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妍
(河南中医学院 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 450008)
郑玉玲主任医师是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防治工作已三十余年。她重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致力于食管癌的防治工作多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聆听教诲,认识到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好疗效,兹将吾师之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诊断的食管癌患者超过 30万,其中半数以上是中国人[1]。近年来,专家和学者在食管癌的防治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篇即提出“上工治未病”,吾师郑玉玲教授亦认为“治未病”思想在食管癌的防治中有很关键的作用。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可见很早以前,古代医家就已经注意到了“治未病”的问题。中医“治未病”思想重在强调“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渐”。这与现代医学癌症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一级预防即病因学说,就是在未发现症状之前预防其发病;二级预防是指机体已患癌症,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则是预防癌症的复发及转移。这对食管癌的临床防治、用药、调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病要求因。现代医学认为,食管癌的形成既非单纯的遗传因素所致,也非仅仅的环境因素所为,而是在整个食管癌的自然病史中,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累积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2]。所以,研究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是一项重要科研工作,它是控制食管癌发病的关键。目前我国已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磷脂酶基因亚运型(PLCE1)和核黄素转运基因(C20orf54)。王立东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遗传学》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这有利于我国科学家深入解析食管癌的发病机制,为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早期诊断、个体化预防和治疗以及新型高效药物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子靶标,也开辟了食管癌防治工作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此观点亦符合“未病先防”的思想。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认识是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慢性食管炎、白斑症、Plummer-vinson综合征和barrett食管等食管疾病曾被认为是癌前病变。郑教授在临床中不主张用食管切除手术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至少短期内不宜采用,她认为从病理学角度来说重度不典型增生还不是癌。否则,一旦外科切除标本病理报告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能会引起误解、争论,甚至纠纷。她认为中医药对癌前病变能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因食管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食管癌的初期症状不典型以及癌症的自然演变规律的复杂性,大多数患者发现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此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 10%左右,但早期食管癌患者 5年生存率可达 90%以上,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食管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郑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科研发现,食管癌并没有特异性的相关肿瘤标志物,由于受人力、物力和当前的科研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开展食管癌的普查工作,这给临床治疗及预后带来很大困难。而郑教授认为应当挖掘和发挥传统中医学在“治未病”中的精华和特色。如应用四诊合参,以舌诊和脉象为主,综合家族史以及相关的慢性病史,并配合应用现代医疗手段,可做到见微知著、由此及彼,这在食管癌早期防治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并结合放化疗等治疗措施。由于放化疗对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选择性较差,可能引起各种毒副作用。中医学认为放化疗属火毒之邪,手术属外来创伤,均可造成机体气血阴液耗伤,阴阳脏腑功能失调。因此,郑教授认为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应用中草药与手术、放化疗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不失为防治食管癌的理想方法。郑教授在多年食管癌的防治工作中,研制了豆根管食通、地黄管食通等中成药制剂,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并提高放化疗的局控性。在坐诊期间,郑教授遵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原则,以扶正抗癌为大法,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如食管癌患者在放化疗的过程中易出现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反应,其认为这是正气虚弱的表现,治疗应以补肾健脾为主,同时应注意“气血同源”,常用当归、鸡血藤、生黄芪、白术、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等益肾健脾以生血。临床中对于食管癌患者出现骨转移的情况,郑教授认为正气不足仍是其根本,治疗应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要治疗大法,用药多选用骨碎补、透骨草、杜仲炭、川牛膝等。食管癌患者的多汗症状在临床中亦较常见,大多专家认为肿瘤患者“体虚”而多见“卫外不固”的表现,然郑教授认为肿瘤患者病因、病情均较复杂,在治疗此类症状时更应当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中医学认为临床中“多汗”不外乎阴虚阳亢、阳气虚、湿热内蕴和瘀热互结等病因,郑教授强调在治疗食管癌患者“多汗”时当注重“瘀”,故其治疗在应用补气健脾药物的同时,加少量的活血祛瘀中药,如桃仁、红花合玉屏风散加减。现代研究证实[3],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表现为高凝、高黏状态,血瘀是肿瘤形成、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癌组织释放某种活性物质及癌细胞脱落进入血液循环,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利于癌细胞的着床,并促进癌细胞的种植转移[4]。在治疗食管癌及相关伴随症状时,兼顾防治其复发转移,如苦参、红藤、鸡血藤、藤梨根等防治肿瘤复发转移中草药的应用。郑教授认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进食困难、胃口差,在长期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当配合太极拳、心理疗法、食疗、药膳等养生康复手段,可以使患者带癌生存,改善其生存质量,有效预防其复发转移,这亦是其在防治食管癌的临床实践中应用“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目前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中医药在防治食管癌的癌前病变,预防食管癌发生发展,以及在综合治疗中的减毒增效作用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然而郑教授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食管癌方面的理论体系尚不够完善,在防治食管癌的临床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应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临床医生对于食管癌的临床前期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未能认识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性;诊察手段局限落后,缺乏客观检测依据和现代循证医学证据;临床科研较落后,不能很好的促进“治未病”的临床实践;临床中草药汤药熬制麻烦,剂型单调,口感差,对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很难接受;而多数中成药乃采用现代制药工艺制成,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只可改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注重预后调护及复发转移。这些问题值得所有致力于食管癌防治工作的医务者深思。因此,进一步发掘和创新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并使其在食管癌防治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和升华,是广大医疗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王瑞林.食管癌研究进展[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2]胡盛平,杨红珊,沈忠英.食管癌病因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癌症杂志,2001,11(2):171-174.
[3]Letai A,Kuter DJ.Cancer,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J]. Oncologist,1999,4(6):443-449.
[4]张国铎.活血化瘀法抗肿瘤机理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4):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