.1%;马属动物粪60份,占17.1%;猪粪100份,占28.5%;山羊粪30份,占8.5%;人粪7份,占2%。野粪中畜粪占98%,共查出阳性粪便31份,感染率为8.85%,全部为畜粪,其中阳性黄牛粪占阳性粪的83.87%。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在安徽省东至江心洲进行的野粪调查中,发现野粪中牛粪占99.5%,羊粪占0.5%[1]。流行病学调查还表明,牛血吸虫病感染率与人血吸虫病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如1980年江西省进贤新和村村民的感染率为11.7%,而耕牛的感染率为26.3%;同年湖南省君山农场七分场居民的感染率为22.4%,黄牛的感染率为42.2%;1988年安徽省东至江心州村民感染率为22.4%,同期黄牛感染率为92.2%,水牛为27.0%。郭家钢等在江西省永修县选取2个单元性强、环境条件相似、人群及耕牛感染率接近的行政村进行对比试验,连续3年对干预村所有人群和所有小牛都进行治疗,而对照村只对人群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干预村比对照村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减少70%。以上这些都说明,家畜,特别是牛在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和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家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对早日在中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早在1955年,吴光、刘瑞三教授在中央卫生部成立医学委员会血吸虫病研究会会议上指出,在防治血吸虫病的实践中,如果只抓人的防治而忽视牛血吸虫病的防治,要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是不可能的。1956年在南方血吸虫病全国会议上,许绶泰教授力陈家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防治血吸虫病有三大战场,即人的、钉螺的和家畜的。只重视前两个战场而忽视乃至无视后一个战场,势必影响整个血防工作的进展[1]。

3 中国家畜/农业血防历程

5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血防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采用了4种主要的防治对策[1]:第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期,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了以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对策,包括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灭螺,查治病畜,加强粪便管理等技术措施。在水网型流行区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广东省通过围垦和对低洼有螺地带的改造,消灭了大量钉螺、降低了有螺面积。广东省、上海、福建省和广西省4个省(市、区)及一大批县(市、区)先后达到了基本消灭和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但这一策略无法在长江洲滩、洞庭湖、鄱阳湖等江湖洲滩型流行区实施。第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吡喹酮的问世和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启动,实施了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地带灭螺的防治策略。通过这一策略的实施,全国病人总数从163.8万减少到2001年的82万,下降了48.74%,病牛数下降了47.08%。浙江省于1995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防治实践也表明,以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虽可有效地控制疫情,但不能控制重复感染和难以巩固防治效果。第三,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业部在湖北省潜江市设立试点,探讨提出了“围绕农业抓血防,送走瘟神奔小康”的农业血防工作新思路,实施了以“四个突破”为主的农业综合治理策略,把灭螺防病与农业生产开发有机结合,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促进了疫区社会经济发展。第四,21世纪初,由于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局部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有所回升,钉螺扩散明显。在此情况下,2005年国务院提出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根据这一策略,农业部实施了重疫区村综合治理、以机耕代牛耕、沼气池建设和畜源性传染源控制等“四大工程”,在血吸虫病重疫区村,通过项目带动,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环境改造和村容村貌建设相互衔接,生产开发和灭螺防病有机结合,促进疫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随着农业血防策略和防治任务的变化,农业血防工作经历了“耕牛血防—家畜血防(动物血防)—农业血防”三个发展阶段。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之初,当时农业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查治耕牛,保护家畜的使役能力。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各地相继成立了耕牛血防调查小分队,经过几年的摸底调查,基本摸清了疫情。据1958年统计,全国有病牛约120万头,受血吸虫病威胁的牛约500万头。同时,农业部门和水利部门密切协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钉螺孳生环境。

