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芝贵
(安徽省滁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滁州 239000)
近年来,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提升,加上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畜禽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但为了提高产量,人们用尽了种种办法和措施,提高畜产品的数量,但天然绿色畜产品却成了奢侈品。近几年,人们关注人兽共患病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疫情的威胁,了解了违规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提高了对肉品安全的防范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畜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加。现在,畜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支柱产业,正处于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型阶段。畜禽养殖也由单一、粗放型逐步转向规模化、标准化。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出现了许多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情况:(1)非法添加非饲料添加剂。如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使用违禁兽药等行为时有发生。(2)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处理不当。畜禽产生的粪尿等排泄物数量巨大,加上不少地方缺乏乡村整体发展规划,养殖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防控关系到畜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更事关人类健康安全。发展生态养殖,保障畜产品安全,是畜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以养鸡为例,由于常年饲养造成鸡舍内病原体数量、种类逐年积累变异,对畜禽的危害程度逐渐加剧。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个10 000只鸡的规模养鸡场每天排泄粪便量可达1 t;1头猪年均排泄粪便量可达2.1 t;冬季或处于高寒地区的畜禽舍,因很少通风,病原微生物每立方米高达900万个以上。另外,病毒的变异造成传染。旧病未除又添新病,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养殖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因素:
(1)由于环保意识不强和资金短缺等因素,畜禽生产中产生的污水、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而随意排放和丢弃,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病原微生物严重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
(2)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等排泄物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成为某些疫病传播和扩散的渠道。
(3)不明死因的动物尸体中潜在一些毒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等,若不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都会引发扩散、传播。未经处理的动物尸体腐败变质,产生恶臭,污染空气。有的动物尸体还富含重金属、毒物等有害成分,污染其接触的土壤、水源等,再经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产生循环生态危害。
(4)除人为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和违规添加非饲料添加剂“瘦肉精”、“三聚氰胺”外,在防治动物疫病中大剂量或滥用药物,造成药物残留,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粪便等排出后,对周边的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生产与环保并重,量体裁衣,使发展与资金、技能和环保相匹配,因地制宜。要把绿色能源、循环经济作为全新理念运用到畜牧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实行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根据不同品种畜禽的营养需要量,参照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准确配制不同生产阶段和不同品种的畜禽饲料,使用环保型饲料,适时投喂,不仅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营养成分的过分供给,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大大降低畜禽的排泄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产品的品质。
要建立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制度,加大对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的监管,规范饲料、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等进销台帐管理;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立备案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科学合理用药,严禁在饲养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和违规添加非饲料添加剂;在出售前,严格执行畜禽的休药期;推进产地检疫,严格屠宰检疫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畜禽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明确“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养殖过程中要以保护环境、提高效益、调优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按照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畜禽的排泄物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断探索生态养殖的新途径,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饲养方式,从源头上减轻和消除污染。同时,进一步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的认证工作。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畜禽养殖环境的污染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同环保等部门的协作,对畜牧业污染进行监测,准确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状况,为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发展与安全2手抓,不断净化改善畜禽养殖环境,杀灭病原微生物,降低养殖成本、风险。不断改造养殖设施、改善养殖流程,提倡发酵床、猪-沼-渔(林、果、菜)等生态循环养殖,把标准化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一种模式来全面推广。提高动物福利,为动物提供安全、舒适、洁净的生长环境。这样人与动物、动物与环境才能和谐相处,才能打造优质安全的畜禽产品,才能保持畜牧业持续、健康、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