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手足口病患儿输液反应原因调查及防范

2011-02-10 03:04尚慧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治疗室配药微粒

尚慧琴

河南开封传染病医院 开封 475001

静脉输液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输液反应的发生不容忽视,特别是手足口病患儿体质较弱,抵抗力低,更易发生输液反应。本文对我院20例手足口病患儿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对引起小儿输液反应的因素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静脉输液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03-18~2010-06-20,我院感染病区收治手足口病患儿760人次,20例患儿发生输液反应,发生率2.63%。男 12例,女8例,年龄1~3岁。

1.2 临床表现20例患儿均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6例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其中4例患儿出现哭闹、呕吐,1例患儿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症状。

1.3 出现反应时间用药后20 m in内出现输液反应16例(80%),20 min~2 h出现反应4例(20%),其中2例连续2 d出现输液反应。

1.4 治疗与转归立即停止输液,或更换液体及输液器,保留剩余液体及输液用具备查。立即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烦躁不安者给予安定肌内注射;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反应严重者1例进入ICU重症监护室给予重症监护治疗。经过上述及时对症处理后,19例输液反应患儿的症状、体征均在3~4 h内逐渐缓解,并痊愈出院,1例进入ICU患儿于3 d后痊愈出院。

2 输液反应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

笔者针对20例患儿输液反应展开调查,将输液过程的每一环节和细节进行罗列分析,找出与引起输液反应相关的问题并制定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2.1 发生的原因

2.1.1 与配药、输液环境污染有关

2.1.1.1 人流量过大所致:一方面由于手足口病患儿病例急剧增多、病程短、出入院频繁等特点,病房内家属及患儿过多,平均每个房间3个患儿,6~8个家属(医护人员多次劝阻家属离开无效),致使病房内空气中的细菌量相对增加。另一方面治疗室是病区存放药品,一次性无菌物品及各类治疗包和配制药液的场所,配药环境不能相对独立。在整个输液治疗过程中护士频繁出入治疗室,污染了配药环境。环境中的空气、水分、尘土、人体表面、口腔、鼻咽部都有微生物存在,如果人员流动频繁、环境空气消毒不严,不遵守有关规程都可将空气中细菌和微生物带入药液而造成污染。有关资料显示“输液环境中带入的微粒是显著的”[1]。有实验结果显示:输液室与制剂室在无净化的条件下,取样测定的微粒有所增加,表明输液中微粒污染程度与输液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2.1.1.2 工人施工造成粉尘过多所致:由于手足口病区是临时组建,病区外墙施工一直不断,因此粉尘含量过高,造成空气污染,使不溶性微粒在输液配药时很容易进入液体中。据文献报道,静脉输液过程中污染的微粒一般为非代谢性微粒,如纤维、粉尘、合成高分子材料等[2]。国家药典中规定,1 m L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直径>10μm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25μm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而<50μm的微粒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因此输液微粒是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

2.1.2 与加药液体放置过久有关:由于患儿输液较多,3~5组液体,每组液体平均为50~100 m L,换药成了护士上午最忙的工作,因此静脉用药不能做到现用现配,而患儿也会出现诸多原因致使配置好的液体不能及时用上。药液多有不稳定性因素存在,可发生分解或聚合产生杂质。许多静脉用药针剂也常有不溶性微粒,可通过静脉输液进入体内,引起输液反应[1]。

2.1.3 与护士操作有关

2.1.3.1 间接药物配伍禁忌:临床上由于输液患儿较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配药过程,将多种药物抽到同一注射器内再加入输液瓶中,这样虽然省时、省事,但最容易产生配伍变化,使各种药物的热原迭加,发生输液反应。有的虽然外观看起来没有变化,实际上却可能产生毒副作用或降低药效。对一组以上的输液病人,每组输液换瓶时,容易忽略间接配伍禁忌问题。

2.1.3.2 留置针封管液污染:由于使用留置针患儿较多,护士较忙,在封管时为了省时,即用整瓶生理盐水注射液分次给多个患儿进行封管,反复抽吸过程中造成封管液污染。

2.1.3.3 违反操作规程:未执行一人一针配药,而是一个注射器反复使用,由于手部多次触及注射器活塞,增加了药液被细菌污染的机会。

2.2 防范措施针对以上引起输液反应的调查分析,为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杜绝一切污染机会,确保临床输液的安全性,主要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 改善配药、输液环境:①治疗期间停止施工。向主管领导汇报输液反应的发生与施工所产生的微粒有直接关系,在上午治疗期间暂时停止施工,以确保患儿输液的安全。②配药及输液时要控制人流,操作前半小时不得扫地、抹桌、扫床等以减少空气污染的机会。适当减少陪护人员,保持病房整洁,空气清新。治疗室台面、地面、门窗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抹1次,治疗台用专用抹布每班次上、下班各抹 1次,治疗室每月做1次空气细菌监测。

2.2.2 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输液操作规程:输液全过程必须正规、科学,加强无菌操作,严防药液污染,尽量做到现配现用,留置针封管液采用玻璃安瓶,现用现抽。技术上要精益求精,穿刺的成功也是减少污染发生的原因之一。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时要更换针头。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排出前段液体5~10m L冲洗输液管道,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治疗室配置冰箱,适应中药制剂的保存要求。

2.2.3 合理用药:建议医生尽量减少药物配伍的种类及数量,做到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能口服的就不要注射,以保证合理用药的预期效果和输液安全。要求护士熟悉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合理配药,配药时应按各药物的性质,采取单一抽取先行稀释,分别加入的方法进行。并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配好的药液必须澄清、无沉淀及杂质。按病情需要安排用药先后,并注意接滴液瓶时间接的配伍问题。因此,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机械地执行医嘱,要有丰富的药理知识,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只有这样才能配合医生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2.2.4 加强巡视: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时纠正病人或家属的错误行为,尽早发现输液反应并及时处理。

2.2.5 建立完善的输液反应报告登记制度:一旦发生输液反应,除了立即对症处理病人外,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做好记录。保留所有撤换下来与输液有关的物品,送质检部门做鉴定检测,以确定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不能马上送检者,我们应当着病人或家属的面立即封存所有物品,贮存在冰箱以待进一步检测,并做好解释工作,以防医患纠纷的发生。

通过调查发现,导致患儿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也是保证患者输液安全的重要环节,操作环境空气的洁净度也不可忽视。为了确保患者静脉输液安全,在每次静脉输液操作中护理人员要保持高度责任心,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加强静脉输液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关及环境空气关,使输液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1]钟洪兰.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和处理[J].广东药学,2002,12(4):47-48.

[2]吴雪梅,黎奔,李丽清.应重视医院输液器具不溶性微粒的监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5):237.

猜你喜欢
治疗室配药微粒
SIMS微粒分析制样装置研制
智能配药机器人在化疗药物配制中的应用效果
输液配药时胶塞掉屑的原因及防止方法的探讨
探讨病区治疗室管理的方法与效果
静脉用药调配机器人配药的临床研究
门诊治疗室患者发生晕厥的应急护理措施
FePt纳米微粒有序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蒙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研究
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