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汶刚
(山东省兖州市人民医院,山东 兖州 272100)
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和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并列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中以脑梗死为最多见,其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本病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而且有多种药物可选择,笔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136得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内科收治的符合急性脑梗死的病例136例,随机分成2组,以氯吡格雷治疗组71例,其中男38例,女33例。平均年龄64岁;对照组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5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临床资料、伴发疾病、既往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最短6h,最长1周。
①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a均为首次发病;b 年龄在70岁以下;c 病因考虑为动脉硬化;d 出现定位体征12 h以后;e 腑CT排除脑出血;f神经系统受累体征明显。排除标准:g房颤患者或考虑细菌;h有出血性疾病或疑有出血者;j 昏迷)。②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③排除有脑出血病史、1个月内患有心肌梗死、消化道以及其他脏器出血病史、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
①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低分子肝素钙6-150 U2次/日皮下注射,连用5d。其他根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调脂等药物。②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300mg口服,以后75mg/d顿服,连服7d。治疗期间常规辅助检查应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清电解质、血液流变学及心电图等。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肾功能等、24h Holter心电监测。并观察用药过程中发生出血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于用药前后均做血常规检测。如遇以下情况,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终止原治疗方案:①大出血;②少量出血,但影响继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③脑卒中。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标准 。治愈:神志正常,言语清晰,生活基本自理,肌力恢复至Ⅳ~Ⅴ级;治疗后急性脑梗死发作在10d内控制,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神志正常,言语较以前明显好转,偏瘫症状改善,肌力提高2级(但未恢复到Ⅳ级);有效:反应稍迟钝、偏瘫肢体肌力提高1级(但未恢复到Ⅳ级);无效:神昏、偏瘫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Y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17.0软件处理。
氯吡格雷治疗组71例急性脑梗死发作完全控制31例,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2例。对照组65例急性脑梗死发作完全控制31例,有效率48%,无效34例。两组均未见死亡者,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治疗期间少数患者出现头昏、心悸症状,减慢滴速后症状消失,均未发现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和出血倾向病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脑血管闭塞或堵塞后,血管供血区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使相应部位脑组织出现软化或坏死的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的治疗尤为重要。首先面,尽快恢复缺血区的血流重建,阻止血栓扩展,缩小梗死[1]。同时要注重改善血流动力及微循环的改善,促进脑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再灌注损伤,防止脑细胞凋亡。
3.2 随着神经病学和溶栓剂的研究和发展,溶栓治疗旨在使闭塞血管再通,在缺血脑组织坏死之前恢复供血,从而纠正或维护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受损神经功能,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特别对中、重度神经障碍的患者疗效尤为显着[2]。而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衍生物,能很好的的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在临床中有重要作用。机制为其活性代谢产物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阻断ADP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促进环磷酸腺苷(cAMP)依赖的舒血管物质磷酸蛋白的磷酸化,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Ⅱ受体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Ⅱ复合物的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对其他诱导剂如胶原、花生四烯酸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延长出血时间[3]。具有快速和持续的抗血栓作用,这种抑制是特异性的,对控制发作及预防复发、防止其恶化为永久性脑梗死均有明显疗效。治疗过程中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的应用也非常重要,阿司匹林也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
3.3 氯吡格雷使用注意事项: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即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属于抵抗现象,因此在使用氯吡格雷中药注意氯吡格雷抵抗存在许多问题:如氯吡格雷抵抗与临床缺血事件的关联程度如何?能否发现简便可靠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来检测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如何处理,能否进行早期预防?最佳氯吡格雷负荷剂量是多少,应该维持多长时间。因此在使用氯吡格雷时,应尽早发现、预防和治疗氯吡格雷抵抗,可减少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通过使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136例疗效观察比较对照组常规治疗药物,而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发现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等方面均明显优单纯常规用药治疗,氯吡格雷更具有疗效强、费用低、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 刘新兵,冯六六.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3):96-98.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