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健 朱俭东
(启东市人民医院ICU,江苏 启东 226200)
严重的多发伤由于伤情重,变化快,生理紊乱严重,并发症多,超急性期常伴有大出血、休克、误吸、气道梗阻等紧急情况存在,如不及时、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处理,常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有先进的监护设备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同时在第一时间搭建抢救平台,组织多科协作,共同抢救。现就启东市人民医院EICU2007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利提高诊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
本组86例,男57例,女19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3.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4例,高处坠落伤14例,重物砸伤6例,其他2例。损伤部位:颅脑损伤69例,颈部及脊柱损伤8例,胸部损伤42例,腹部脏器损伤21例,骨盆骨折18例,四肢骨折45;其中62例合并休克,54例需紧急气管。伤后1h内入院45例,占52.3%,伤后2h内入院18例,占20.9%。
由一个致病因素导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同时发生的创伤(如头、胸、腹等),且至少有一个部位的创伤可能威胁生命,将这类创伤称为多发性创伤[1]。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则称为严重多发性创伤。
患者立即送入EICU后,紧急开通绿色通道,坚持“先抢救再诊断,边处理边诊断”的原则。
第一步:立即予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的监测,急配血、查凝血项、血气及血生化等,并对伤情作初步的评估和急救处理:①对血压不稳的,紧急开通深静脉通道快速扩容,并急行床旁B超及床旁X线摄片检查,排除胸腹腔大出血可能;②对GCS评分<5分的、有误吸可能的或SPO2<90%的需紧急行气管插管予气道保护后,带简易呼吸器行CT等进一步检查;③对不能排除颈椎损伤的予常规颈托固定。第二步:经以上急救处理后对伤情作再一次评估和彻底的检查,并组织多科会诊:①紧紧抓住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矛盾:出血和颅脑外伤,坚持“损伤控制”理论的原则,外科干预;②对于存在活动性出血,又难于手术止血的(如骨盆骨折、后腹膜血肿等),坚持“限制性容量复苏”的原则,并加强各脏器功能的保护,度过休克关,防止向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的发展。第三步:进一步的生命体征的监测,注意有无颅内迟发型的血肿发生、膈疝、腹腔空腔脏器破裂等发生,加强抗感染、降颅压、脏器功能支持、营养支持、免疫支持等对症处理,防止重症感染、MODS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第四步: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条件许可后转外科进一步二期手术或康复治疗,减少致残率。
全部病例中死亡17例,病死率为19.8%,早期(≤3d)死亡9例。死亡原因:严重颅脑外伤1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2例。
严重的多发伤患者早期死亡多发生于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多为大出血、特重型颅脑外伤,约占总死亡病例总数的30%,争取创伤后1h的黄金时间是救治的关键,这也就是所谓的“黄金一小时”。有人更甚至提出了刚入院时的“白金10分钟”的概念[2]。严重多发伤的抢救首先突出一个“抢”字,时间就是生命。此类患者常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或有严重的颅脑外伤而致窒息可能,此时深静脉置管术、气管插管术这两项急救技术对于一个EICU的医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能在10min内施予深静脉通道的建立和气道保护,将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多发伤抢救的第一阶段为创伤急救和生命支持,为后续的抢救打下了基础。
严重多发伤患者常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果在早期给予不恰当的确定性治疗,往往会加重休克和难于纠正的“致死性三联征”—低体温、凝血障碍和酸中毒。目前认为早期输注大量晶体和胶体溶液会增加血液丢失,引起稀释性凝血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从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在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快速大量的容量复苏不易形成凝血块或使已形成的血凝块脱落,造成血栓移位;同时还会加重呼吸功能的恶化,并发ARDS,加重组织缺氧[3]。限制性容量复苏要求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0mmHg左右,以血浆、万汶等胶体为主要复苏液体,注重等比例输血,避免单一输入浓缩红细胞,必要时还可输入血小板和冷沉淀,改善凝血功能。并同时注意尿量及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兼顾肾脏的灌注,寻找最佳的复苏平衡点。既要防止因容量过多后期并发的ARDS,又要防止因容量不够后期并发的急性肾衰。必要的复温措施常常为临床所忽视,其实低体温状态下,体内的凝血因子的活性会大大降低,此时如不及时复温,将会进一步加重凝血障碍,并发DIC,其损伤是不可逆的,死亡将无法避免[4]。
由于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存在休克、缺氧、酸中毒、颅内高压等多种生理功能的紊乱,此时大而复杂、耗时的手术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生理紊乱。故早期外科干预时必须要坚持“损伤控制”理论,紧紧抓住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矛盾:出血和颅脑外伤,来决定一期手术方式和顺序。同时术后还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等各项指标,及时复查头颅CT、床旁胸片及B超,了解伤情的变化,防止颅内迟发型的血肿、膈疝、腹腔空腔脏器破裂等易漏诊的情况出现。
待伤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下一阶段的治疗重点转向脏器的功能支持和控制感染上。此时的治疗上要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统一” 的辩证思维。严重多发伤常合并ARDS,机械通气策略是“小潮气量”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已为临床广泛认可。但患者合并颅脑外伤时的通气策略是“大潮气量,尽量避免PEEP”[5]。如两者同时存在时,治疗上需调整,予控制出入量,加强脱水为主,通气策略上要两者兼顾,既要防止颅内高压的升高,又要防止肺损伤加重。患者如并发急性肾衰需CRRT支持治疗,同时注意多发伤患者的营养支持,尽早行肠内营养,可有助于防止MODS的发生。
由于多发伤患者的伤情的个体差异性很大,目前还没有标准的临床路径。在抢救过程中,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创伤急救、损伤控制、脏器功能支持”三大要点,这样才会减少患者死亡率,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 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0-121.
[2] 印建军.严重多发伤289例院前急救分析[J].交通医学,2010,24(1):42-44.
[3] 王子明,罗小波,杜全印,等,骨盆型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限制性容量复苏[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33-34.
[4] 杨帆,白祥军,刘开俊,等.损伤控制理论在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救治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1):4-7.
[5] 朱蕾,钮善福.机械通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