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芳 姜文平
(山东省文登市肿瘤医院,264400)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较多见。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定眩汤中药口服加腹针的方法治疗该病14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46例中男96例,女50例;年龄55~65岁 32例,66~75岁103例,76岁以上11例;病程最短2年,最长15年。
CT或MRI检查示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间盘变性、突出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等。参照1993年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②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1.定眩汤内服:基本方:天麻10~15 g,钩藤 15~30 g,僵蚕 10~ 12 g,龙骨 15~ 30 g,牡蛎 15~ 30 g,葛根30~60 g,当归 10~14 g,白芍 10~15 g,熟地黄15~30 g,白菊花10~15 g,牛膝10~15 g。加减: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明显加制何首乌、枸杞子;风痰上扰加半夏、生白术、夏枯草;气血两虚者加党参、黄芪、丹参;痰瘀内阻者加桃仁、红花、半夏、地龙、川芎。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 ml混合后分2次早晚饭后2 h口服。10天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2.腹针取穴及方法:主穴:天地针,由中脘、关元组成。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脘穴。
方法:首先在腹部从上至下进行触诊,确定无阳性体征,以神阙为轴心,进行腹部定位取穴,常规消毒皮肤后根据腹部脂肪及体形胖瘦分别选用40~60 mm长度的特制毫针,对准穴位直刺。用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工作,1年以上随访未复发为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阳性体征减弱,劳累后仍有轻度不适为显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为好转;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治疗结果:146例中痊愈66例,显效43例,好转2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5%。
患者,男,76岁,初诊日期:2007年 7月 16日。患者自诉头晕、双下肢无力2年。2年前因情志刺激感头晕、头胀,逐渐加重,曾因头晕昏倒过2次。经 CT检查诊断为颈椎病(椎动脉型),住院期间头晕好转,出院后时轻时重。近1年加重,每日发作1~2次,发作时先觉右侧头颞部不适,继则头晕,双下肢无力,1~2 h后减轻,服多种中西药无效。检查见:老年男性,体稍胖,面色潮红,舌质红,苔少而干,脉弦细数。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给予定眩汤加枸杞子、龟板、制何首乌加腹针治疗20天痊愈,头晕随访1年未发作,双下肢无力好转。
西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颈椎发生病变时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网,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痉挛而发生缺血[2],从而出现头晕、头痛、颈痛,甚至意识障碍。
《灵枢◦经脉》载:“膀胱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3]”,表明额、颞、头顶、颈肩通过太阳膀胱经而相互联系。如果肝肾不足或风寒外袭,太阳经痹阻不畅,经血不能循经上荣,则出现头晕、颈痛、头痛等症。
定眩汤中的天麻、钩滕、僵蚕具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之效,为君。龙骨、牡蛎助君药平肝熄风;葛根解肌升阳。现代药理研究葛根能扩张脑血管、冠状动脉血管,增加脑动脉、冠状动脉血流量。三药共为臣药。当归、白芍、熟地黄取四物之义,养血而活血;白菊花清肝热、平肝阳,为佐药。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为使。全方共奏平肝熄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之效。
腹针是以神阙为中心的一个微针系统。神阙始于胚胎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全身经脉[4],通过刺激腹部的经穴来调节周身气血,使药物更能迅速达到病所。主穴中脘、关元主培肾固本;滑肉门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也是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商曲可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使颈部的疼痛症状很快缓解。下脘穴可增加脑动脉血流量。诸穴合用,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养血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观察,药针合用见效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1]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文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病机理的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85,5(3):147.
[3]程士德.内经讲义.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2:73.
[4]薄智云.腹针疗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