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45)
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结构中的一个特定的地域概念,它是城市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随着城市中心的高复合的发展,中心区的建筑形式现在越来越趋向于城市综合体,它是新时代产生的新的建筑形式。城市中心区和建筑综合体用地紧张、建筑密度较大,人流量多,交通负荷重,所以面临着较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长久以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急功近利,缺乏公共安全的理念,当灾害发生的时候才引起人们对公共空间安全设计的重视。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末中国城市灾害的总损失已经占到70%,比例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提高。因此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把握灾害的前景资料和风险程度,把安全设计的要素和策略与城市设计结合为一体,尽量降低灾害时的损失率,创造真正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目前,城市中心区的安全面临着复杂和紧迫的局面。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它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公共安全疏散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调研来研究城市公共安全的设计策略。
2.1.1 功能空间集中化
城市中不同种类的公共活动常常可以在同一个空间里面进行,所以功能的复合化可以在同一空间中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形成多种功能层次的并置。在城市建筑占有中心区有限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集约化功能组织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城市中心区,功能组织的集约化、复合化最集中的体现是与城市交通换乘系统相结合的功能组织。
2.1.2 建筑和城市一体化
城市中心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一般需要进行综合开发,在物质形态上就表现为建筑综合体。建筑综合体一般体形庞大,区别于传统单体建筑,甚至跨越城市不同街区,把城市的商业空间、步行空间、交通空间结合起来(图1)。
图1 美国亚特兰大开放式地铁综合体
2.1.3 交通立体化
人流与车流是城市中心区交通的两大矛盾因素。为了高效地疏散,基本原则是人车分流,在用地紧张的条件下,人车分流只能通过立体化的方式实现,基本方式是设置步行层和车行层,将公共建筑和交通节点联系起来。车行层一般在地面,也有高架路或隧道,连接各停车场和货运支路。
城市设计学应积极关注城市空间环境的安全属性,坚持安全城市设计的理念,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要对象,从整体上对城市空间环境安全进行综合设计研究,探索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思想和方法,使之成为城市安全规划与建筑安全设计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为了对城市中心区和城市综合体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作者以重庆市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为例进行了调研,总结归纳了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的安全问题。我们将商业步行街、城市道路、广场等户外场所归类为开放空间类公共场所;将该区内商业场所、图书城、银行、酒店、商务楼等归类为受限空间类公共场所。从公共设施、人流车流、疏散出入口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表1、表2)。
?
表2交通疏散出入口受限空间类公共场所(商业场所,图书城,银行,酒店,商务楼等)建筑构件建筑结构公共设施建筑内部铺装(防眩光、防滑)消防楼梯(楼梯的畅通、易寻找、易达)内部空间的畅通(商场中庭被商家占满,交通拥挤,不利疏散)门厅的宽敞与否;出口台阶安全性(没有缓冲空间,直接进入商场)建筑大门的疏散性(应直接与室外联通。出口处存在摊位摆放问题)玻璃幕墙防火、眩光问题防雷击高空坠物楼梯栏杆抗震设计防风设计防火设计防爆设计用电安全(电器设备的隐蔽安全性)安全标示的设置应明显,指示明确(建筑平面图宜设置在入口醒目处)设施棱角的安全性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集中点,城市中心区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应该注重建筑和周边的关系、功能空间的组织以及外部空间的处理。
