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莲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是中国的瑰宝,而中药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并影响着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是当今中药现代化,步入国际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中药质量与其生长环境、产地加工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中药品种都由多个生产基地生产,但是为什么大家会选择如四川的川贝,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内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江苏的苍术,云南的茯苓、三七等呢?因为它们是受到人们赞誉的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其表示方法: “地名+药材名”,如“怀地黄、怀牛膝、川贝母、茅苍术等。”道地药材是中药的特色,是中药的“品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现存最早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 “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而且,在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不少从药名上看就带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 (山茱萸别名)、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 (山西代县一带所产)、戎盐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1]。《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前人的药学成就,进一步论述了“道地”的重要性: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又云:“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为性理,不及本邦。”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2]。
道地药材在生长条件方面,对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也就是它的形成与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即古人所云“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本土”显然包括土壤、气候、水光、红外辐射、气温等因子 (或称环境参数)在内[3]。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道地性”是客观存在的,如:1.符玉荣等在对《细辛道地药材的研究与生产》中对细辛道地药材与生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做过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引种元素中,17种元素呈正相关,其中7种元素有较显著的相关性 (P<0.05),土壤对细辛道地药材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的含量来看,辽细辛的挥发油含量较华细辛高,挥发油中有致癌活性的黄樟醚含量,辽细辛较华细辛低,急性毒性辽细辛较华细辛小,从安全性和有效性来看,辽细辛优于华细辛[4]。2.张新友在《浅谈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中提到,主产于甘肃、青海的大黄与产于黑龙江双城的大黄,其蒽醌衍生物和鞣质含量不同。前者对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后者呈抑制作用,药物功能大相径庭[5]。3.仲开德、杜颖川在《中药材在种植加工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主要因素》中提到,冬虫夏草、川贝母对海拔高度就有很强的依赖性,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海拔约3800米的高山上,川贝母主要生长在3000-4600米的高山上,而乌头属植物中的有毒成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雨季可使麻黄生物碱含量急剧下降,而干燥季节麻黄生物碱含量可上升到最高值。日照可以提高曼陀罗叶中的生物碱含量,但却降低毛地黄叶中强心苷的含量[6]。4.丁自勉在《地黄》中提到利用现代技术测定了河南、山东成武、浙江仙居、陕西大荔、北京产地黄中梓醇、水醇浸出物、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总还原糖及无机元素的含量。结果为怀地黄的梓醇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产地样品,为2.454﹪,其浸出物和总还原糖含量亦为最高,分别为89.89﹪和80.28﹪,而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较低,分别为3.79﹪和1.11﹪。这说明怀地黄确实是一种优质地黄,传统把河南产地黄作为地黄的道地品种是科学的[7]。5.杨武德等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中,通过HPLC法测定证明了安徽产的丹皮质量远远好于其它产地,其结果为:丹皮酚含量顺序为安徽丹皮2.286>贵州丹皮1.617>四川 1.428>云南 1.373>河北 1.341[8]。6.产于南谯区的滁菊主要成分黄酮含量比其他菊花高32%~61%;安康产的淫羊藿所含的淫羊藿苷为3%,而旬阳产的却只有0.14%,说明正确选择药材种植地点的重要性。
结语:由以上现代研究结果可见,没有高质量的中药材就谈不上中药的现代化,更无法走向国际化。而引入的全新的质量管理认证规范将有助于在本质上改变我国传统、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彻底推动国药闪耀登上国际医药舞台。
[1]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
[2]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
[3]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
[4]符玉荣,黄丹奇,王刚.细辛道地药材的研究与生产[J].中国社区医师,2007,(8).
[5]张新友.浅谈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J].中国现代医生,2010,(16).
[6]仲开德,杜颖川.中药材在种植加工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主要因素[J].传统医药,2006,(19).
[7]丁自勉.地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
[8]杨武德,王芳,丁宁.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牡丹皮中丹皮酚含量[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