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红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居多;初潮前女性无发病者,绝经后或切除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药物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其发展,故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1]。内异症在组织学上是良性的,但在临床表现上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使之成为难治之症。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09年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年龄24~36岁,其中有手术史者共48例,其中以吸宫及宫腔手术者为多41例,输卵管手术3例,剖宫产4例。月经改变56例,初潮年龄≤13岁35例。
1.2 妇科检查 子宫位置正常或呈后位,活动或同定,大小正常或稍增大,病变累及卵巢者可在一侧或两侧扪及囊性肿块,壁稍厚,张力高。与子宫、阔韧带、盆腔、后腹膜粘连而固定。典型体征是在后陷凹或宫骶韧带部位扪及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质硬的结节,伴或不伴触痛,月经期结节增大,压痛更明显。
1.3 方法 可行腹腔镜下手术或剖腹手术,对于年轻、尚未生育的妇女,手术范围包括单侧附件切除术、卵巢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输卵管周围粘连松解术、盆腔病灶电灼术及子宫悬吊术、骶前神经切除术。生育年龄无生育要求的妇女,手术范围包括全子宫和双侧输卵管切除及盆腔病灶切除,但需保留一侧或双侧部分卵巢组织.术后仍需进行假绝经药物治疗3~6个月。对于近绝经期或虽年轻但病变严重的妇女,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及所见病灶切除术。
60例均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术37例;半保守性手术(保留一侧附件或部分卵巢)12例;保守性手术,仅切除部分盆腔病灶及大网膜,骶神经切断,圆韧带悬吊及阑尾切除11例,术后少数患者加用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最常发生在盆腔内的卵巢、宫骶韧带、子宫下部后壁浆膜面、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直肠隔,临床称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0%患者无明显症状,可因病变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症状。常见症状为痛经、下腹痛、性交不适和不孕。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以继发性,渐进性痛经为特点。痛经大多发生在经前、经期,多为经前1~2 d,经期第1天最剧,月经于净后疼痛缓解以致消失,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大腿,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急腹痛,若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形成囊肿破裂,则可出现急腹痛,多发生于月经期,可伴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感。有时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亦可有经前点滴出血。不孕和肠道或泌尿道症状,异位病灶累及直肠、乙状结肠、膀胱、输尿管时,可出现排便困难、腹泻、便秘、甚至周期性便血、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
凡育龄妇女有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和不孕史,盆腔检查时扪及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或子宫旁有不活动的囊性包块,即可初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临床上尚需借助下列辅助检查,特别是腹腔镜检查和活组织病检方能最后确诊和确定期别。B型超声检查可确定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偶能发现盆腔检查时示能扪及的包块。B超显示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壁较厚,且粗糙不平,与周围脏器特别是与子宫粘连较紧。囊肿内容物呈囊性、混合性或实性,但以囊性最多见。由于囊肿的回声图像并无特异性,故不能单纯根据B超图像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值可能升高,叶然卵巢癌患者的CA125值远较内膜异位症为高,但两者间的升高值有一定范围的重叠,故临床上无法单独利用此测定值将两者加以鉴别。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法,特别是对盆腔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均无阳性发现的不育或腹痛患者更是唯一手段,往往在腹腔镜下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即可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也只有在腹腔镜检或剖腹探查的直视下方可确定。
治疗前尽可能明确诊断,并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等情况全面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是减轻及控制疼痛、治疗及促进生育、减缩及去除病灶、预防及减少复发。原则上症状轻微者采用期待疗法;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先行药物治疗,病变较重者行保守手术;无生育要求的年轻重度患者可采用保留卵巢功能手术辅以激素治疗;症状和病变均严重,且无生育要求者可行根治性手术。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