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
微生物检验是疾控系统检验工作的重要部分,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体积微小,培养困难,加之取材和检查方法等问题,使得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波动很大,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需充分考虑到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并加以控制。现就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谈一下个人体会。
实验室应布局合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邻工作区域的不利影响;实验室外窗不宜采用有色玻璃,以免在实验时造成色觉判断误差。对有避光要求的实验室应另行采取物理屏障措施。为防止检测过程中断电,一般采用双路供电,不具备的,应设置自备电源。微生物实验室根据需要设置无菌实验室、净化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基本形式是-更衣室、缓冲间、实验间。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应配紫外线消毒装置,在使用前后都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并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和实验区域空气质量监测[1]。
微生物检验多依靠形态学和生理学的生化反应,每一步骤均需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检验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责任心与技术水平,检验人员的基础知识、个人经验显得更为重要。实验室必需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的更新,提高个人理论水平和改进操作技术。一个受过充分培训的工作人员,能够对各种实验结果进行严谨地分析,对检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出质疑,及时纠正,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检测过程中培养基和试剂会对检测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实验室应完善供应品管理,保证其可溯源性,建立供应商档案,确定其资质,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产品质量好、企业信誉高的供应商。对采购的培养基试剂需经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验收应包括外观、批号、pH值、灭菌要求、选择性等,培养基还要做无菌试验和阳性对照菌株质控,按照培养基和试剂标签说明的贮藏条件保存,自配的染液每周需做质控。标准菌株定期进行传代,并做好确认试验。
实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档案,按照规定将需检定的仪器设备送法定计量机构进行检定,保证量值的可溯源性。在无法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情况下,可通过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等提供仪器设备性能满意的证据。实验室根据仪器特性制定期间核查计划,保证仪器设备在受控状态。主要仪器设备要有使用与维护记录,培养箱、水浴箱、冰箱等应经常检查其性能,要有温控记录。
注意选择采样的时间,一般选择疾病的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食物中毒的标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对抽样的样品,应确保抽样程序科学公正,所取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有效性并保持完整。采样时必须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特别是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并贴有标签,注明采样时间、采样来源及编号。采取的样品应使用必要的保存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到实验室,并有专人负责接收。[2]
检验方法直接影响检出率的高低和结果的准确性。微生物检验方法应优先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检验方法或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并定期查新,以保证所使用标准现行有效。因实际需要偏离标准方法的,要获得例外许可并做可靠性论证。实验室制订自己的操作手册,并在检测工作中严格执行,在检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平行样和空白对照,对阳性结果还要做标准菌株做对照试验,以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可靠性。
质控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中之重,实验室所有检测项目都要有室内质控记录,将质控菌株与常规工作一起进行,不能为质控菌株设计单独操作程序,更不能专人专做。当质控标准菌株的内在敏感性发生改变时要更换新的菌种。室间质量评价是利用实验室间的对比来确定实验室能力的活动,它也是为确保实验室维持较高的检验水平,而对其能力进行考核、监督和确认的一种验证活动。微生物实验室应设计合适的质控频率,充分发挥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应有的作用[3]。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加强培训,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身、实验室、环境安全[4]。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相关支持性记录。质量体系文件的价值在于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实验室所有活动应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避免人为误差。
总之,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其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最最终影响到整个检验结果。因此,必须建立全方位质量控制体系,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并不断探索,微生物检验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1]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齐春华,王文平.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管理.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4):717.
[3]周小明.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职业与健康,2009,15:105-106.
[4]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