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研究进展

2011-02-11 01:26:28陈国强张敬友范红结
中国动物检疫 2011年9期
关键词:猴痘痘病毒天花

张 睿 ,陈国强 ,张敬友 ,朱 娜 ,薛 峰 ,范红结

(1.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江苏南京 210001;2.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猴痘是一种临床症状类似于天花的罕见的烈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至今尚无猴痘的报道,但未雨绸缪,做好技术储备,很有必要。现从猴痘历史、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测、预防控制等方面做一综述。

1 历史

早在1958年,人们就发现猴痘病毒在实验猕猴中可引致一种类似于人天花的疾病,被称为猴痘,该病毒也因此而得名猴痘病毒[1]。1970年首次报道扎伊尔地区出现人的猴痘病例,其特征表现为类似于天花的水疱和脓疱疹,主要见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2]。此后,扎伊尔、利比里亚、喀麦隆、象牙海岸、塞拉里昂、刚果等国都曾报告有疫情发生,特别是1996年2月至1997年10月在刚果发生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疫情暴发,确诊病例达511人,但还仅限于在非洲地区,因此尚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3-4]。

直到2003年5月美国威斯康星州报道有猴痘病例的发生,至此才引起人们对此病的高度关注[5]。据调查,在此次的暴发事件中所有的患者都与患病的土拨鼠有接触史,因此初步断定传染源为草原土拨鼠,而这些土拨鼠是在宠物商处与非洲进口的一只感染了猴痘病毒的冈比亚巨鼠共同饲养时被感染的,因此,怀疑猴痘病毒是从非洲引进宠物时而传入美国的[6-7]。从5月15日病例数开始增加直到6月8日,随后下降,最后1例6月20日发病。2003年7月8日,威斯康辛(39)、印第安纳(16)、伊利诺斯(12)、密苏里(2)、堪萨斯(1)和俄亥俄(1)州共向CDC报告了71例猴痘,其中包括35例实验室确认的猴痘以及36例由州和当地卫生部门调查的可疑和可能病例[7]。针对这次猴痘事件的暴发,美国官方采取了相应的卫生策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CDC联合命令禁止进口和禁止相关动物种类的迁移,制定措施以进一步限制州间动物的装船和贸易,对潜在暴露者暴露前或暴露后接种天花疫苗。

2 病原学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猴痘病毒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猴痘病毒种病毒,猴痘病毒具有正痘病毒的典型形态。形态与正痘病毒一致,外形为圆角砖形或卵圆形,大小为200~400 nm。砖形或卵圆状,外被脂蛋白膜或封套,中间具有两个含蛋白质的侧体,有1个厚膜核心,核心内含很大的双链DNA基因体。猴痘病毒的基因组为双链DNA,长约197 kb,基因组末端包含一个相同但方向相反的末端反向重复序列。该病毒包含190个开放阅读框,其中4个位于末端反向重复序列中[8]。其中鸟嘌呤(G)+胞嘧啶(C)的含量很低,约占33%,有血凝素,可凝集鸡红细胞。在理化学特性上介于天花病毒和痘苗病毒之间。抵抗乙醚,对干燥有较强抵抗力,但易被氯仿、甲醇和福尔马林灭活。56℃加热30分钟,也易使其灭活。于4℃和-70℃均可长期保持活力,-20℃的保存期较短。

猴痘病毒可在来源自猴、兔、牛、豚鼠和小白鼠以及人的原代、继代和传代细胞上生长,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在单层细胞上形成空洞或蚀斑,也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形成空斑,感染细胞内大多含有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小型嗜酸性包涵体。鸡胚对痘病毒较敏感,不同的病毒株可以产生不同型的包涵体,病毒株不同,感染鸡胚绒毛膜后病毒能增殖的上限培养温度不同,可以根据产生痘疱的形态、大小的不同加以鉴别。猴痘病毒培养的上限温度为35℃,在鸡胚绒毛膜上形成大小1 mm,不透明、白色、扁平的痘疱[9]。

各株猴痘病毒均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良好生长。绒毛尿囊膜水肿,并出现白色的小型痘斑。

各株猴痘病毒的抗原相同,且与其他正痘病毒具有共同的结构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在补体结合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中,难与天花病毒和痘苗病毒区别。

将90年代与80年代暴发的猴痘病毒进行必较分析发现猴痘病毒的变异不大,虽然其死亡率从原先的10%降至1.5%。

3 流行病学研究

3.1 传染源

猴痘病人、宿主动物、感染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猴痘病毒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主要的自然宿主是栖息于热带雨林的猴子与松鼠而感染的啮齿动物或其他哺乳动物是猴痘病毒的贮存宿主。

3.2 传播方式

该病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类可以因为被病毒感染动物的咬伤或者直接接触被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和皮疹而感染猴痘,此外该病毒也可通过人与人传播。据记载,在对1986—1988年发生在刚果的猴痘病例进行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的病例(约72%)主要是通过动物直接传染给人,且易患人群是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小孩[10-11]。但在1996—1997年间的猴痘暴发案例中却发现猴痘改变了对人类的传播途径,调查表明大多的病例(约78%)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传播,这使得这次的暴发持续了一年多[12-13]。

