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医少腹逐淤汤治疗痛经的临床观察和探讨

2011-02-11 02:55:57刘秀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8期
关键词:五灵脂行经血块

刘秀丽

(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多,病机复杂,反复性大,治疗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更为普遍,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蔓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全身症状: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胸闷烦躁、悲伤易怒、心惊失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痛腹泻、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虚脱昏厥等症状。

1 对于中医治疗痛经方法的探讨

对于经前或经期痛经治疗方法的探讨:痛经一证有虚有实,一般经前、经期腹痛以实证居多,中医主要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结型这三种类型。气滞血瘀型主要是因伤于情志,肝气怫郁,血海气机不利,经血流通不畅,胞宫气滞血瘀而发。此症主要表现是见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紫黯有瘀点,脉沉或弦滑。治以理气化瘀止痛,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化裁。治疗此类型的方药是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当归养血和血,川芎、赤芍、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化瘀止痛,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如果出现了伴胸胁胀痛的情况,那么就加柴胡、郁金这两种中药。寒凝血瘀型主要是因为风寒客于胞中,寒湿凝聚,血行不畅而致。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痛减,经色黯有瘀块,畏寒,手足欠温,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滑。治以温经散寒除湿,活血止痛,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此类型的方药:肉桂、小茴香、炮姜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行瘀,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没药化瘀止痛。如果出现了伴腰痛,那么就加杜仲、狗脊这两种中药,如果出现了手足不温、冷汗淋漓、痛甚而厥的情况,那就加附子。湿热瘀结型主要的表现是经前小腹胀痛拒按或腰骶部胀痛,或小腹灼热感,经色黯红,质稠有块,或月经失调,或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清热除湿、祛瘀止痛,选用清热调血汤加减。治疗此类型的方药是牡丹皮、生地清热凉血,牡丹皮亦兼化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川芎、红花、桃仁活血祛瘀,香附、延胡索调气止痛,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加入败酱草、红藤、薏苡仁增加清热除湿解毒、清瘀止痛之力。如果有带下黄稠,有臭味的情况,那么就加金银花、鱼腥草。

2 对于行经后痛经的治疗方法的探讨

一般行经后小腹痛者以虚证居多,主要可以分为气血两虚型和肝肾亏损型。第一种类型是因为在行经之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所致。此症主要的表现是见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不华,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宜益气补血,调经止痛,选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此类型的方药是黄芪合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肉桂温阳。如果出现了伴腹痛绵绵而胀的情况,那么就加香附、乌药,腰酸痛者加杜仲、菟丝子,如果是血虚甚者加阿胶。第二种类型的表现是行经少腹疼痛,月经量少色淡,伴腰骶疼痛,或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脉沉细。治宜调补肝肾,调经止痛,选用调肝汤化裁。主要是利用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山茱萸益精气、养肝肾,巴戟天温肾益冲任,阿胶滋养阴血,山药健脾补中。如果是出现了失眠健忘的情况就加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这3种中药。

3 对于中药的少腹逐淤汤治疗寒凝血淤痛经临床观察的探讨

在实际的痛经治疗当中,本人主要应用的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少腹逐淤汤,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治疗当中,共有63例,年龄在16~35岁,其中16~25岁42例,26~35岁21例。未婚38例。已婚25例;病程是2个月~12年不等。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甚者牵连腰脊,得温稍减,经色黯红或黯黑并且有血块。

利用少腹逐淤汤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是用小茵香、玄胡、五灵脂、当归、蒲黄各10g.炒姜、官桂各3g.没药、川芍各6g.赤芍12g。寒重痛甚加炒姜、官桂至6g;挟湿加苍术、陈皮各10g·获答12g;气滞而胀加香附、青皮各10g.积壳12g;年龄小而寒轻者减官桂、炒姜至1.5g;血淤甚加没药至10g.赤芍至15g。服用方法是水煎服,每日1剂,在每月行经的第l天开始服药,服3~5剂。经停药即停,l个月经期为一疗程,服1~3个疗程。饮食宜忌:治疗期间勿食寒凉生冷.忌油腻.以清淡温鲜为主。

治疗结果主要是症状消失,经前及经期无疼痛,月经无血块,血色鲜红,月经恢复正常为治愈。结果63例全部治愈.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23例,2个疗程治愈者30例,3个疗程治愈者10例。

4 对于典型病例的探讨

患者23岁,未婚。1997年10月就诊。因经期涉水.食生冷之物而经期小腹疼痛7年,常牵连腰脊疼痛,得温稍减,经色黯黑有血块,舌边有淤点,脉沉弦。诊为痛经,寒凝血淤型。处方:小菌香、玄胡、五灵脂、没药、蒲黄各109g,炒姜、官桂各39g,当归、赤芍各159g。于月经来的第1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服药后的第2天疼痛明显减轻,第3天经色由黯黑转鲜红,少有血块,第4天后月经干净而停药,计服4剂。第2次月经来时就诊,小腹有轻微疼痛,血块少,上方减小简香至6g,官桂、炒姜各1.59,当归1馆·其它药用量同前。服3剂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无复发。

5 结 语

中医在临床上对于痛经治疗有着非常多的研究,主要是应用辨证分型来治疗。在辨证中,当首辨疼痛以审虚实、寒热、气血。另外在这基础上,还需与月经情况及经期见证相结合,充分参考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变化。方法上可分两步,经期以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气顺血和,冲任流通,经血畅通则无痛虑。而月经中的寒凝血淤痛经多为月经前和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感寒饮冷而使寒邪客于下焦,经血为寒所凝阻,运行不畅,淤滞而痛。治疗则以温经散寒.活血祛淤为主。少腹逐淤汤主要是利用小茵香、官桂、炒姜辛温之药温经散寒;赤芍、蒲黄、没药、五灵脂、玄胡、川芍、当归活血化淤。全方精纯不杂,力专效宏,治下焦寒凝血淤恰到好处。且提出在行经的第1天开始用药,经停则药停的用药方法。《内经》曰:“月生勿泻.月满勿补,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日重实。”即虚者月生宜补·实者经期宜泻。虽指针法而言,亦符合月经的治疗规律。月经期如同月缺潮落,旧血欲去,因势利导而泻之,沉积雍滞易去。所以,寒凝血淤痛经的患者,此时用辛温通经,活血祛淤之药,顺其去势,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经停则药停,正气不伤。

猜你喜欢
五灵脂行经血块
乡 念
草堂(2023年5期)2023-09-25 21:04:48
经血发黑还有血块,超过3天要警惕
康复(2023年13期)2023-07-31 05:21:47
人参不怕五灵脂
易水学派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
环球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1-27 14:09:34
五灵脂蒲黄散止胃痛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6
醒酒安神,用“五灵脂丸”
基层中医药(2021年2期)2021-07-23 01:41:58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
两种穿刺方式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的对比研究
磕掉了牙齿
家教世界(2017年10期)2017-05-02 08:01:29
吸痰管替代尿管清除膀胱血块的对照研究▲
微创医学(2015年5期)2015-12-25 0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