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钰 程玉海 孙颖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中,可显著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但是近年研究发现仍有部分服阿司匹林的患者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的功能而致临床血栓事件的发生,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产生AR的原因是多重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联合应用脑心通与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临床防治AR提供理论依据。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住院病情相对稳定冠心病(CHD)患者260例,其中男136例,女124例。年龄40~70岁。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做十八导联心电图、查血脂、血糖、肝功、肾功、血常规。心功能NYHAⅠ~Ⅱ级。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CHD易患因素,CHD类型无明显差异。
1.2 入选患者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AHA/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命名标准。
1.3 排除标准:①阿司匹林过敏②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③血小板计数>450×109/L,或<50×109/L。④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精神疾患、恶性肿瘤。⑤近期服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者。⑥痛风患者。
1.4 方法
1.4.1 给药方法 260例患者分为两组:①阿司匹林组130例,每天饭后口服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由德国拜尔公司生产)100 mg,6个月。②联合组(阿司匹林+脑心通)130例,在阿司匹林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脑心通,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2粒/次,3次/d口服。6个月后查肝功、肾功,无一例患者异常。
1.4.2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抽取空腹静脉柠檬钠抗凝血2.7 ml按产品说明操作。判定标准:(1)阿司匹林抵抗(AR):①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②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2)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符合上述两个条件之一。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的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糖(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血脂及血小板聚集率及AR与ASR比较 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2.3 联合用药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AR与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减低(P<0.05)。
阿司匹林抵抗(AR)极具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国外文献报道AR/ASR在冠心病、脑梗死以及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5.5% ~40.3%,33% ~37%和 16.33%[1,2]。目前AR诊断标准:①0.5 mg/ml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20%。②1.0 mmol/l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70%。同时满足①和②者为AR,满足①和②中1项者为ASR。已经观察到某些初始对阿司匹林敏感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可对药物产生快速耐受而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可能机制:①有学者认为与环氧化酶2有关。②ShenH等认为与血脂相关[3]。③Gum等认为与基因异常有关。④Bhatt DL认为血小板激活途径包括血栓A2(TXA2)、ADP、凝血酶和血小板GPIIb/IIIa受体,阿司匹林仅阻断TXA2途径,故当凝血酶、TXA2、ADP、5-羟色胺、肾上腺等诱导剂存在时可通过其他途径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AR[4]。⑤George K等认为冠状动脉缺血后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增强,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TXA2与前列环素系统,表现为TXA2水平升高,前列环素水平下降。因此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相对亢进,AR发生率高[4]。阿司匹林抵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常用的方法是换用如氯吡格雷等,但存在价格昂贵与安全性等特点。有学者认为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治疗AR,有认为加大剂量并不能减少临床事件发生,而不良反应增加。
脑心通胶囊[5]由黄芪、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乳香、桂枝、地龙、水蛭、牛膝等16味中药制成。黄芪具有益气活血,防治血栓形成,抗脂质过氧化和消除氧自由基等作用。丹参、红花等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作用。全方具有降脂抗凝,改善血液凝聚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防止AS形成的作用,标本兼治。但对AR患者治疗报道不多,本研究观察到脑心通联用阿司匹林组的AR与ASR总发生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明显减低。二者联用能使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
[1]James ED.Aspirin resistance:Is it Real?Is it clinically significant?J Am Med,2007,120:1-4.
[2]George K,Zraklis IP,Thomas GL.Current erid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spirin resistance.Jvasc Surg,2009,50:1500-1510.
[3]ShenH,Herzng W,Drolet M,et al.Aspirinreasistance in healty drug na?ve men versus women(from the heredity and pherotype intervention heart study).J Am Cardiol,2009,104(4):606-612.
[4]Bhatt DL Aspirin resistance:more than just a laboratory curiosity.J Am coll cardiol,2004,43:1127-1129.
[5]赵步长,吴海勤,赵涛.脑心通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