3.3 易感人群

所有年龄组都可能感染此病,但没有预防接种的儿童死亡的危险性很高,大概有10%的病死率。

4 临床症状

临床疾病症状类似天花,但是通常比较轻。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2 d,平均病程2~4周。

前驱期:一般为2~5 d,出现发热、头痛、肌痛、背痛、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和疲乏偶尔发生腹痛或有咽部疼痛等。

出疹期:全身出现类似天花样皮疹,皮疹多而散在,直径1~4 mm,通常发生在眼睑、颜面、躯干、四肢、掌、足和生殖器,皮疹数目多少不定,但可同时发生,即经过斑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而后有瘢痕。

恢复期:皮疹消退,症状渐好转。猴痘的临床特征与普通型天花非常接近,只是猴痘可能会有更多的淋巴结肿大。在非洲的报告中,病死率约为1%~10%,美国现在还没有1例死亡病例而天花的病死率为30%[11]。5实验室检测

5.1 电镜检查

可以根据猴痘病毒的生长特征或其形态特征用电镜进行检测,但经镜检仅能区分痘病毒与其他属病毒,无法确认为猴痘病毒。电镜检查的方法,灵敏度不高,样品准备复杂,周期长,更致命的缺陷是的需要电镜,电镜极其昂贵,操作极其复杂。

5.2 血清学方法

猴痘病毒可以通过病毒中和试验鉴别,急性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可以用于猴痘病毒感染的诊断。猴痘病毒有血凝素,可以通过鸡红细胞黏附和聚集进行检测,此外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印迹分析等血清学试验均可用于猴痘病毒的检测,但猴痘病毒与痘病毒之间存在抗原交叉,特异性不够,因此,不能准确鉴别猴痘病毒,常用于流行病调查。

5.3 病原分离

病毒的分离是病毒性疾病诊断的经典标准方法。猴痘病毒的培养方法有组织培养、实验动物以及细胞培养。细胞培养相对简便因此也成为常用方法。猴痘病毒可在来源自猴、兔、牛、豚鼠和小白鼠以及人的原代、继代和传代细胞上生长。病毒分离,结果准确,但检测周期太长,至少需要两个星期,而且猴痘病毒被分类为生物安全Ⅲ级生物因子,因此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极高。

5.4 分子生物学方法

常见的试验方法为PCR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的猴痘病毒核酸,灵敏度高,快速仅需几小时既可得到结果,特别适合猴痘快速检测;以猴痘病毒基因的某一段序列为基础,通过不同扩增片断大小的检测和/或扩增片断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不同长度片断来在短时间内进行病毒感染的快速特异检测。在这方面国外学者做了较多的研究,ATI蛋白即嗜酸性包涵体蛋白,对猴痘病毒编码的ATI蛋白的开放性阅读框进行序列分析比较,发现其开放性阅读框与其他正痘病毒的开放性阅读框有72%~95.3%的同源性,但猴痘病毒ATI蛋白开放性阅读框中有一个8 bp碱基的缺失,这就造成其在翻译过程中的提前终止,所以猴痘病毒的ATI蛋白的分子量较小(猴痘的ATI蛋白约92 kDa,而骆驼痘病毒ATI蛋白为94kDa)Neubauer等[14],Meyer等[15]利用 ATI蛋白基因的特性进行扩增来检测猴痘病毒。血凝素基因为正痘病毒所特有可以和其它痘病毒相区别开并且猴痘病毒的血凝素基因比较保守,Ropp等[16],Lbrahim等[17]则利用血凝素基因序列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分析以检测猴痘病毒。近年来,荧光定量PCR是病原学分子诊断的新进展并已得到广泛应用。与常规PCR方法相比,荧光定量PCR方法因为不需要电泳分析,同时因加入特异的荧光标记探针可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实时检测,因而更省时、特异,减少了交叉污染,并能精确地对多个样本定量分析,周为名等[18],Kulesh等[19]人工合成了含有特异检测猴痘病毒靶基因的F3L片段并插入质粒,作为猴痘病毒检测的阳性模板并利用荧光定量实时PCR方法对猴痘病毒进行了检测。

6 治疗

目前对于猴痘尚无特效疗法,为自限性疾病,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加强护理,保持眼、鼻、口腔及皮肤清洁。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性感染,西多福韦,仅用于严重猴痘感染者的治疗,有明显毒性,现尚无资料显示其确切疗效。牛痘免疫球蛋白,目前尚未有证据证实其疗效。患者应严格隔离至痘痂脱净。大多数患者在2~4周后痊愈,但非洲猴痘患者的死亡率为10%。

7 预防和控制措施

7.1 严格控制传染源

对患病的动物及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感染的动物进行严格的处理,严禁由国外输入野生动物,必要时进行严格的检疫;动物园饲养的动物应进行全面的检疫,如发现有病或有感染应立即全部杀死,避免接触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和患者。

