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吉祥 肖云武 吴元清 黄 敏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以就业为导向”是新的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提高就业率,其核心是就是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线,通过“工学一体”,“双主体育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人业基础)。在《传染病护理》教学改革实践中,必须考虑近30多年来,我国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一些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艾滋病、SARS等。一些过去被控制的“老”传染病死灰复燃,如性传染疾病、肺结核等。为了顺应高职教育理念的要求以及满足临床护理对传染病护理学理论知识的需求,解决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高等职业院校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工作和教材编写上作一些课程改革实践和尝试。
以传染病疾病谱变化为依据,优化教学内容。
1.1.1 传染病护理学教材是以病原学分类来安排教学内容,即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虽然每个类别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从临床的角度看,它们的相关性就不密切了。因此,在教程的安排上,针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都有相似之处,如发热性疾病有伤寒、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AIDS等,黄疸性疾病有病毒性肝炎、钩体病、败血症以及外科的胆道疾病和内科的血液系统疾病等。应以症状为主线讲解传染病学的临床问题,采取串联的方式讲授[2],分析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这样做的教学效果优于单病种的讲解,也更贴近临床。这样讲解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性,而且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1.2 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学习,避免过多理论 第一章即为“传染病患者的入院护理”,让学生直接进入工作情境,学习与实践传染病护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传染病患者的入院护理。体现国家新医疗改革政策——突出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并重新医改精神,增加了传染病的社区护理。反映传染病变化趋势—— 特别增加了突发传染病的应急护理。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教材每章节通过案例引入,将学生带着问题在情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临床思维。
1.1.3 通过对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传染病科、社区等传染病疾病谱进行调查,对传染病护理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护理工作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与行业专家合作,解构工作任务;进而选取教学内容,传染病护理主要包括临床染病护理、社区传染病护理和传染病应急护理。根据选取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与行业专家合作,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和实训项目。
1.1.4 内容序化教学。按照传染病护理的实际工作过程与岗位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即以全程案例为载体,按照认知发展、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也就是由单一传播途径到多种传播途径;由已知到未知:多数传染病是已知的,突发、新发传染病开始可能是未知的;由常见到少见的顺序,序化教学内容。
以案例引入教学方法为基础,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医卫类专业特点需要,以临床疾病案例引入教学方法,通过疾病的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五部分内容对相应章节疾病详细解说,改进教学方法。
1.2.1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即使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首先将临床中和国际互联网以及其他高校有关的教学资料中搜集的案例编入教材,将案例资料制定成幻灯、视频、图文资料引入课堂,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1.2.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我们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应运全程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主题贴引导、行为导向式教学、“工学交替”、以赛促学,使教学活动更生动,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做评”一体化。
1.2.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并实施了虚拟项目的建设。通过增加教学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2.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湖南、广东、江苏等15家二甲以上(含二甲)医院实习的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带教老师。
2.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适应能力、应对能力、科研能力、护理创新能力六方面内容。在检查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时(均已实习传染科)填写,要求护士带教老师完成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发放问卷290份,收回有效卷为263份。
2.1.3 调查结果
在对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带教老师的调查中,带教老师的学历、护理工作年龄和职称情况都是较好的。其中,老师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93%,5年及以上护龄者占81.6%,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者占58.2%;同时,39.4%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的带教老师临床护理能力给予肯定,52.8%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的带教老师具备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23.7%的护理专业学生和带教老师完成一定的科研材料收集。带教老师对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评价中83%的护理专业学生对自己实践学习目标的定位明确,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32%的护理专业学生与老师沟通较少,55%的护理专业学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有困难,需要带教老师的帮助和指导;88%的护理专业学生承认自己在实习中遇到困难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需要带教老师的帮助。带教老师对本届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往届学生相比,本届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防护相关知识和防护技能掌握及应用情况有明显的提高。我院传染病精品课程组对传染病护理学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可让护理专业学生受益终身。
2.2.1 考核内容
连续两年通过对学生所在实习医院出科考试,以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操作考核评分,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危重患者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老年病护理能力、沟通能力、健康宣教和卫生保健指导能力六方面内容。
2.2.2 考核结果
本届实习生在我院传染病课程教学中“三环节”课程模式,“三递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后。护理专业学生一步步了解、熟悉和掌握护理技能,对实际工作能力有感性认识,在出科考试和操作考核评分中明显优于往届实习学生。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所具备的,并能适应工作的变化、适应工作的各种环境的多种应变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就业市场上,是需求决定供给。学校的产品--学生,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是否具有就业的能力,而职业能力既是学生就业的基础,也是学校能否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并可成为判断学校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素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虽然他们的高职课程仍在不断的改革之中,但无疑已在课程领域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如果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因此改革策略十分关键,只有选择了明智的改革策略,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有可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或者使改革少走弯路[4]。医学相关类高职课程改革能较好地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能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我院传染病精品课程组在教学改革中,将提高职业能力贯穿在护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具有整体性、在考核评价上具有多元性、在能力培养上具有连惯性。由于护理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护理专业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对病房环境中的实际操作环节陌生,只进行说教,不进行示范和模拟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我院传染病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创建了临岗-协岗-顶岗的“三环节”课程模式;拓展了教学内容为“临床传染病护理+社区传染病护理+临床传染病的应急护理”;创建了“实训室实训→仿真病房实训→医院-社区实训”的三递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使护理专业学生一步步了解、熟悉和掌握护理技能,提高了护理学生职业能力。
[1]黄春.当前传染病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1(2):53.
[2]陶寅.更新医疗服务观念,适应医学模式转变[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8):453.
[3]徐向田.案例教学法在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5):391-392.
[4]肖云武.《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26):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