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香花 尤昭玲
1.北京世纪坛医院,100038
2.湖南中医药大学
论不孕症从心佐治
尹香花1尤昭玲2
1.北京世纪坛医院,100038
2.湖南中医药大学
不孕症是世界性共同关注的疑难病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妇科疾病的一种结局或后遗症。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的疗效显著,在助排卵、调经、改善黄体功能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在病因上,大多数医家认为多与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有关;而在脏腑上,则多认为与肾、肝、脾关系最为密切。然笔者在临床及理论研究中体会到,随着生存环境的复杂化,疾病的复杂性、顽固性逐渐显现,不孕症的治疗仅从肝脾肾论治已不能取得预期疗效,或疗效不巩固。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脏腑理论,在调脾疏肝补肾的同时,从心佐治不孕症,更能发挥预想不到的奇效,故撰此文,以商同道。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五脏六腑之所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类经》中提到:“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随心所使也。”心神通过统领脏腑,主持血脉,以调节各脏的功能活动及维持各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志变化。张景岳曰:“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女科经纶》更引虞天民云:“妇人百病皆自心生”。而在不孕症中,情志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上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不孕症心理四部曲”,表现为早期焦虑——意外或惊讶——愤怒或挫折感——抑郁或烦恼。喜乐过度,可致心神受伤;悲忧太过,则致心气暗耗,故《内经》云:“忧恐惧则伤心”、“忧愁思虑则伤心”。因此,不孕症患者常伴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易悲、易怒、喜泣无常等症状。而长期忧虑、抑郁或恐惧不安等不良精神心理因素的刺激,可通过神经传入大脑,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阻碍激素分泌,抑制卵巢排卵。在西医学中,有“心因性不孕症”之病名,顾名思义,就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不孕症。因此,临床上在疏肝、健脾、补肾的同时,应益心气,或滋心阴,或泻心火,或宁心安神。我们在临床上喜用石斛、莲子心、合欢皮、珍珠母、生龙骨、牡蛎、茯神、淡竹叶、桑叶、夜交藤等治心药物。
“女子无子,多因经候不调”,而月经的主要成分为血。《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心气充沛,气行血行,血液才能在脉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因此,脾胃肾先后天共同化生血液,由肝所藏,脾所统,心所行,方可融会贯通,发挥其正常生理作用。因此,妇女胞宫、冲任须依赖血的濡养滋润,方可受孕。同时,“胞脉者上系于心”,《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据此,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为心包至胞宫的经脉,是心气下达胞宫的路径,心血心气能畅利下达胞宫时则孕育正常,反之则产生胞脉闭塞,则可能发生不孕之病症。如有医家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原因不明之不孕,患者临床表现既有心烦、失眠、口腔溃疡、咽干、面部痤疮等一派“心火”之征象,同时又有素体畏寒、手足不温、腰背冷感、便溏等一派“下寒”之表现,作者辨证为“寒热错杂”证,而张仲景本为“心下痞”所设。据此,是否可以推测:此之“心下痞”既可以影响脾胃之气机升降功能,在女子也可影响胞脉、胞宫之通路以致不孕,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临床上,我们常选用一些入心经的药物,特别是入心经血分的药物,如琥珀、当归、赤芍、血竭、合欢皮、淡竹叶、桑叶,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人体乃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间功能密不可分,互根互用,又总统于心之调节。不孕症之病因病机,前人常从肝脾肾论治,因为肝藏血,喜疏泄,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冲任调和;脾主健运,司统血,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功能正常,则气血充沛,冲任得养;肾主藏精,乃先天之本,主人体的生殖功能。在五行上,心乃肝之子,脾之母,肾之我克之脏,肝、脾、肾三脏功能变化,必通过母子关系、生克关系直接影响到心的功能;心的功能变化,也必通过五行关系影响到肝、脾、肾。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都依赖肝血的充养,而胞络之系上通于心。而妇女最易伤血,“血常不足,气常有余”;阴血暗耗,心失血养,肝失血涵,心火偏旺,肝火偏亢,心为肝之子,子病累及母,心肝二火最易交炽为病,扰乱神明。所以在不孕症临床中应重视心肝两脏在调节妇女精神神志中所起的作用,在辨证上有肝火旺者,必兼清心火。如心阴暗耗,心火偏亢,易伤及肾气,引动肾火,以致心火亢盛于上,肾阴不足于下,可导致心肾不交。患者可表现为不孕,月经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夹有小血块,色深红,黏稠,面色暗淡,夜寐不宁,头晕,大便干结,腰酸等症,此时应交通心肾。心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心主血脉与神志,脾主生血、统血与藏意。因此,血脉的运行,藏神功能的发挥与脾(胃)关系甚密,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若思虑过度,不仅伤及于脾,且暗耗心血,心脾两伤,则心火炽盛,旺于血脉之中,或脾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血虚而心无所主。因此,我们在临床上治疗不孕症,常常心、肝、肾三脏同治,清心调肝补肾而治不孕。常用的基本方如下:生地黄、熟地黄、桑寄生、菟丝子、夏枯草、莲子心、珍珠母、夜交藤、淡竹叶、泽泻、桑叶、生龙骨、牡蛎、枣皮、郁金、香附、甘草。
中医妇科历来都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妇产科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孙思邈曾谓:“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明·薛己《薛氏医案》曰:“妇人性情执著,不能宽解。”《灵枢·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岂有不听者乎?”这段精彩的论述展示了中医的心理疗法的实施,这种疗法现代心理学称为语言开导法。无数的临床实践表明,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心态往往对疗效产生很大影响。临床上,由于病人群体情况复杂、文化修养不同、性格气质各异,或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程度不一,因而治疗心态也有所不同。治疗心身疾病必须重视对患者治疗心态的审察和调整,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积极性来配合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理瀹骈文》所言:“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同时在临床中应重视医生的言谈举止对病人产生的影响。明代医家李中梓即告诫医生必须“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医生谨慎的言谈与端庄的举止可起到祛病愈疾的心理治疗作用。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发现,有不少患者对医生的言语动作特别关注,往往以此作为了解自身疾病的一面镜子,从中去揣测预后之吉凶。因此,临证中我们应视患者如亲人,以和蔼的态度面对病人,用耐心倾听病情,使患者如坐春风,最大限度地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根据病人的性情和特点而加以解说和开导。
201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