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山 刘宪俊 陈秋蓉 叶传勇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2福建省泉州急救指挥中心(福建泉州362000)
3福建省泉州市人民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上广泛开展溶栓疗法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类疾病有严格时间窗限制,随着时间的丢失将错过溶栓时机,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这些时间常分布在患者及家属在病情识别、决定就医、现场救护—120院外急救—医院急诊科—急诊实验室检查、影像科—导管室或病家的支付能力并包括在医院的职能与管理能力上。因此,如何在上述各环节羸得时间是溶栓治疗的先决条件。以下就其延误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综述与探讨。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若能在发病12h内行溶栓疗法可挽救大部分心肌细胞。而发病3h内的患者如无禁忌证,溶栓治疗与冠状动脉重建术(PCI)效果相当,可采用简便的溶栓治疗;发病3~12h内患者,如不能在90min内行PCI,建议立即溶栓治疗,再转运至可行PCI的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PCI治疗。随着推动急救模式(流程)的变革,通过开辟生命绿色通道(快速通道),使院内AMI病死率下降到3%以下。但即使在美国,紧急PCI也只能达到25%,大部分患者在症状发生后到进入导管室的时间超过3h,失去PCI治疗的最佳时机。影响治疗的时间延迟包括以下几个时段[1]:(1)患方的延误(从症状发生到决定求诊的时间);(2)运转的延误(由救护车运转或其它交通工具送到医院急诊室的时间);(3)到达医院后至开始治疗的时间的延误:患者到达急诊室开始经历4个“d”,即door(到达急诊室)、data(病史采集、体检、心电图、快速心肌标记物,尤其是急诊室的诊断速度)、decision(决定治疗方法)、drugs(溶栓药物、其他药物)。院外延误是指患者抵达急诊科之前的延误,发达国家AMI患者初发症状至抵达医院的时间约为2~3h,笔者的报告平均约7.5h,并以年龄65岁以上、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既往无冠心病史者院外延误率为高。过分延误可使患者错过溶栓/急诊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并导致院外死亡,约50%的AMI死亡与此有关。目前,AMI院外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在美国每年有90~150万人发生AMI,其中有超过1/3在院外猝死,提示院外AMI的抢救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急诊科、胸痛中心或社区医生应加强社区人群冠心病知识教育,尤其是高龄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以改变患者生活方式,并能在发病初期就医或呼叫120(早期启动急救系统),减少AMI发生或进展。院内延误是指入院后从诊断到启动特定治疗的间隔。国外该间隔约为1h。产生该延误最重要的因素是胸痛患者缺乏初始评估的优先权。成立胸痛中心后,高危胸痛患者能够优先诊治,有效减少延误。胸痛中心还能承担“心脏绿色通道”或与之配合,使得AMI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被识别,接受再灌流治疗。
1.2 脑卒中脑梗死在缺血5~60min内梗死灶中心已产生不可逆的坏死灶,但其周围的“脑缺血半影区”虽然受到影响,但只要在3~6h内恢复血供,有可能使其功能完全恢复,从而减少致残率、死亡率。1h到达急诊室被称为溶栓的“黄金时间”,超早期溶栓还可干预缺血瀑布。卒中患者在最佳的时间窗内给予正确的治疗,是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的最重要的途径。然而,时至今日,只有极小一部份患者能在符合狭窄的时间窗内给予标准治疗。一项调查表明,在就诊1106例脑卒中现患者中,出血性卒中从发病到就诊时间平均10.4h、缺血性卒中22.2h[1]。造成延误就诊主要原因:(1)缺乏卫生保健知识,把卒中早期症状如语言不清、头晕、肢体乏力或麻木等误为感冒、高血压、劳累或肢体受压时间过长引起;(2)对其治疗有误解,尤其对早期治疗的紧迫性认识不够,认为其这个病没有心脏病后果严重,有很多夜间发病拖延至次日白天才送院;(3)农村患者因基层医疗水平和检查设备差,一般转到上级医院已超过10h;(4)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不协调、老人独居等。影响溶栓治疗效果最重要是卒中发病后抵达医院的时间。因此,急诊科、卒中中心或社区医务人员知识更新,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其危害性、抢救紧迫性和治疗可能性的认识,进而加强社区医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医院影像科-神经科等绿色通道的建设是关键。
