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茗
针药并用综合治疗面神经炎80例
朱茗
目的观察中药与针灸相结合的办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急性期取阳白、四白、太阳等穴,缓解期取灸肾俞,太溪、中药治疗用牵正散,随症加减。结果治愈 71例,好转 8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约97.8%。结论在治疗本病中,应以扶正祛邪,通经活络为治疗原则,可取得满意效果。
面神经麻痹 /针灸疗法;复方(中药)治疗应用牵正散 /治疗应用阳白太阳
笔者十几年来在临床上收治 71例,其中男 45例,女 26例,71岁以上 3例,61~70岁 8例,51~60岁 4例,41~50岁20例,31~40岁 50例,20岁以下 3例,年龄最小者 2岁,最大 75岁,学生 30例,工人 4例,农民 36例,干部 18例。
1.1 针刺疗法 患者在发病后即可针刺,针刺取穴,以扶正祛邪通经活络,为基本治疗原则,患侧经穴为主,在急性期取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太阳、地仓、颊车、风池、合谷、翳风、迎春香,双侧合谷、流泪较多可取晴明(不留针),每次取穴 4~5穴,每日针 1次,慢性恢复期,除取上述穴以外,还应加肾穴(灸)太溪,足三里(针灸并用),以补足、正气,增加祛邪能力,冶疗 3周为 1疗程,2个疗程统计治疗结果。
1.2 中药疗法 以扶正祛邪、通经活络为基本治疗原则,选用牵正散(全虫、僵蚕、白附子)为基础方,并随症加减。临床一般分为 3期,分述如下:
急性期(发病 2周以内):本期患者应以祛风通络、凉血解毒为主,处方:荆芥、防风、当归、川芎、僵蚕、全虫、白附子、龙胆草各 10g、双花、大青叶、桑枝各 30g、丹皮、赤芍各 15g、泽泻 25g,水煎服,每日 1剂。
亚急性期(发病 2~4周之间):宜加祛痰化瘀之品。处方:荆芥、防风、川芎、僵蚕、全虫、白附子、炮山甲各 10g,当归、赤芍、白芍、南星各 15g,双花桑枝各 30g,泽泻 20g,水煎服,每日 1剂。
慢性恢复期(发病 4周以后):经前治疗病情未减或稍减,病邪伤正,以致正气更虚,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主,佐以祛风通络。处方:黄芪、木瓜、元参各 30g,桂枝、川芎、赤芍、白芍、僵蚕、全虫、白附子、山甲、阿胶(烊化服)各 10g,当归、南星各 15g,水煎服,每日 1剂。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体征完全消失,患侧面部恢复正常,前额面纹及鼻唇沟恢复如病前,口角无歪斜,无流涎,患侧眼睑闭合正常。好转:经治疗,临床体征较前好转,但仍有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时有流涎,额纹虽出现但未完全恢复。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治愈 41例,好转 3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 97.8%,
周某,男,农民,初诊日期:2008年 7月 20日。主诉:左侧面部麻木不适 1d。自述,外出坐车时开窗受风寒刺激较重,次日晨起,发觉面部麻木,漱口时发现面颊动作不灵,且左眼睑不能闭合,进食时左侧有塞食现象。查体发现患者左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左眼闲合不全,口角向右歪斜(即左口角下垂),说话示齿时比较明显,左口角在令其鼓气时漏气,舌前 2/3味觉减退,耳后乳突有明显压痛,诊断为面神经炎。针刺取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太阳地仓、颊车迎香(翳风、风驰)左取留针 20min。
针刺同时服中药,处方如下:双花、大青叶、桑枝各 30g,荆芥、防风、全虫、僵蚕、白附子、龙胆草、当归各 10g,川芎、丹皮、赤芍各 15g,泽泻 25g,7剂,水煎服,每日 1剂。
患者 9月 27日二诊,自述面部麻木感消失,眼闭合有力,耳后压痛消失,效不更方,继续中药针灸治疗。10月 5日又诊,自述一切症状消失,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即停针刺,前述中药方继服 3剂,以善其后。1周后随访,无异常,病已痊愈,数年后随访未复发。
明代楼英对本病有这样一段论述:“凡半身不遂者,必有口眼歪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口眼喎斜者(《医学纲目口眼喎斜》),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这段论述对口眼喎 斜,言语不正,而且不能平视。”故治疗多以祛风通络为大法。方中荆芥、防风、全虫、僵蚕、白附子祛风通络;僵蚕、白附子祛风通络;僵蚕能祛风发汗,解络中之风,全虫能熄风定惊,白附子又主治头面诸疾,祛风通络;当归、赤白芍 、川芎、桑枝养血活血;双花、大青叶清热解毒;南星、泽泻清热化痰;山甲功能善走窜,专能行瘀散血,通中窝补,诸药相伍可收祛风通络、凉血解毒、祛痰化瘀之目的。
针灸以促阳明经穴为主,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与中药相配相得益彰,收效甚佳。采用针药并用综合治疗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如查治疗失误或不及时而致病程延长,预后则差。另外,本病一旦出现面肌痉挛,面肌挛缩及联带运动等并发症,治疗起来就比较困难,在收诊的病例,1例无效者即属这种情况患者,发病后用偏方(用药不详)无效,然后求诊于余,虽多方调治,也未治愈。现患者已出现面肌挛缩,治愈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治疗本病一定要早期,及时地正确治疗。
553100贵州省威宁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