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英 韩 涵 马秀梅
(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262100)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马建英 韩 涵 马秀梅
(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262100)
我院自2008年以来对160例病人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由于我们对透析病人进行了仔细观察,在病人心理护理方面做得较好,使病人在接受治疗和恢复方面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组160例病人,年龄12~83岁;男89例,女71例;12~30岁28例,31~50岁72例,51~70岁40例, 71岁以上20例。透析后进行肾移植12例,现仍存活56例。透析时间最长者52个月。
本组在接受透析治疗时无死亡病例,12例接受了肾移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从保守治疗到血液透析治疗的过渡时期,病人常常出现绝望与希望并存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因保守治疗无效而产生绝望,表现出沮丧、忧郁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经诱导透析后病情出现转机,患者精神上愉快起来,似乎看到了美好前景,表现为开朗、兴奋、情绪高昂。这两种心理反应是求生欲望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也是我们开展心理护理的突破口。从这一心理入手,首先是稳定患者的情绪,以温和婉转的语言给予积极疏导,讲述以前透析病人中顽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事例,激励他们热爱生命,做生活的强者,树立与疾病作长期抗争进而战胜疾病的信念。
透析“并发症”的出现造成患者产生怀疑的心理原因:诱导期透析患者往往由于疾病自身的原因而出现严重胃肠症状、心律失常、出血等,在短期内得不到缓解,致使患者出现越透析越重的错觉,误认为是透析的并发症,这样势必怀疑透析的治疗效果,从而产生厌恶、逆反等消极情绪而影响透析疗效。这时应首先做耐心的解释工作,说明造成这些反应的原因,以解除他们对透析的怀疑心理。讲解有关的透析知识,增强对透析治疗的认识。介绍透析疗效好的病人情况,以起到良性刺激,消除顾虑,配合透析治疗。
期望值过高引起病人失望心理的心理护理:患者经过一段时期的透析后,病情好转,食欲增强,自我感觉良好,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以为不久便可脱离透析。但病人在经过延长透析间隔时间、减少透析次数的尝试后病情再次恶化,不得已重新正规透析。患者经过这一尝试后,思想波动很大,再度陷入失望与悲观之中。针对患者这一心理,我们围绕增强病人的信心和勇气来开展心理护理。首先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疾病,讲解肾移植后的好处,遵医嘱按时透析,等待时机行肾移植。
解决病人长期透析出现依赖与侥幸心理:长期透析患者感到自己由一个家庭和社会的主人变成了一个废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生命必须借助机器和他人帮助才能得以维持。需透析来延长生命,心理上难以接受,意志力下降,对饮食控制不当,结果造成水分在体内积蓄,尿毒症毒素刺激,病情迅速恶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进行现场说教使其明白,为了减少毒物和水分在体内蓄积,必须适当限制食物的摄入。透析只是间歇性治疗,而饮食治疗则是持续性的。
及时疏导因家庭经济负担使患者出现的绝望心理:病人家属在患者患病初期都很关心,病情稳定后需长期透析来维持生命时,家庭经济发生危机,家属逐渐怨恨这种生活,对患者态度逐渐冷淡,引起患者对家属产生敌对情绪。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向家属讲解尿毒症的转归,使其对该病有充分的认识,向病人讲述保持情绪稳定的益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寻找劝导途径,及时疏导,以解除彼此心理的隔阂。
总之,我们在观念上应该由过去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现在的社会医学模式,这样才能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身心痛苦得到缓解。
2010-09-19)
·成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