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芬
(白城市中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临床较为常见的、呈现渐进性的髋关节致残性疾病,其发生的原因与长期使用激素、糖尿病、动脉硬化、陈旧性骨折外伤和酗酒等因素有关,病理过程较为复杂。如果在发病早期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会导致骨关节炎,具有较高的伤残率。如果能早期采用介入疗法,将药物直接灌注到股骨头颈区供血动脉,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吉林省白城市中医院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之间收治的3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和临床护理措施,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2~51岁,平均40.15岁;以临床表现,X线或MRI为诊断依据。3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髋部活动后疼痛加重,髋关节内收、外展功能受限。按FICAT分期方法均为I~III期,其中,I期10例,II期16例,III期4例。其中,10例为单侧病变,20例为双侧病变,病程在2~4个月之间,均出现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行走时加重等临床表现。经专科体检,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头缺血坏死,且均为介入治疗适应证,患者均同意实施该治疗方法。
1.2 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时,穿刺插管时选择对侧股动脉,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患侧动脉血管(可选择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或闭孔动脉)。确证后注入造影剂,以观察股骨头血供情况,之后向靶血管注入尿激酶40~50万单位,再按先后顺序缓慢注入罂粟碱30mL,丹参注射液30mL,川芎嗪240mg,整个给药过程约30~40min。拨管后,局部压迫15~20min,并回压包扎,术后第1d起继续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30mL/d,介入治疗行1~2次,间隔2周。
1.3 结 果
本组患者30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5~26个月,结果髋关节活动改善优良率达92.8%。
2.1 心理护理措施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程较长,由于患者长期不能自如行走,加之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患者对此了解甚少,患者往往产生疑虑和自卑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护士应及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向其介绍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和优势所在,告知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技术,创口小,疗效确切,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术前准备护理措施
①备皮:术前患者应沐浴,更衣,在会阴部及穿刺部位备皮,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皮肤破损、感染和皮肤病等情况。②术前做抗生素过敏试验及碘过敏试验:按常规做相应项目的过敏试验,并准确观察和记录试验结果。若为阳性结果,及时报告经治医师。③饮食护理:注意告知患者增加补充含钙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术前4h禁饮水。④两便护理:教会患者如何在床上大小便,利于术后卧床需要和肢体制动。
2.3 术后护理措施
手术结束后,搬动患者时应使术肢保持平直,用0.5kg盐袋压迫穿刺点6h,术肢应进行12h的伸直外展,平卧时间为1d。
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穿刺点是否出现血肿,敷料是否有渗血,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和皮肤的颜色、温度的变化情况,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因术后仍使用溶栓和扩血管药物,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皮肤、粘膜、牙龈是否有出血现象的发生。如出现,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对经留置导管持续给药者,抗凝和溶栓药应停止使用,并遵医嘱给予止血药,以控制出血。
术后护理人员应遵医嘱常规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丹参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并口服补钙,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术后护理人员应嘱患者保持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忌酒,禁用激素类药。卧床24h后即行床上功能锻练,如屈伸髋关节和膝关节。锻炼时患肢要保持外展和外旋位。术后1h左右,患者可扶拐下地行走,持续用拐时间一般在1年左右,不得负重。患者应遵医嘱定期门诊复查X线片,以及时了解病变恢复情况。
2.4 观察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减弱或消失,并与术前、术中对比,同时注意观察患肢疼痛程度,末梢血循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足趾活动情况,警惕股动脉栓塞的发生,做好晨晚间的护理,协助患者生活护理,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2.5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及滋阴补肾之品,避免烟、酒刺激,忌甘厚味,辛辣之品。
2.6 功能锻炼
术后指导患者做足趾,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股四头肌收缩,髋关节活动,扶双拐下床活动。以达到舒筋活络,伸筋壮节,有利于气血运行,预防废用综合症的目的。
2.7 出院时的健康指导
出院后,继续行髋部的功能锻炼、避免烟、酒刺激。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食品。生活中避免劳累,动静结合,定时复查。
股骨头缺血性不死是因股骨头局部血运障碍,微血管出现栓塞或外来栓子使髓内微循环瘀滞,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导致骨内压增高,再加之动脉血管痉挛灌注不足,致使该病发生。介入治疗可针对其病变,直接向病变区的靶血管内注入扩血管、溶栓和抗凝等药物,重新开放闭塞的血管,使股骨头的供血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认真做好介入治疗前后的病情观察与临床护理,是取得理想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介入疗法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无痛苦、起效迅速、护理方便等优点。其优势在于能改善股骨头、髋部的血液循环,改善髋关节功能,保护局部血管内皮,促进受到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再生和血管增生,是其他治疗不具备的。
尿激酶是一种高效的血栓溶解剂,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分解酶。其作用机制是直接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转变成为有活性的纤溶酶,水解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所以,临床上用于栓塞性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眼科溶解眼前房的血纤维和血块。优于尿激酶是人体内自身存在的一种蛋白质,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罂粟碱能解除平滑肌,特别是血管平滑肌的痉挛,可治疗动脉栓塞等症;丹参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胶原纤维形成较明显;肉芽形成比较成熟。能使局部淤血减轻、血液循环改善,愈合时间缩短;川芎嗪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阻止动脉血栓的形成,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通过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3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作者体会到护理的关键在于术前的情志护理和术后观察有无股动脉栓塞的发生及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这是避免患者伤残的主要护理措施,必须引起广大护士的高度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