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证治验两则

2011-02-10 23:27陈宗勇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7期
关键词:皂角刺外治赤芍

陈宗勇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赤港商街龙峰一巷11号

陈宗勇中医内科诊所,515071

痈证治验两则

陈宗勇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赤港商街龙峰一巷11号

陈宗勇中医内科诊所,515071

中医文献中“痈”的含义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痈在临床上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则发生在体表,两者虽同属痈证范围,但在辨证施治上多有不同。本病早在《内经》中就记载:“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临床症状为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疼痛,一般结块范围多在6~9 cm,发病迅速,易肿、易化脓、易溃疡、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不适症状。

例1.患者,男,33岁。初诊日期:2010年12月18日。

主诉:左背发生肿块已15天,伴畏寒发热、疼痛。体温38.5℃。经某诊所输液治疗2天,体温下降,第三天输液停止又发热39℃。再给民间草医贴、青草药膏和服青草药3天后无明显效果而来我诊所求治。

检查:左背局部漫肿高突,四周坚硬红肿,如巴掌大,中央呈小泡点,按之灼热,有压痛,晚上疼痛加剧,如鸡啄,伴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食欲不振,体温39℃。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数。

辨证:中发背痈。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方药:紫花地丁20 g,蒲公英15 g,野菊花15 g,连翘20 g,金银花10 g,炮穿山甲15 g,赤芍10 g,陈皮10 g,皂角刺10 g,防风10 g,天花粉10 g,生地黄20 g,黄芩10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方:鲜龙胆草、鲜菊花叶和蜂蜜共捣烂,调金黄散(注:金黄散由黄芩、黄连、黄柏、五倍子、青黛、冰片等组成),敷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二诊:2010年12月21日。服上方3剂后,局部肿块收缩,疮顶高突,微有白色脓点,疼痛减轻,大便日解2次,体温37.8℃,舌质红,苔薄腻。拟上方加减托毒之品,外治仍按前法。

方药:紫花地丁20 g,蒲公英15 g,野菊花15 g,金银花10 g,炮穿山甲15 g,赤芍10 g,浙贝母10 g,皂角刺10 g,防风10 g,白芷10 g,生地黄20 g,黄芩10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2010年12月25日。服上方3剂后,疮已溃破,排出黄白色稠脓,腐肉脱出,局部红肿渐退,二便正常,食欲稍增,体温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微数。拟养血和营,清其余毒,化其余肿,按原方加减。方药: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2 g,连翘10 g,金银花15 g,炮穿山甲10 g,熟地黄20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鲜六角英(爵床)、鲜消山虎(伤寒草)、鲜英仔草适量,和鸡蛋清共捣烂,调金黄散贴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四诊:2010年12月28日。服上方3剂后,局部肿消痛止,疮口肉芽新生,食欲增进,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拟以补气益血敛疮。方药:党参12 g,茯苓20 g,白术10 g,川芎8 g,白芍10 g,熟地黄20 g,大枣5粒,金银花10 g,麦门冬20 g,北沙参12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外贴药停止。

五诊:2011年1月2日。疮已收口,皮肤嫩红,二便调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症已愈。以善其后,拟用十全大补汤、玉屏风散加减:党参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熟地黄12 g,茯苓10 g,白术10 g,炙甘草10 g,黄芪20 g,防风12 g,怀山药10 g,何首乌10 g,白芍10 g,生姜3片,大枣5粒。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1年1月20日随访,症愈无复发,一切良好。

例2.患者,女,53岁。初诊日期:2001年3月10日。

主诉:1个星期前感冒经某诊所打针服药症状有所好转,后发现右背部肿块痒痛,继而恶寒,经某医确诊为“无名肿毒”,经服草药和外贴膏药无效,肿块越来越大,故来求治。

检查:右背局部肿块如鸡蛋大,色红而坚硬,按之疼痛,头眩恶寒,食欲减退,二便正常,体温38℃,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辨证:上搭手痈。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痈。

方药:紫花地丁20 g,蒲公英15 g,野菊花15 g,连翘20 g,金银花10 g,白茅根15 g,赤芍10 g,牛蒡子10 g,皂角刺10 g,玄参10 g,天花粉10 g,生地黄20 g,黄芩10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鲜龙胆草、鲜菊花叶和蜂蜜共捣烂,调金黄散贴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二诊:3月13日。服上方3剂和外贴药后,局部红肿明显缩小,疮顶白色化脓状,痒痛减轻,不再畏寒发热,食欲增进,体温37℃,舌质红,苔薄腻,脉滑微数。拟上方加减继以托毒之品,外治仍按前法。

方药:紫花地丁20 g,蒲公英15 g,野菊花15 g,金银花10 g,炮穿山甲15 g,赤芍10 g,茯苓10 g,皂角刺10 g,防风10 g,白芷10 g,生地黄20 g,黄芩10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3月17日。服上方3剂后,疮已溃破,排出白色稠脓和腐肉,肿块渐消退,痛止,食欲增进,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数。拟托毒排脓消肿。

方药:当归10 g,炮穿山甲15 g,赤芍10 g,浙贝母10 g,皂角刺10 g,金银花10 g,制乳香10 g,制没药10 g,赤芍10 g,防风10 g,白芷10 g,生地黄20 g,黄芩10 g,甘草3 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鲜龙船花叶和鸡蛋清共捣烂,调金黄散贴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四诊:3月21日。服上方3剂后,疮脓已尽,肿消,肉芽新生,食欲佳,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外贴药停止。内服:拟补气益血敛疮。

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10 g,川芎10 g,熟地黄20 g,党参10 g,白术10 g,白芍10 g,茯苓10 g,炙甘草10 g,黄芪10 g,麦门冬12 g,生姜3片,大枣5粒。6剂。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连服6剂,6天后疮已收口,痊愈。

按:痈者壅也,是气血为毒邪壅塞不通而成,对于初起的痈证,一般都是邪正俱实,火毒方炽之时,切不可骤施补托之品,否则热毒内攻,每致疮未溃而毒邪已先陷脏腑,一般不宜过早用补药,否则会渐成危重证候。《内经》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则伤,故名曰痈。”盖痈者属阳,由火毒而生,外溃肌肉而已,且有易溃易敛的特点,只要善辨顺逆,治分先后,消、托、补三法用之得当,多能奏效。

2011-02-12)

猜你喜欢
皂角刺外治赤芍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皂角刺侧柏膏治斑秃
皂角刺侧柏膏
皂角刺黄酮研究进展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中医外治杂志
皂角刺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新疆赤芍
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近况
赤芍与辛芍组方中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