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睿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2型糖尿病在世界各国的发病率都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其重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废和死亡的高危因素[1]。据大量临床资料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中因心脑血管病病死率的高达80%。对IMT的测定为早期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依据,本组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不同血糖控制的观察,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本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2009年4月到2009年7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共54例,男性患者共66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为56.5岁。患糖尿病时间在3~18年,平均9年时间。所有患者均进行测量血压、空腹检查血糖、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等。合并有甲状腺、慢性肾炎、肺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排除在外。全部患者入组时进行尿常规、生化全项、血常规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根据患者诊断治疗结果,把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良好组51人,不良组69人。为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准确,所有患者在进行动脉硬化指标检测前就进行血糖控制程度分类。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硬化进行检查。检查时患者取卧位,颈部后面垫一枕头,对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和双侧颈总动脉进行探测,仔细察看是否有斑块形成,血管壁及血管管径的情况。IMT指的是内膜内表面至其中层外表面间的距离。IMT≥1.3mm为斑块形成,IMT斑块形成或变厚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所有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不良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检查结果为(1.21±0.4)mm,良好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检查结果为(1.03±0.14)mm,两组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和血压。良好组患者的LDL水平,TG、TC及平均动脉压均比不良组患者的低,P<0.01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和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较,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但发病率高且发病年龄低,病情来的也快。糖尿病患者血管发生病变后可累及到其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明显标志就是动脉内膜变厚[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是近几年来兴起的诊断、评估血管壁病变的新技术,也是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是先累及到大中动脉内膜,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变厚且粗糙,并慢慢形成斑块进入到管腔里面。结构松散,质地不均匀且回声也很弱的软斑极易发生脱落和出血,这种不稳定的动脉斑块是脑梗死栓子的主要来源。
本组研究中应用多普勒超声仪对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血管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和颈动脉硬化相关,餐后血糖控制良好组的患者的LDL水平,TG、TC及平均动脉压均比不良组患者的低,这可能和餐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同时也很可能注重其血脂、血压控制有关。高血糖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升高和血脂代谢异常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血压升高和血脂代谢异常又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的速度[3]。这警示临床和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特别是餐后高血糖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意义重大。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糖尿病患者的HBA及 FPG的关系。本组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得出2型糖尿病患者长时间的血糖控制良好与否,和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生及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坚持长期而有效的控制血糖平稳特别是餐后,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力保障,它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综上所述,对2型糖尿病要及早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察看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以尽早作好一级预防工作,最大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蒋钰,李春明.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1):1465-1466.
[2]张艳霞,潘勇.餐后高血糖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156.
[3]李艳彬,李博,杜贤兰.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6):2898-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