城市中心区地价昂贵,寸土寸金,开发商希望在规范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建筑面积的要求,导致较高的建筑密度。但从城市公共安全的角度考虑,较高的建筑密度是不利的。所以要在两者之间尽量取得一个均衡。从设计的角度分析,统一场地内建筑综合体存在着不同的布置形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在公共安全疏散方面也是不同的(图2)。
图2 场地和建筑的处理模式
3.1.1 整体水平并置式
这种布置方式也可以称为满铺布置,通过提高建筑密度,降低建筑层数来达到建筑面积的要求,其特点是城市综合体的所有功能在一栋建筑内部解决,功能分区按照层数布置。这样分区明确,交通流线流畅且较为独立,避免不同功能区的干扰,空间组织水平展开;缺点是建筑密度太大,建筑对城市的空间退让少,此外,整体式的布局,导致建筑内部安全疏散的流线太长。
3.1.2 整体叠加式
建筑采取集中式的竖向布局方式,建筑密度较小,建筑各功能区通过竖向交通核串连在一起。各空间竖向叠加联结,互不干扰同时联系密切。通常的建筑形式为高层建筑或者超高层建筑。这种模式能够高效利用土地,适合在城市中心区或地区中心等用地紧张的地带发展。在疏散方面,它减少了满铺式的裙房面积和层数,相应减少了人流的疏散压力,但是同时存在高层部分疏散距离太长的问题。
3.1.3 分离式布置
在场地内建立多个独立的多层建筑,局部采用一到两栋高层或超高层,由整化零的手法将建筑按功能分区分散布置。地下空间连为一体,地上独立成区,并通过广场、廊道等联结。分散式的布局,每栋建筑都有独立的出入口和交通,疏散更加有利,同时围合空间使消防扑救面和消防流线延伸到场地内部。
此外,各建筑如果有空中步道联系,每栋建筑的疏散口变相地增加了,可以实现由一个区到另一区的疏散,实现多界面的疏散。
建筑和外部空间的结合,是一种城市界面的软化设计,我们称之为“第三空间”。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片段的一个局部,在建筑设计上除了考虑内部使用功能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因素,用发展的眼光进行合理的外部空间设计。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的处理模式及特点:
建筑紧靠红线布置:这种方式对地块的利用率很高,但是公共空间较少,人流的疏散压力大。
建筑底层部分架空:建筑出入口的位置形成灰空间,可以舒缓人流压力。
中庭引入:把自然引入建筑内部,优化室内环境,同时增加建筑疏散空间。
让出广场:建筑在竖向上发展,集中式布局,退让更多的城市空间作广场,增大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疏散面。
建筑退台设计:在建筑竖向形成不同的公共平台,更多地关照城市空间,不同的平台通过处理实现多向疏散。
建筑底部整体架空:这种方式底部空间的商业价值缺失,空间利用率不够,但是对城市公共空间贡献较大。
临街设廊:从公共空间里划出一部分作为建筑出入口的缓冲空间。
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综合体功能复杂,它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关于城市综合体的平面布置方式有多种,每种都有各自的特点,结合设计现状选择相应的模式(图3)。
图3 城市综合体平面结构模式
线性布置:特点是所有的商业子空间大致沿一条线布置,包括一字型、弧线型和折线型。通常是以步行街或廊道的形式组织串联。流线较为单一,走向明确且具有连续性,对人流有较好的引导性。
辐射性布置:排列路径是由一个中央公共点朝某几个方向延伸出去,有L型、T型(或Y型)、十字型和风车型。这种布置方式不够灵活,流线容易形成回路,对疏散的要求较高,且规范中规定较为严格。
环形布置:这种方式聚合性空间十分突出,具有凝聚力。将所有商业子空间连为整体并形成环形流线,适应性较强。对于疏散的要求也比较高,设计时应合理布置核心体和周围空间的交通联系。
群聚形布置:利用商业空间彼此的亲近性相互联系,缺乏紧密性和规则性,但是商业空间有序的组织可以产生视觉秩序,可以适应多变化的用地。此外视觉轴线具有较强的引导性,且单独的区域可以形成较多的疏散空间和疏散口。
格子形布置:这是一种重复组织的空间模式系统。空间形式较规则但也有变化,可以灵活界定出入口、交通、服务和外部空间。同时可以灵活引导疏散。
总的来说,城市中心区建筑综合体设计在保持经济重要性的同时,需要把更多的公共空间让给城市,解决大量人流的安全疏散问题。通过建筑设计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尽量解决地块存在的安全疏散问题。只要设计者能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清晰的分析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去面对,就一定能够较好地把公共安全的要素和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思考更加完善的作品。
[1]王建国.城市设计(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翰卿,戴慎志.城市安全规划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5(2):38-44.
[3]牛晓霞,朱坦.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模式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0):10-13.
[4]金磊.论城市灾害学研究与防灾减灾规划[J].国土经济,2002(11):6-8.