家畜血防时期农业部门的工作对象从耕牛扩大到所有易感家畜,工作任务不仅是保护家畜健康,更重要的是减少病畜排出的虫卵对污染的环境,有效控制畜源性传染源。在这一时期实施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各省农业血防部门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对疫区牛、羊、猪、马、犬等家畜进行全面调查,并采用人畜联防、扩大化疗的方法,有效降低家畜感染率,遏制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随着传染源控制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地方野生动物传播血吸虫病的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此,提出了“动物血防”新概念。这一时期,农业部门的血防工作任务成倍增加,农业血防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开创了人、畜血防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化疗、同步检查考核、同步总结表彰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连续几年洪涝灾害,加之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原来集体所有制推行的一些灭螺防病方法难以为继,而新的方法又在探索和完善之中,因此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回升。1989年9月,武汉市杨园地区2300多人发生急性血吸虫病。面对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于1989年底及时在江西省南昌召开了湖区五省省长血防工作会议,发出了“万民齐动员,再次送瘟神”的号召。会后,农业部在湖北省潜江市设立试点,探索、确立了农业血防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灭螺防病与生产开发有机结合的农业血防综合治理工作经验。农业部门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省结合“三农”工作,大力推行水改旱、水旱轮作,开挖精养渔池,实行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开展人畜同步化疗等灭螺与灭源相结合的农业综合治理措施,开创了以实施“四个突破”为主体内容的“围绕农业抓血防,送走瘟神奔小康”的农业血防工作新局面。

由于血吸虫宿主和传播环节多,加之长江流域和山丘型地区自然环境因素复杂,防治难度大,21世纪初,局部地方疫情又有所回升。为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国务院于2004年初重新成立了血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增加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农业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提出并实施了农业血防 “四大工程”,促进农业血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4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内外寄生虫学者通过现场调查,初步了解了中国部分地区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及感染宿主种类,并认识到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及危害的严重性,但大多文献仅为临床报告。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血防科研工作,组建了国家和各流行省血防专业机构,组织全国科研大协作,坚持科研为防治服务,科研与防治结合,以科学研究指导防治实践,根据科学依据制定防治对策,为中国血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中国血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1 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1]系统开展了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物学、生态学等研究,查清了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疫情、流行因素、特点和规律及钉螺的分布,并根据地理、地貌特征及流行特点将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为水网型、山丘型和湖沼型3种不同类型流行区,阐明了家畜及野生哺乳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防治进程的推进,及世界卫生组织防治策略的调整,在不同时期提出和实施了不同的防治策略,如防治初期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以化疗为主的疫病控制策略,2004年以来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等,为中国血吸虫病的有效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三峡建坝、南水北凋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等水利措施的实施,及气候变暖等可能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进行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开展了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模型研究,为血吸虫病疫情的预报预警提供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试点工作基础上,针对血防工作的主战场在农村,血吸虫病危害的主要对象是农民,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家畜,提出了“围绕农业抓血防,送走瘟神奔小康”的血防新思路,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把血防工作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技术措施,如在有螺稻田推行水改旱和水旱轮作,在有螺低洼地带挖塘养殖,通过一些农业、水利、林业项目的实施,改变钉螺孳生环境,达到消灭中间宿主钉螺的目的。在疫区实施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粪便无害化处理、发展养殖血吸虫非易感动物、限养易感动物等控制传染源的措施等等。以上各项措施的实施,收到了消灭钉螺,降低人畜感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效果,保证了血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2 诊断技术研究 几十年来,国内先后建立了直肠粘膜检查法(家畜用)、沉淀集卵和尼龙绢集卵涂片检查法、粪便虫卵孵化法、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粪便棉析毛蚴孵化法等技术,改进了Kato-Katz法,有效地提高了病原诊断的检出率。建立了检测特异性抗体的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环卵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乳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技术,检测循环抗原和免疫复合物的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抗-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及胶体金试纸条法等人、畜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技术,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缩短了检测时间。并在不同时期单独或联合(如应用一种血清学方法初筛,再用一种病原学方法确诊等)应用于人畜血吸虫病的检测诊断,为了解掌握疫情,做好防治工作的计划、实施,化疗对象的确定和防治效果评估等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粪便棉析毛蚴孵化法和间接血凝法已列为家畜血吸虫病诊断的国家标准,为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近几年,一些实验室开展了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筛选、鉴定、表达等研究,并把重组抗原作为诊断抗原用于血吸虫病的检测,以提高诊断技术的特异性、敏感性,同时有利于诊断抗原的大量制备和标准化。积极探索血吸虫病的核酸检测技术,期望能用于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构建诊断试剂盒,摸索标准化的试剂生产条件和试验条件,为诊断技术的现场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4.3 治疗 先后开展了二硫基丁二酸锑钠、青霉胺锑钠、锑—273、血防846、敌百虫、硝硫氰胺、硝硫氰醚和吡喹酮等家畜和人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药效、制剂、治疗剂量、毒理、药理等研究,并在不同时期推广应用于人和家畜血吸虫病的治疗,对控制病情和疫情,保护人畜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应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具有高效、低毒、价廉、使用方便等优点,是目前人畜血吸虫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该药,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广泛使用。无论在个体治疗,或是在群体化疗上,吡喹酮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进程。

