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永
(河南省淮阳县中医院,466700)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1]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推广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笔者2010年5~11月对符合该技术适应证的79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该技术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79例患者均为我科收入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在2~3个月以内,偏瘫侧肢体中上肢瘫、指瘫、下肢瘫、趾瘫肢体功能评分或综合功能评分有一项≥3分,排除中医辨证为中脏腑和虚证,昏迷或生命指征不稳定者。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46岁,平均62岁。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皮针治疗。器具: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型号为30~40号、1~1.5寸。体位:坐位。不能坐者可采用仰卧位。针刺部位:病灶侧(即偏瘫肢体的对侧)头部。取穴:采用《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标准化方案》[3]: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中线: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穴。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皮肤消毒:采用2%的碘酒拭擦施术部位,再用75%的酒精棉球将碘酒拭净,或单用75%的酒精棉球拭擦针刺部位的皮肤。进针:采用指切进针法。先用左手拇指切按在治疗线旁边,右手持针,紧靠指甲快速将针刺入,针尖至帽状腱膜下层。针尖方向:顶中线由前顶刺向百会;顶颞前斜线由前顶刺向悬厘的上2/3节段,用两根毫针接力刺法。手法:在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毫针与头皮呈15°~30°,在腱膜下层进入皮肤1寸左右,指下有不紧不松的感觉和一种吸针感。然后进行行针操作,即用爆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s),每次至多提出1分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 min。留针:间歇动留针2 h,每隔30 min运针5遍(约2.5 min)。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出针: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迅速拔出。出针后若有出血,应迅速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疗程:每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
疗效标准:上肢肩关节:正常0分,上举正常但肌力差1分,上举平肩或略过肩2分,上举不到肩 3分,不能动或前后略摆动4分。上肢指关节:正常0分,手指分别动作有效而肌力差1分,握拳伸指2分,屈指、握不成拳、不会伸2分,不会动4分;下肢髋关节:正常 0分,抬高45°以上1分,不足45°者2分,摆动能平移3分,不会动4分;下肢趾关节:正常0分,伸展自如但力弱1分,伸展不全2分,略动3分,不会动4分;综合功能:生活能自理、自由活动0分,独立生活、简单劳动而有部分功能不全1分,可行走、部分自理、尚需要人辅助 2分,可站立迈步、需人随时照料3分,卧床4分。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依据以上标准进行评分,以患者治疗前的评分减去疗程结束后的评分差值除以治疗前评分为患者恢复程度指数【恢复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基本痊愈:恢复指数≥85%;显效:恢复指数≥50%;有效:恢复指数≥20%;无效:恢复指数<20%。
治疗结果:79例患者基本痊愈5例,占6.3%;显效63例,占 79.7%;有效 9 例,占11.4%;无效2 例,总有效率97.5%。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颅针疗法、头穴疗法。是沿皮透刺头皮某些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各部疾病的针刺方法。头皮针法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孔尧其等研究的课题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列为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我们经临床应用再次证实疗效确切。根据经络理论,头为诸阳之会,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及督脉、阳维脉、阳跷脉都循行至头皮部位,十二经别的脉气也上达于头面。说明头部与全身关系密切,在头皮上还有许多经穴和奇穴,这些腧穴主要可以治疗颅脑疾患。顶中线,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属督脉经。主治腰、腿、足的瘫痪、麻木和疼痛等病证。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头面部感觉异常。中医理论认为,中风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治疗原则当调理脏腑功能、活血通络、开窍醒脑。阴主静,阳主动,肢体偏废不用,肌肤麻木不仁乃阳气不运,顶中线属督脉经。顶颞前斜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通过刺激顶中线、顶颞前斜线能鼓动头部经气的运行,通达全身经络系统,而起到行气活血、调神通络的治疗作用,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疗效显著。头皮针抽提法手法动作主要是以向外抽提“一抽数抽”为特点,属小幅度提插手法范畴,紧提慢按为主,是为泻法。适应中医辨证为中风中经络的实证或本虚标实证者。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1]孔尧其.头皮针抽气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中国社区医师,2006,21:4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3]鞠传军.实用针灸疗法.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