7.2 切断传播途径

严格限制进口野生动物,尤其是进口任何非洲啮齿类动物,早期发现患病的动物和人,病人和患病动物及密切接触者应严格管理。

7.3 预防接种

天花疫苗的接种可获得对猴痘的免疫力,据报道,接种天花疫苗能够让大约85%的人对猴痘病毒产生免疫力。但由于猴痘十分罕见,天花疫苗的免疫作用并不十分肯定。因此,美国CDC建议,除研究猴痘暴发或照顾感染病人或动物的人群,或者与猴痘患者和感染动物有密切接触人群应当接种天花疫苗外,一般人群不推荐接种天花疫苗。针对上述情况,一些新的亚单位疫苗和减毒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研究正在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1]。

猴痘是一种源于非洲的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近年有蔓延趋势。随着全球交往日益频繁,加之动物源性传染病控制的复杂性,病毒极易跨国跨洲传播,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首先应加强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管理,特别加强对疫区来的人和动物及动物制品的检疫。

[1]Arita I,Jezek Z,Khodakevich L,et al.Human monkeypox:a newly emerged orthopoxvirus zoonisis in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s of Africa[J].Am JTrop Med Hyg,1985,34(4):781-789.

[2]Jezek Z,Grab B,Paluku K M,et al.Human monkeypox:disease pattern,incidence and attack in a rural area of northern Zaire[J].Trop Geogr Med,1988,40(2):73-83.

[3]Landy I D,Ziegler P,Kima A.A human infection caused by monkeypox virus in Basankusu Territory,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J].Bull WHO,1972,46(5):593-597.

[4]Heymann D L,Szczeniowski M,Esteves K.Re-emergence of monkeypox in Africa:a review of the past six years[J].Br Med Bull,1998,54(3):693-702.

[5]Hutin Y J,Williams R J,Malfait P,et al.Outbreak of human monkeypox,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1996 to 1997[J].EID,2001,7(3):434-438.

[6]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Multistate outbreak of monkeypox—Illinois,Indiana,and Wisconsin,2003[J].Morb Mortal Wkly Rep,2003,52(23):537-540.

[7]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2003年美国多个州发生猴痘暴发[J].修文琼,译.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3):78-79.

[8]Shchellkunov SN,Totmenin A V,Safronov PF,et al.Analysis of the monkeypox virusgenome[J].Virology,2002,297(2):172-194.

[9]张正,岳志红.猴痘病毒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8):511-513.

[10]Fine PE,Jezek Z,Grab B,et al.The transmission potential of monkeypox virus in human populations[J].Int JEpidern,1988,17(3):643-650.

[11]Jezek Z,Marennikova SS,Mutombo M,et al.Human monkeypox:a study of 2510 contacts of 214 patients[J].JInfect Dis,1986,154(4):551-555.

[1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uman monkeypox—Kasai Oriental,Zaire,1996-1997[J].MMWR,1997,46(14):304-307.

[13]Mukinda V BK,Mwema G,Kilundu M,et a1.Re-emergence of human monkeypox in Zaire in 1996[J].Lancet,1997,349(9063):1449-1450.

[14]Neubauer H,Reischl U,Ropp S,et al.Specific detection of monkeypox viru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JVirol Methods,1998,74(2):201-207.

[15]Meyer H,Ropp SL,Esposito J J.Gene for A-type inclusion body protein isuseful for a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assay to differentiate orthopoxviruses[J].JVirol Methods,1997,64(2):217-221.

[16]Ropp SL,Jin Q,Knight JC,et al.PCRstrategy for 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mall pox and other orthopoxviruses[J].JClin Microbiol,1995,33(8):2069-2076.

[17]Lbrahim M S,Esposito JJ,Jahring PB,et al.The potential of 5’nuclease PCR for detecting a single-base polymorphism in Orthopoxvirus[J].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bes,1997,11(2):143-147.[18]周为名,谭文杰,郑楠,等.猴痘、天花病毒感染快速分子诊断荧光定量实时PCR方法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5):703-706.

[19]Kulesh D A,Baker R O,Loveless B M,et al.Smallpox and pan-orthopox virus detection by real-time 3’minor groove binder TaqMan assays on Roche Light Cycle and the Cepheid Smart Cycler Platforms[J].JClin Microbiol,2004,42(2):601.

[20]Hooper J W,Thompson E,Wilhehnsen C,et al.Smallpox DNA Vaccine Protects Nonhuman Primates against Lethal Monkeypox[J].JVirol,2004,78(9):4433-4443.

[21]Earl PL,Americo JL,Wyatt L S,et al.Immunogenicity of a highly attenuated M V A smallpox vaccine and protection against monkeypox[J].Nature,2004,428(6979):182-185.

猜你喜欢
猴痘痘病毒天花
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猴痘病毒
猴痘疫情现状及防控挑战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1:54
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1:46
天花寺
天花,肆虐地球3000年
鼠痘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爱你(2019年21期)2019-06-21 02:31:38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0
羊痘病毒分子特征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天花开
中华奇石(2009年1期)2009-12-07 03: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