中国科学家还研制了有效的口服预防药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可用于血吸虫病的早期治疗,预防急性血吸虫病发作[2]。

4.4 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

4.4.1 疫苗的探索 虽然已有较理想的治疗药物吡喹酮,但由于重复感染现象严重,防治实践已表明,单靠药物治疗不能最终在中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因此,发展高效、安全的抗血吸虫病疫苗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国内先后探索了日本血吸虫的死疫苗(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抗原,单一分子的虫体抗原)、活疫苗(辐照或化学致弱的血吸虫尾蚴/童虫苗,异种虫体苗)、抗独特性抗体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人工合成肽苗等。至今,在所有研制的疫苗中,辐照致弱的血吸虫尾蚴/童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最高,但由于虫体来源,保存运输,安全性等问题,该种疫苗难予在现场中应用[1]。其他几种疫苗仍未能获得稳定的高保护效果。基因工程疫苗是今后一段时期血吸虫疫苗的研究重点。目前国内已克隆鉴定了数十个血吸虫抗原基因,获得能诱导较高免疫保护作用的家畜用基因工程苗,但还不能应用于现场,还需继续加强新的保护性抗原基因的筛选,以及多价疫苗、免疫佐剂和免疫程序等研究,进一步提高基因工程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并争取早日在家畜中得到应用。

4.4.2 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等防治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家已率先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的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功能注释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5,6]。应用芯片技术、消减技术、比较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开展了血吸虫期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的研究[7-9];应用RNA干扰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芯片技术、分子免疫学技术等开展了基因的功能、作用及调控机制等研究[10]。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血吸虫发育生物学知识,为深入探讨血吸虫的生长发育机制,分离鉴定血吸虫生长发育关键分子,进而为筛选新的血吸虫疫苗侯选分子、新药物靶标、新诊断抗原等提供基础。

应用分子免疫学技术、基因敲除技术等对抗血吸虫感染机制、免疫病理机制等作了诸多有益的探讨。应用分子免疫学技术、芯片技术、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基因敲除技术等探讨血吸虫感染建立与维持的机制,免疫逃避机制,阐明血吸虫生长发育机制,发现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新理论和新思路。

5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面临的难点与挑战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但防治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1 中间宿主钉螺难以消灭,且有扩散的趋势 目前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湖沼地区和高原山区,由于受到环境、水位、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水网地区和山丘地区创造的一系列有效的灭螺措施在这一类地区无法实施,钉螺难以消灭。同时,由于受洪涝灾害及退田还湖等的影响,钉螺有扩散的趋势。

5.2 保虫宿主种类多,传染源控制难 在中国,除人之外,还有40余种家畜、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可感染和传播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的产卵量也明显大于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其他血吸虫,家畜特别是牛,是中国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由于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传染源控制十分困难。