上述心、脑事件突出了“时间就是生命”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如何羸得这个宝贵时间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患者及家属、目击者的知识结构,又包含政府管理职能、卫生管理及医觉痛者,其毒轻浅;先痛而后反不痛者,其毒深重”;还可从艾灸情况了解患者预后好环,如蛔疔疮一症“以蒜膏遍涂四周……用艾著肉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者难愈”(《卷十一·针灸要览·诸证灸法要穴》)。
《图翼》灸法较为丰富,张景岳提到隔蒜灸、神阙灸、隔药饼灸、附子饼灸、隔蟾灸等灸法,用于多种病证治疗。如“若一时无艾,以火炭头称疮孔大小熱之,或用独蒜片隔蒜灸之”;“神阙之灸,须填细盐,然后灸之,以多为良”;“在神阙行隔盐灸,若灸至三、五百壮,不唯愈疾,亦且延年”;“用麦面……捣烂,如患大小捻作三分浓饼,安患上,灸三七壮”;“附子为末,用唾和作饼,灸之亦可”等(《卷十一·针灸要览诸证·灸法要穴》);还特别提到川椒隔物灸法治疗不孕症“灸神阙穴,先以净干盐填脐中,灸七壮,后去盐,换川椒二十一粒,上以睛盖定,又灸十四壮,灸毕即用膏贴之,艾炷须如指大,长五、六分许”。这些灸法在临床上疗效独特,一直沿用至今。此外还记载了一些特殊灸法,如骑竹马灸法、隔蛤蟆施灸的方法,但方法过于奇特,现代较少使用。另《图翼》中记载了10余处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交叉选穴灸法,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配穴方法的在灸疗上的应用。
《图翼》卷四中总结性的提出《禁灸穴歌》,采用七言歌诀的形式指出47个禁灸的腧穴,认为在治疗疾病时这些穴位“休将艾火攻”,对后世用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在卷六~卷十一中40余次提到禁灸、不宜灸的腧穴及疾病,并叙述了禁灸的相关原因,如“天府……禁灸,灸之令人气逆”(《卷六·经络四·手太阴肺经穴》),并难能可贵地17次重点提到孕妇禁灸的穴位。
在灸治的壮数上,张景岳主张使用大剂量。《图翼》中提出“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昔人有灸至八百壮而愈者”;又云“古人灸法,有二报、三报,以至连年不绝者,前后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壮、五壮,以至百壮、千壮者,由渐而增,多多益善也”(《卷十一·针灸要览诸证·灸法要穴》)。但也指出需要小剂量者,如“然灸头面者,艾炷宜小,亦不宜多,灸手足者稍倍之,灸腹背者又倍之”,“治小儿急慢惊风,可灸三壮,炷如小麦”(《卷八·经络六·督脉穴》)。
张景岳认为艾灸当以温补为主,主张“灸以温暖之”,故对热证灸法基本持反对态度。他在《诸证灸法要穴》中明确提出“其有脉数、躁烦……内热等症,俱不宜灸,反以助火。不宜灸而灸之,灾害立至矣”(《卷十一·针灸要览·诸证灸法要穴》)。然而《图翼》亦载有风门穴 “善能泻一身之热气,常灸之可永无痈疽疮疥之患”的治验(《卷七·经络五·足太阳膀胱经穴》),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
《图翼》对针灸学的发展贡献很大,其中对艾灸疗法的重视,以及对明代以前艾灸疗法的整理、总结和运用,对后世运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特别是用灸治疗能因时因人因部位而异,从某种角度而言,反映了张景岳用灸方法的成熟。笔者认为继承和发扬张景岳在灸疗法上的精辟总结和独特见解,对于针灸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薛松,张其成.张景岳阴阳思想探析[J].山西中医,2008,24(2):42-43.
[2]宋建乔.略论张景岳的针灸学术思想[J].中医文献杂志,1994,2(2):12.
[3]周兴明.《图翼》针灸特色刍议[J].江苏中医,1994,15(12):39.
[4]王金良.对古代热证用灸规律初探[J].中医外治杂志,1996,5(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