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1-02-11 02:55:57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8期
关键词:贝拉阿莫西林消化性

何 旭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 合肥 230022)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一种内科的多发病、常见病,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1,2]。溃疡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及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最基本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幽门螺杆菌(HP)损害、胃黏膜防御功能减退及胃酸侵袭作用加强共同作用导致。此外,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这些因素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据相关的报道统计,10%~12%人口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且部分患者溃疡并发出血、穿孔或癌变,预后凶险或不良[1]。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30例,采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使用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符合《实用内科学》[2]中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DU)103例,胃溃疡(GU)患者20例,复合溃疡(CU)7例。本组130例均为经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为阳性的患者。本组患者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39±2.5)岁;病程0.5~22年。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中典型腹痛患者80例,为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隐痛,绞痛或胀痛,腹胀83例,恶心71例,呕吐20例,厌食19例,反酸、嗳气77例,呕血、黑便15例,胸肩背部疼痛3例。

1.3 治疗方法

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本组所有患者幽门螺杆菌(Hp)均为阳性,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单一药物的治疗临床效果不好并且很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服用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餐前口服;克拉霉素500 mg,每日2次,餐后口服;阿莫西林1000mg,每日2次,餐后口服;疗程为10d。治疗后服用雷贝拉唑10mg,每日1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服用4周,胃溃疡患者为6周。在服药期间,禁止患者服用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及时地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疼痛症状的改善情况。在用药前后均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

1.4 疗效标准[3]

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清除,胃镜下溃疡病灶愈合,病变黏膜恢复正常,局部轻度发红,无明显水肿。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下溃疡病灶基本愈合,黏膜组织有轻度炎性反应。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胃镜下溃疡病灶缩小50%以上。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胃镜下溃疡病灶缩小不到50%。

2 结 果

经内科治疗后进行内镜检查,治疗结果:治愈61例(46.9%),有效64例(49.2%),总有效率为96.2%。Hp检验阴性者119例,占91.5%。

3 讨 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多发病、常见病。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在微氧条件下从人体胃黏膜活检标本中找到了幽门螺杆菌(Hp)[4]。近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道溃疡的主要原因,它参与溃疡的发病机制,是溃疡发生、复发和顽固不愈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幽门螺杆菌(Hp)损害、胃黏膜防御功能减退及胃酸侵袭作用加强是消化性溃疡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抑制胃酸分泌和根除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预防溃疡复发的主要措施。其他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如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神经精神因素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途径或机制,导致上述侵袭作用增强和防护机制减弱,均可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常规抑酸治疗后的溃疡年复发率为50%~70%,而根除Hp可使溃疡复发率降至5%以下。这表明祛除病因后,消化性溃疡可获治愈。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且疼痛具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等特点。此外,还有胸骨后烧灼感、肩背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对于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随着医学领域对消化性溃疡的深入研究,使抗溃疡药物的应用十分的普遍。国内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对Hp感染合并消化性溃疡疗效最好的是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根治率达80%~90%[5]。研究表明,克拉霉素是一种新型半合成的广谱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它通过与微生物核糖体上的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抗菌活性,体内和体外均有较强的抗Hp作用,单药的抗Hp作用高达42%。阿莫西林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细菌的MIC(最小抑菌浓度)通常<0.03 mg/L,要求非常低,它通过抑制肽聚糖代谢的终末阶段、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Hp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且Hp对阿莫西林耐药性非常少见。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等许多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在酸性环境下降低,抗生素在胃内酸性环境中能否保持其稳定的抗菌活性将直接影响到对Hp的治疗效果,胃内pH值越高,Hp的清除率越好,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需要胃液pH>4的环境才能有效发挥抑菌及杀菌作用。雷贝拉唑是一种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具有强烈抑制质子泵H+-K+-ATP酶活力的作用,通过选择性地与胃壁细胞中H+结合,从而阻断H+排泌至壁细胞外,而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是最强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对胃内H+活性的抑制率达90.0%以上,对胃酸分泌的抑制率为98.4%~99.2%,其止痛及促进胃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的作用明显强于H2受体拮抗剂。而且国外文献有显示,雷贝拉唑与阿莫西林联用对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菌可产生最大的相加抑制作用,雷贝拉唑的硫醚代谢物与阿莫西林联用,对幽门螺杆菌产生协同抗菌作用。本组研究通过对130例临床患者采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联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总有效率达96.2%,Hp转阴率可达91.5%,溃疡愈合率明显提高。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显示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具有疗效高、安全、耐受性好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65-1579.

[3]王洪静,安辉. 5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39-40.

[4]朱和云.53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99.

[5]杨云玲.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 130.

猜你喜欢
贝拉阿莫西林消化性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施治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4
老狗贝拉
金山(2021年1期)2021-02-23 02:37:25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16
四十九条围巾
小小说月刊(2018年2期)2018-02-07 15:48:20
探讨果胶铋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2∶1)有关物质的测定
阿莫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3期)2016-01-12 00:39:37
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有关物质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