5.3 重复感染严重,现有的防治技术不能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虽然有高效的治疗药物吡喹酮,但治疗后的人、畜因生产、放牧等再次接触疫水,重新得到感染,难以阻断该病传播。

5.4 已控制或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地区疫情不稳定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63个传播控制县、市中,有21个螺情、病情出现回升,占33.33%。在7个未控制传播省的150个传播阻断县、市中,有16个疫情回升,占6.15%。

5.5 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变化给血吸虫病防治带来新的挑战 三峡建坝、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全球气候变暖,人畜流动增大,血防机构、队伍削弱等都给血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5.6 血防科研亟待突破 要加强新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血吸虫病流行现状、特点调研,并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对策。

建立更为敏感、特异、简便、价廉的诊断试剂盒,及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的诊断检测技术。

亟待家畜用疫苗、新治疗药物和药物新制剂的研制与开发取得突破。

需加强血吸虫病原分子生物学、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等基础研究,为防治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6 对今后血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6.1 要继续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血防工作机制 血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血防工作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把血防工作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保障血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坚持人畜同步,综合治理。

6.2 要继续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地科学防治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范围广,不同类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流行特点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都不一致,应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当地的综合防治措施。目前,中国大部分流行区都已达到了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高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吡喹酮的大规模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武器。然而,要冲刺下一阶段的目标,即根除血吸虫病在中国的流行,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及相关技术,要继续加强血防科研工作,研究提出防治新思路、新技术,研制开发防治新产品,为早日送走瘟神提供科技支撑。6.3 要继续坚持依法防治及血防工作的科学管理 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血防工作,先后颁布了《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了《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有力地促进了血防工作,要加强宣传、贯彻、落实,加大执行力度,强化科学管理,为血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6.4 要充分认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控制受到生物、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中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制定防治目标要遵循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控制规律,不能脱离流行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要坚持实事求是。

7 结语

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送瘟神二首》光辉诗篇,回顾中国血防5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既为血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同时,更要坚定信心,以科技创新与进步促进血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早日在中国送走瘟神而努力拼搏!

[1]李长友, 林矫矫. 农业血防五十年[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10 .

[2]王陇德.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与展望[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

[3]郑江.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 27(5): 398-401.

[4]郝阳, 郑浩, 朱蓉, 等. 200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6): 521-527.

[5]Hu W, Yan Q, Shen D K, et al. Evolutionary and biomedical implications of a schistosoma japonicum complementary DNA resource[J]. Nat Genet, 2003, 35(2):139-147.

[6]Zhou Y, Zheng H, Liu F, et al. The Schistosoma japonicum genome reveals features of host-parasite interplay [J].Nature, 2009, 460(7253): 345-352.

[7]Cheng G F, Lin J J, Feng X G, et al. Proteomic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between the mate and female worm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after pairing[J].Proteomics, 2005, 5(2): 511-521.

[8]Jiang W, Hong Y, Peng J, et al. Study on differences in the pathology, T cell subsets and gene expression in susceptible and non-susceptible hosts infected with Schistosoma japonicum[J]. PLoS One, 2010, 5(10):e13494.

[9]Wang X, Gobert G N, Feng X, et al. Analysis of early hepatic stage schistosomula gene expression by subtractive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library[J]. Mol Biochem Parasitol,2009, 166(1): 62-69.

[10]Cheng G, Fu Z, Lin J, et al.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small interference RNA-mediated gynaecophornal Canal protein silencing in Schistosoma japonicum[J]. J Gene Med, 2009, 11: 412-421.

猜你喜欢
血防血吸虫血吸虫病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送瘟神记》
血吸虫的种类:并非固定不变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学校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血吸虫并非“吸血虫”
大、小鼠来源32 d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健康教育对血吸虫病患病因素的影响分析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